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之管见
徐
辉
(苍山县人民医院,山东苍山277700)
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和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实际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护理质量管理也面临着挑战,而妇产科的医疗服务具有复杂性、多变性、需求性强、高风险等特点,面对这类人群,护理管理者如何做好护理管理与质量控制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自2005年以来,我科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护理质量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欠缺,执行护士服务规范不到位
护理人员缺乏现代化的护理理念,思想意识的改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个别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差,语言生硬,服务欠周到、细心,情绪化,不注重语言规范,与患者沟通技巧掌握不到位等。
1.2
护理质量检查流于形式
以前我们医院护理部及科
室的季查、月查往往流于形式,因为考核方式采用“事后查”,考核时多采用对照质量标准或根据省、市指定的检查内容进行评定,护理病历质量即根据护士的记录评定护理效果和病历质量,护士把考核视为“负担”,考核时搞突击,应付检查,补写记录,编写护理计划,使护理计划、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护理小结、健康教育等缺乏真实性,考评结果不能客观反映护理质量和实际的效果,患者没有真正从检查中受益。
1.3
护理管理重制度落实,轻患者感受
随着医学科学
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患者的权益意识不断觉醒,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希望参与医护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健康问题,而不是完全由医护人员说了算。由于对患者自身权益的认识差异,护患间存在不少“供需”分歧,例如:在对患者“发药到口”,有部分患者要求将药放下,自己服,不需要护士监督,为了执行“发药到口”制度,护士常常命令患者立即服药,造成管理行为与患者个体需求之间的冲突。护士实施管理措施的理由很“充分”,那就是按制度的标准进行实施,否则将被批评、扣分,致使护理人员为执行管理和制度而忽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导致护患关系紧张;而患者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化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生理需求,自身疾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决定了不同的患者的多种不同需求,而我们的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影响了的实效。
1.4
护理质量评价内容的设置与患者需求相矛盾
管理
制度中欠缺“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忽略了患者作为一个多元化社会人的心理、生理需求。有的制度主要为了便予监督、管理
920
而制定的强调“患者适应医院的制度”,从患者的角度考虑较少,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例如:在对患者陪护制度中强调控制陪护率,而在患者需求调查中显示特别是手术后的患者提出最大的需求是亲人守护在身边,即使护理人员提供很周到的关照也无法代替患者在健康受损、手术、卧床时对家庭关怀的需求。
2改进措施
2.1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把患者的心理需求融入护理质量管理中
加强护理管理知识、职业道德知识及护理部发放的
人手一册的护士上岗礼仪规范的学习,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对患者采用人性化称谓;每天提供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发放出院联系卡;出入院迎送服务;出院后随诊和必要时上门服务等。护士长平时利用晨会加强护士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的思想教育,要求每位护士要以饱满、热情、积极、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迎接每一天的工作;积极调整心态,使各种护理活动由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护理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关注患者疾病,更关注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在新的护理模式下单纯的护理技术服务(近似机器式的运转)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管理质控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检查方法、手段,往往导致护理行为需
要为“全人护理”而不断地调整。在护理活动的护患关系中,主动-被动式只能适用于无自主能力的患者,用于一般患者就会产生被忽略的感觉;指导-合作式更适合大多数有自理能力的患者,这种不仅重视对疾病的护理,更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的新型护患关系,显得更加和谐。
2.2
完善专科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
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是体系的管理精髓[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质量管理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工作程序,全过程的管理和所需配备的人力资源。
2.2.1
制定专科护理实施制度、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标准
护理计划、专科护理操作流程及专科护理人才培训计划。坚持做到每日业务提问,每周进行专科进展知识学习,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操作及理论考试,每月重点患者护理查房。
2.2.2
成立专科质量管理小组:为保证护理质量管理起到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作用,设立妇产科督导管理小组,分别为:①急救器材、物品供应、使用、保管组;②消毒隔离管理组;③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管理检查组;④护理技术操作
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第12卷10月下旬刊
“为患者服务”护理管理
培训考核组;⑤护理文书书写记录规范、及时检查组;⑥人际关系协调组。每组设组长1名,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内护理质量的监控、改进和落实等工作。
2.2.3
确立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细则:我们根据
3
效果与体会
3年来,通过我们不断查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如:建立专科质量管理体系,细化各项考核内容,理顺服务环节等,使妇产科的各项专科指标有了显著的提高,急救器材完好率达100%,消毒隔离合格率达100%,服务态度满意率达98%,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为零。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临床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作为一名管理者,应积极发挥质量控制、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做好服务中各环节的管理,增强护士的质量意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落实,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纪文英,郑爱英,黄泽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20~921
医院专科质量管理目标要求,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针对各个班次的工作程序,认真讨论确立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细则,改进了过去相对不太合理的制度,保证检查客观、真实、公正。
2.2.4
督促和检查环节质量,促进终末质量的提高:依据
医院《护理质量监控标准》,结合专科检查考核细则,我们进行了以下督促检查工作:①护士每日自我评价工作质量,自查自控,认真记录;②质量控制组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考核标准,开展督促检查活动,每周至少1次,发现问题及时与护士长联系,分析原因,找准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③护士长做到每日有重点地检查,有目的地跟班检查,不断了解护士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服务态度、技能等落实情况。同时,总结每月每人的质量成绩,每月查看患者满意率有关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多方征求意见,及时了解服务的环节质量,寻找现存的和潜在的质量问题,分类汇总,进行公示。制订整改措施,使质量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作者简介:徐辉,女,36岁,本科学历,毕业于山东潍坊医学院,主管护师。
(收稿日期:2008-07-19)
综合医院结核病归口管理体会
桑艳平
(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南阳473058)
结核病归口管理是我国防治结核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结核病疫情严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据WHO报道,全球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000万,每年新发病结核患者800~1000万,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2000年3月,WHO提出“积极行动,控制结核病”的倡议。作为综合医院,我们严格执行《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指南》和市卫生局有关结核病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加强结核病的转诊和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结核病防治知识及归口管理工作的培训。对结核病的归口管理工作,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到人
核病的宣传、转诊、传染病卡的上报和患者的督导管理。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结核病转诊任务数,纳入年终相应工作考核内容,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2
强化责任,降低患者发病率
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院制定了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制度,明确了各科室人员在结核归口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严禁临床各科室截留或变相截留肺结核患者。此项工作纳入医院每月的医疗质量检查内容,并直接与奖金挂钩。
3
规范管理,提高转诊到位率
控制结核病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以发现新发患者为重点,加强对结核病患者及疑似病例的管理工作,因症就诊检查和可疑肺结核症状者检查,作为发现肺结核患者的主要方式。
由医务科、感染办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特别是新分配人员和新调入人员及各科室负责人员)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的培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河南省结核病归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结核病的最新诊断标准、流行趋势、全球结核病流行的严重态势等等内容。并对各门诊室及各临床科室发放结核病患者登记簿,要求发现结核患者或疑似结
921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把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纳入医院工作的议事日程,由院长亲自抓,分管院长具体抓,指定专人负责结核病的转诊、督导工作,专人负责结核病的网络直报工作(各科室由总住院医师具体负责本科室结核患者的上报工作)。
结核病门诊、门诊办、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呼吸科、放射科、CT室作为结核病发现和转诊的重点,由科主任负责本科结
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第12卷10月下旬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