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字词,给加点字注音。(4分)
大气,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大海大气,不拒绝点滴清澈的泉水抑或浑浊的污水,于是,他的心胸更加广阔,拥有了hào hàn( )与澎湃;高山大气,不嫌弃一块石头的丑陋,一棵小草的卑微,于是,他的身姿更加伟岸,
.
拥有了巍峨与坚定;蓝天大气,不厌恶一片乌云的阴晦( ),一只小鸟的.
聒( )噪,于是,他的眼界更加辽远,拥有了广mào( )与无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 存在。
B.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能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又能激发全社会的创
新潜能,还能鼓励本土人才勇攀高峰。
C.端午节假期到来,人们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可以游览名人出生地
和文化遗产地,了解和唤醒文化记忆。
D.很多人知道气候变暖主要源自老旧汽车和大型工业设施的废气排放造成
的,却不知道饮食习惯也影响着气候变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条公路修好才几个月,就到处坑坑洼洼,严重影响行车,实在是差强
..人意。
....
B.骄傲的人终会销声匿迹,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永远鹤立鸡群。
..
C.两个小机器人跳舞时突然四脚朝天,却仍在不停扭动,卖萌的模样逗得
围观者哈哈大笑。
....
D.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好的。它煞费苦心,创造了世界。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5.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是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______”的赞
叹;面对情谊深厚的故乡水,李白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乡之情。 6.名著阅读。(4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语段节选自____________,文中的A是________(人名)。(2分) (2)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7.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
美学。文化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走近汉服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举办汉服展演会。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6分) (1)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两句最适合展演会主持人介绍汉服的句子。(2分) 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③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我选择:________(只填序号)
(2)从下列四种图案中任选一种,作为绣在展演会主持人白色汉服上的纹饰,并从图案的形状或寓意的角度说明理由。(2分)
我选择:________(只填序号),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宣传标语。(2分)
二、阅读探究(37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夜泊钱塘 [明]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8.诗中颔联借用“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意象,渲染了孤独凄凉的
氛围。(2分)
9.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游》)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
(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 (4)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
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
(苏轼《记承天寺
其清。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插在锁孔里的钥匙
①吃完早餐,老张慢悠悠下楼,他想去公园溜达。当他走到二楼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201房的门口,201房的防盗门的锁孔里,插着一把系着红色丝绳的钥匙。老张挠一下头,哎呀,这老太太可咋整,又忘记拔钥匙了。老张朝小女孩微笑着点点头。小女孩羞红着小脸蛋朝老张笑笑。
②上月一个周末,大约也是这个时候,老张接了电话,急急下楼,无意间看见201房门锁孔里,插着一把系着红丝绳的钥匙,他的第一反应是,老太太着急出门,走的时候忘了拔钥匙。可又一想,说不定老太太在屋里?于是,老张向前轻轻敲了敲门,屋里没有动静,又敲了敲还是没有动静,可以确定老太太不在 屋里。
③老张心里着急,锁孔里的钥匙咋办?拔出来不是,不拔出来也不是。他怕耽误时间,想一走了之,又觉得不地道,他看一眼脚下,咦,有办法了。他伸手正要把钥匙拔出来时,住203房的男人回来了,他怪异地瞥一眼老张,快速打开门,风一样钻进屋里。
④老张张大嘴,看着关严实了的203房门,又转身看了看201门上锁孔的钥匙,闭上嘴,忽然感觉嗓子痒痒的,“咕噜”咽下一口唾沫。他站在楼道里,像吃了辣椒的猴子,抓耳挠腮。
⑤老太太终于回来了,老张笑呵呵上前搀着老太太的胳膊,说:“婶子,您总算回来了!”老太太迅速抽回胳膊,朝老张瞪一眼:“你谁呀?我不认识
你!”“婶子,我是住楼上的。”“关我什么事!”老太太甩开老张的手,伸手在身上左翻右找,嘴里嘀咕,“咋不见了,我明明放衣兜里了的……”老张温声说:“婶子,钥匙插在锁孔里,你走时可能忘记拔了。”
⑥“什么?”老太太一下子慌了神,伸手急忙把门打开。“没我的事了。我得走了。”老张刚转身要走,却被老太太一声喝住:“站住,你不能走!”老张愣住了,惊讶地问:“还有事吗?”“你说有事吗?”老太太怒了,朝老张凶巴巴吼道,“你得进屋,等警察来了你再走。”说着,老太太掏出手机打了110。“我干啥要等警察来?”老张急了,要往外走,老太太往屋里拽。后来,老太太干脆坐在地上,两手死死地拖住老张的腿。这会儿,楼道里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伙儿七嘴八舌,窃窃私语……各种难听的话都有。老张脸上的汗一滴滴淌下来,衬衣也湿透了。这次人是丢尽了,他委屈得想哭。可他没哭,他高高仰起头。
⑦警察来了。经过一番仔细检查,虽然屋里没有丢东西,但是老张的行为可疑。正在警察要带走老张时,203房间那个男人突然挤进人群,大声嚷:“好人,他是好人啊!不信你们看!”他指着头顶的监控器说:“这是我前天新安装的监控器。我发现老太太总是忘记拔钥匙。”男人不好意思地垂下头,搓了搓手:“我刚オ回来看见你在门口鬼鬼祟祟的,我很生气。进屋后就在查资料,没顾得上看视频,没想到屋外闹出这么大动静。”
⑧警察过来看看监控器……
⑨警察从203房出来,握住老张的手:“误会误会。”
⑩所有人都将敬佩的目光投向老张。老张憨憨地笑笑,看看手机,急急忙忙冲出楼道……
⑪他仰起头,深吸一口气,看着蔚蓝的天空,吹着口哨大踏步走向前……
⑫以后的日子里,偶尔能看见楼道上有个小女孩在201门口守着,直到老太太回来了才放心地离开。
⑬老张一边朝楼下走,一边回过头来,望一望小女孩身后插在锁孔里的那把钥匙和系在钥匙上的红丝绳。他又憨憨地笑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意在使过去和现在的邻里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B.小说通过讲述老张被邻里误当小偷,最终误会解除一事,表现了老张的
淳朴善良,体现了邻里间友好互助的良好风尚。
C.第⑥段和第⑪段都写到老张“仰起头”,表现了老张由强忍委屈到完
全释然的心理变化。
D.小说以“插在锁孔里的钥匙”为线索展开叙述,既使故事富有生活气
息,又使情节集中紧凑。
14.请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并结合全文说说“住203房的男人”在小说中的
作用。(3分)
15.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是
读者能看到的,还有更多是作者没有直接写出,但读者却能读懂的。试探究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理论。请参照下面的示例,从文中再举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4分)
示例:警察过来看看监控器……
警察从203房出来,握住老张的手:“误会误会。”
——读者可以从中想象出省略的内容:警察查看监控、查明真相的情节;警察同203房男人的对话;警察对老张由怀疑到解除误会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诚信的味道 杨文勇
①有一次,我坐火车到省城出差。
②当车停在一个小站时,我想透口新鲜空气,便打开车窗,伸出头来呼吸。这时,我看见远处有个小贩推着小车,正在沿着车窗兜售吃食,恰好感觉肚子有点儿饿,于是我便大声唤他过来。
③等他来到我跟前,火车快要开了。着急中,我也顾不上问他都卖些什么,看见小车上摆的是热碗面,就随便要了一份。他麻利地递到我手中,同时报出了价格:“六块钱!”
④准备付钱时,我才发现钱包里除了百元整钞,根本没有别的零钱。此刻,火车已经鸣笛准备启动,小贩的脸上显露出一些焦虑。我虽然翻遍了所有口袋,但还是没有找到零钱。
⑤火车缓缓启动了,小贩把车放在一边,跟着火车小跑起来。情急之下,我只好取出一张百元的整钱,一边递给他一边说:“三天后,我会从这里返回,还是这趟车!”
⑥他收到钱后,便停止了跟随的脚步。那一瞬间,不知道他是否听清楚了我所说的话,但我却分明地看见他黝黑的脸上现出了一丝笑意,好像是狡黠的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点冲动了。
⑦等我缓过神儿来,才想到当时应该还给他那碗面,而不是给他100元。甚至,还胡思乱想三天之后的情景,如果返程时遇不见他怎么办?或者是遇见了但他不承认怎么办?
⑧坐在对面的小伙子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他开口嘲讽我:“大哥,刚才你真大方!”我听后不知该如何作答,便随口问他:“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办?”
⑨他振振有词地跟我讲:“如今这时代,实在人吃不开。如果刚才我是你,根本不会理睬他,因为我不相信他能跑得过火车!”说完,他便是一阵哈哈大笑。邻座的几位乘客也跟着笑了起来。唯独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⑩三天后,差事办结,我又踏上了那趟火车返程。当再次停在小站时,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找钱的事,虽然心里已不抱希望,但还是有点儿期望。
⑪于是,我打开了车窗,然后向车外张望。我惊喜地发现,那个小贩正在沿着站台,挨个车窗往里探望,似乎并不是在兜售他的吃食。
⑫他是不是在找我?想到这里,我便大声向他呼喊:“老乡,你是在找我吧?”我刚喊了一句,就看见他扭头向我这儿望了一下,并径直向我奔来。
⑬很快,他就来到我跟前。这时,我发现他手里攥着一把零钱。还未等我开口,他就把钱递了过来,气喘吁吁地说:“终于找到你了,这三天我一直在找你,生怕你提前返程错过了。现在好了,你数数,94块钱!”我接过钱时,他黝黑的脸上又现出了一丝笑意,与三天前的一模一样,但却找不出一丝狡黠的意味。
⑭在他的话里,我隐约听出,他为找我影响了做生意。于是,我便在刚刚接过的钱里,抽出一张50元的,使劲往他手里塞。他用一句开玩笑的话拒绝了我:“你这是干吗?成心不让我好好做生意呀?”
⑮我见他不愿收下我的钱,只好说:“为了给我找钱,耽误了你的生意,真对不起!”
⑯我刚说完,他就回答了一句让我回味无穷的话:“这是应该的!因为你给过我信任,我理应还你诚信!”
⑰我没想到,这个看似憨厚的小贩,竟然这么会说话。忽然间,我很想吃他的热碗面,于是拿出六块钱,然后对他说:“再给我一份热碗面!”
⑱他愣了一下问:“是想照顾我的生意吧?”
⑲我认真地对他说:“不,我只是想品味一下诚信的味道!”
(有改动)
16.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我”当时的心情。(2分) 情节发展 递给小贩一百元 受到他人的嘲讽 再次经过小站 小贩找回零钱 感动 “我”的心情 (1) 后悔(难过、懊悔) (2) 17.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你举一例,并简要分析。(3分)
18.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都写到小贩的脸上“现出了一丝笑意”,请你分析小
贩“笑”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19.本文的结尾段有何作用?请你简要分析。(3分)
三、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请以《我相信》或《我不相信》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我相信自由自在/我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检测卷(A)
参考答案
一、1.浩瀚 huì guō 袤
2.A 点拨:B.语序不当,“鼓励本土人才勇攀高峰”与“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应调换顺序;C.搭配不当,“了解和唤醒文化记忆”应为“了解文化和唤醒记忆”;D.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或把“源自”改为“是”。
3.A 点拨:“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B
5.山山唯落晖 芳草萋萋鹦鹉洲 大漠孤烟直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松柏有本性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6.(1)《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毛泽东
(2)①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②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③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④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⑤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7.(1)①③
(2)示例: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莲花最好的赞誉。莲花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称赞的对象,它还象征纯洁、生生不息。又称青莲,寓意清正廉明。
(3)示例: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二、(一)8.孤灯 一雁
9.诗歌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分析:“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迸”写出了乡愁之强烈;“入”将无形的乡愁化为有形,写出乡愁之绵长。
(二)10.(1)门。 (2)高兴的样子。 (3)考虑,想到。 (4)交错纵横。 11.(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D 点拨:文中没有写到水。
(三)13.A 点拨:“使过去和现在的邻里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不正确。 14.赏析:示例一:“瞥”是快速地看,表现了男人对老张的怀疑;“钻”可见门缝开得很小,男人进门速度很快,表现了男人想尽快跟“坏人”(老张)划清界限的心理。
示例二: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男人的怀疑、不安和气愤。 示例三:“怪异地”表现了男人内心的怀疑;“风一样”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人进门速度之快。这个句子表现了男人的怀疑、不安和气愤。(结合关键词或描写方法等进行赏析,意近即可)
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文中对他的两处描写前后呼应,使老张从被误解到误会解除这个情节的推进与逆转显得合情合理。②衬托主要人物。男人由之前的怀疑到后面的解释,都曲折而有力地证明了老张是好人,是清白的。(结合内容分析)
15.示例一:结尾“他又憨憨地笑了……”,留下很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笑”,让读者感受到老张看到下一代传承了乐于助人的美德后的欣慰,也暗示了邻里关系由过去的互不信任,到现在的友好互助。
示例二:开头“又忘记拔钥匙了”,“又”暗示了这不是第一次发生,引出后文与此有关的故事情节;设置了悬念:“又忘记拔钥匙了”,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示例三:文中第③段“他看一眼脚下,咦,有办法了”。读者会猜想:老张想到了什么办法?是把钥匙放到门垫下吗?还是找到一个不起眼但又能让老太太发现得了的地方?
示例四:文中两次写到小女孩守在201房的门口,但并没有写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小女孩的行为是她自己想到要这么做的,还是受到老张的启发和影响呢?
(四)16.(1)着急 (2)期待
17.示例:“我”情急之下递给小贩一百元的做法和坐在对面的小伙子说应不理睬小贩的说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的善良和对他人的信任。
18.第一句:对能收到那碗面的钱感到高兴;对“我”能如此信任他感到感激。第二句:对完成找给“我”零钱这一任务感到如释重负;为自己恪守诚信而感到高兴。
19.文章最后一段叙写了“我”想再吃一碗面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小贩能够恪守诚信而感到敬佩和感激,点明中心,照应题目,收束全文。
三、20.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以《我相信》或《我不相信》为题。两个题目意思相反,但是立意和主旨大致相同,一般是坚持一种做法、坚守一种信念、端正一种态度等,不动摇,不怕失败,不受别人的干扰,相信坚持下去终会成功。这一命题从贴近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发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理性思考。可以写让你体会到真情的事(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事),也可以抒发你对真情的认识和体会。首段开门见山,直接点
明事件、缘由、心理变化等,为全文奠定感情的基调。主体部分则写人记事,围绕“为什么相信(不相信)”“带来的变化或结果是什么”记叙事件。最后一段以议论或抒情点题,首尾圆合。本文应主要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用来叙事与刻画人物形象,抒情用来表达情感。 例文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检测卷(B)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缥碧(piǎo) 发髻(jì) 和蔼(ǎi) 鸢飞(yuān) ....B.匿名(nì) 幼稚(zhì) 骤雨(zhòu) 瞥见(piě) ....C.纠正(jiū) 扒手(bā) 轩邈(xuān miǎo) 不逊(xùn) .....D.凄然(qī) 曦月(xī) 解剖(pāo) 飞漱(shù)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四时俱备(全,都) 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B.夕日欲颓(坠落) 急湍甚箭(超过)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怀民亦未寝(睡) ..D.五色交辉(辉映) 属引凄异(连接)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 ....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 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 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 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检查,大家讨论、解决、发现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B.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声音,一滴滴落在地上。 C.既然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因此你的成绩不会令大家失望。 D.我区中小学开展人人争当“最美学生”,提升学生精神品质。 5.名句填写。(8分)
(1)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龟虽寿》)
(2)亭亭山上松, 。风声一何盛, !(《赠从弟(其二)》) (3)《三峡》中总写三峡峰峦重叠,山势雄伟峻拔的句子: , 。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 。
(4)《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 。
对江南山水美景赞美的句子是: 。
(5)《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院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是:
。
(6)《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句子是: , 。 (7)《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6.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说说作者斯诺对中国的新认识是什么。(4分) 7.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字面前却格外地谦恭。据说日本民间曾对汉字选美,夺魁 的是“梦”字,入选的佳丽还有“雪”“柔”等等。日本人对汉字的狂热痴迷由此可见 一斑。汉字的音、形、义皆是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它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热爱汉字、写好汉字,相信你整张试卷的汉字都能书写得工整 美观。请你也给汉字“选美”。选出一个你认为最美的汉字,并从“音、形、义”等方 面说明其美的理由。(至少写出两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3分) 汉字:
理由:(1)
(2)
8.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充小明谈话的内容。要求文明得体,清楚连贯。(4分)
中考结束后,小明乘火车到北京旅游。
(1)途中,邻座的小伙子拿出一瓶饮料请小明喝。小明想起学过的安全知识,于是礼貌
地说:
(2)到了北京,小明在××宾馆518房间住下。为了便于父母跟自己联系,以免他们担
心,他用房间的电话拨通了爸爸的手机,说:
。 二、阅读与欣赏。(共39分) (一)(16分)(2016·湖北黄冈)
【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9.解释加点的字。(4分)
(1)略无阙处 .(2)属引凄异 .(3)二人对酌 .(4)越钱塘,绝长江 .
10.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
C.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13.(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
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分)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二)(2016·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平衡 陈国凡
①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②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
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⑥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⑦“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⑧“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⑨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⑩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⑪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⑫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
⑬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⑭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⑮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⑯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
14.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2分)
情节发展 丢钥匙 还钥匙 小王要“我”家换锁 两家换了锁 “我”的心情 (1) (2) (3) (4) 15.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16.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老婆的“不平衡”,两次“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
分)
(1)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
(2)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
17.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
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2016·河南)阅读文章,完成练习。(12分)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
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 (1)① ,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 ,波澜又起。 1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0.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2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2.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作家毕淑敏还说幸福需要 提醒。幸福是清闲无事,幸福是艰苦创业;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 是攫取与占有,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递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出的 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 人名;④不能抄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检测卷(B)
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中的“瞥”应读piē;C项中的“扒”应读pá;D项中的“剖”应读pōu。 2.C【解析】念,考虑,想到。
3.C【解析】C项“实至名归”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至名随。A项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B项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D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4.B【解析】A、语序颠倒,大家发现、讨论、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C、关联词语误用,你的成绩就不会令大家失望。D、缺少成分,争当“最美学生”的活动。 5.(1)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2)瑟瑟谷中风 松枝一何劲
(3)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4)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实是欲界之仙都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7)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6.作者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通过这段经历,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7.示例:“明”字。音:该字声调为阳平,音调上扬,读起来很朝气。形:“明”字由“日”和“月”两个象形字组成的左右结构的会意字,望文而知义。义:由形得知,日光加上月光,明亮无比,给你温暖喜悦的感觉。
8.(1)示例:谢谢你,我不渴。(2)示例:爸,我到北京了,住在XX宾馆518房间,你们不用担心。这是我房间的电话,有事就打这个电话找我。 9.(1)同“缺”,空隙、缺口(2)延长(3)饮酒 (4)横渡 10.C
11.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2.(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13.(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
(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14.(1)窝火(2)紧张(怀疑、不安)(3)惊讶(高兴、惊喜)(4)平衡
15.①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做铺垫。
16.(1)①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②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2)①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②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17.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①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①“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②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18.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19.结构上,过渡照应。内容上,写出母亲对蜗牛的感情,为下文做铺垫。
20.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
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21.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