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
院 别:年 级: 专 业:指导教师:
成 绩
《岩溶学》野外实习报告
岩溶学视角下的小屯民居村落考察报告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1级 地 理 科 学 王家录 职称: 副教授
2014 年 6 月 16 日
学 号 (附表1)成 绩 表 姓 名 工 作 任 务 成 绩 201107074058 罗安需 村落风俗 201107074004 陈新林 村落风俗 201107074069 陈正兰 村落风俗 201107074013 徐洪远 地图 201107074063 李小芳 地图 201107074052 唐晓艳 地图 201107074074 吴正勇 生态环境 201107074046 夏克敏 生态环境 201107074011 雍荣生 民居建筑 201107074026 李芳婵 民居建筑 201107074029 朱广元 民居建筑
目 录
1 绪 论 .............................................. 1
1.1. 野外实习考察的意义 ............................... 1
2 小屯村的地理概况 ................................... 2 3 小屯村地形地貌形成分析 ............................. 3 4 岩溶地貌对小屯居住分布及居民建筑的影响 ............. 4 5 喀斯特地貌对小屯村生产生活的影响 ................... 5
5.1 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5 5.2 岩溶地区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 6 5.3 小结 .............................................. 6
6 实习总结与收获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7 附录1小屯村访谈记录 ................................. 8
岩溶学视角下的小屯村落民居考察报告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级地理科学班 罗安需, 陈新林,陈正兰,朱广元,徐洪远,雍荣生,夏克敏, 李小芳,吴正勇,唐晓艳,李芳婵
实习考察时间:2014年6月10日 实习考察地点:安顺市 幺铺镇 小屯村 实习考察人员:2011级地理科学班第三组
1 绪 论
2014年6月10日,我们2011级地理科学专业2011级地理科学班第三小组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村落民居实地考察。在这考察过程中,我们团结互助、理性分工,圆满的完成了考察的各项任务。同学们发挥了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学习作风,顾全大局,彰显个性,勇于创新,最后以令人满意的结果为这次考察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整个考察学习过程,我们独立的走进村落,走进民居家庭,我们受益匪浅。真正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道理。我相信此次实习肯定会成为每一位同学心中宝贵的财富,也肯定会对每个人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是结合各位同学在实践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知的背景下,联系所学岩溶学相关知识,从岩溶地理视角出发,分别考察地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民居建筑,民居生活,民居农田等方面作相应的描述和总结,知识涉及范围较广,覆盖范围大,当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在很多问题上还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老师多多指教和包涵。
1.1. 野外实习考察的意义
本次考察是从岩溶学视角出发的自然地理学习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次实地实践学习活动,将有利于提高我们自主学习,锻炼我们把理论融入实际过程的能力。对于我们这三年来的学习做一个综合的检验,意义深远。
(1) 结合实际应用,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野外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
(2)学习掌握村落民居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方法和技能,包括正确撰写调查报告、资料
1
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等。
(3)学会野外仔细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和重要岩溶现象,并准确、完整的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岩溶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
(4) 通过实习,初步掌握实习区域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5) 培养求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吃苦耐劳、严守纪律、团结协助的团队精神。
2 小屯村的地理概况
小屯村,地处26°11’43.02”N、105°52’14.31”E,平均海拔为1340m,位于安顺西南面,距幺铺镇5公里,有村级公路通村,全村共287户,1113人,主要民主为汉族,有5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872亩,其中农田784亩。小屯村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西红柿、玉米、油菜,其中西红柿是其名特产品。
小屯村所处区域属于黔中山地地貌区,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峰谷地及峰丛洼地的岩溶地貌类型,地形切割较浅,起伏小,地势东低西高,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50mm,年增平均气温14.5℃,相对湿度82%,无霜期280天,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水资源较丰富,有较大地面径流。
碳酸盐岩层经强烈的垂直溶蚀作用后,形成基座高低不一的溶蚀山峰,聚集成簇,溶峰多为锥状或塔状,即
Figure 1小屯村地理平面图
峰丛,峰丛间形成面积比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封闭洼地。这样的峰丛与洼地的地貌组合便构成了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通常洼地底部也有落水洞或竖井发育。
2
峰丛谷地是在喀斯特地区,沿可溶性岩层断裂带或构造带溶蚀发育而成的峰丛间夹谷地,谷地全封闭或半封闭,长度在一公里以上,谷地中伴有岩溶地下水涌出,有的甚至可以汇集成较大的地表河流过境流出。峰丛谷地中地表河流在中下游地带,汇集大量地表径流,河道逐渐宽大,谷地两侧多被峰林夹峙谷坡急陡,但谷地平坦,峰丛顶部与谷地间高差在百余米至几百米之间,呈现出峰林谷地的景观。许多峰丛(峰林)谷地不断扩大相连,溶蚀作用与河流的侵蚀作用都很明显,形成具有较厚松散地层覆盖的类似平原地形,并伴有残留少数孤峰,构成喀斯特平原景观,桂林漓江山水和广东肇庆的溶峰都属于这类喀斯特地貌景观,这种地貌类型的地下岩溶水也较丰富,易产生岩溶塌陷。
而小屯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是一些孤立的锥状或塔状山峰,村庄在一个开放的、平坦的谷地上,村子的外围有一条河流远远的环绕而过,又因为山峰并不高,所以小屯村及其周边环境属于中低山峰谷地及峰丛洼地的岩溶地貌类型。
3 小屯村地形地貌形成分析
安顺地区在二叠纪时期原属于古地中海(特提斯洋)的热带浅海湾的一部分,根据槽台学说这里属于地台区,地质构造运动相对比较稳定,但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板块的共同挤压作用下,原本属于浅海湾的贵州地区被迫整体抬升,原本很多生长在这里的古生物的遗骸以及从陆地径流携带的有机物质共同作用下的沉积形成的石灰岩就被抬升出露。根据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地貌发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地形起伏迅速加大的幼年期,起伏最大、地貌类型复杂的壮年期,以及起伏微弱的老年期。而我们考察走访的小屯村地形起伏微弱,在岩溶学上属于坡立谷(坝子)的形态地貌,村子周边地形和缓但有残留一些孤峰,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小屯村及周边的地形根据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属于喀斯特的老年期。云贵高原在被受到挤压抬升的过程中不是一个连续的上升过程,而是在抬升的过程当中一边上升一边受到外力的侵蚀冲刷,因此小屯村的坝子形成过程是一个长久的地质过程,小屯村总体地形在抬升的过程当中出露于海平面以后就受到了大气降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各种物理化学风化,而小屯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并且岩层以石灰岩为主,我们知道石灰岩的组成矿物主要是碳酸钙,固体碳酸钙(石灰岩)与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发生可逆化学反应形成可以随水迁移的重碳酸钙。因此含有二氧化碳的酸性水就能够溶解携带碳酸根离子而在气温和气压发生变化的时候碳酸根离子析出沉积形成碳酸钙。
小屯村地形在被挤压抬升的过程当中也就伴随着地标以及大气降水对它的溶蚀冲刷,含有二氧化碳的酸性水体在顺着岩石的裂隙节理的渗透过程当中同时也携带走了岩石中的碳酸
3
离子,在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的溶蚀冲刷以后其地下被掏空,形成地下暗河和溶洞,而后地下暗河的规模不断扩大的从而使得无法支撑地表岩石的重量,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地表的岩层也就随之坍塌,而后在周边的残留山体在不断地雨水冲刷和溶蚀以及各种风化(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作用下被不断的剥蚀搬运带走,大部分在山脚下的坡立谷堆积如此经年累月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小屯农村一带的坡立谷(坝子)。小屯村的成土母质以石灰岩为主,加之地处低纬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氧化作用比较强烈因此形成了偏酸性的石灰土,成土速率满和喀斯特地貌的下渗作用强烈,地表不易储水,土层贫瘠,含钙的特性,因此决定了这一地区分布的植被以喜钙、耐旱、根系发达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4 岩溶地貌对小屯居住分布及居民建筑的影响
安顺的喀斯特地区的人民的居住分布和民居建筑,由于喀斯特地形的大面积分布、深度发育和高原、山地、峡谷特征。使安顺地区深深打上了喀斯特上网印迹,从而体现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而小屯村也不例外,它也是安顺地区喀斯特分布典型的一个代表。
按照喀斯特环境分布类型,其不同的居住聚落有:一为峰丛洼地、峰丛谷地中,沿洼地、
谷底边缘布局的小聚落,有几户或者十几户分布着;二为喀斯特山地,居民聚落是依山而建,其规模为几十户到上百户;峰林洼地、坝子,一般是逐溪而居,一般都是上百户;三就是丘原盆地,沿主要的交通线布局,村寨比较密集分布。而小屯村是属于第三种,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一部分也是沿着交通道路修建。
在小屯村
Figure 2土石岩块房房房 寨的房屋取材上,有三种形
式,一种取材于岩块,一种为木材,三位钢筋混泥土。因为在安顺这个喀斯特地貌地区,有着盐酸盐岩构造优良、节理发育成薄片状的岩块,这是天然的建筑材料,在小屯村这样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了,在这次去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只发现一两处用石块做建筑材料的房屋,但是已开始在拆除了。在安顺地区使用木材做建筑材料是比较贵的,但小屯村还是木制的房子还是比较多的,
4
Figure 3木结构房
呈现四合院的形式,其中最老的是在1920年左右建的,由于现代化的原因,许多木房已经拆除,大多房屋的建筑材料已经是钢筋混泥土 。
总的来说,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地貌与当地居民的居住分布、建筑特色、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岩溶地貌的分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人们的生活起居也反映了当地的岩溶地貌。就是因为有了这种特殊环境地貌,造就小屯村本身独特的文化、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然而,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人与自然也要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我们不能因为自身
的需要,无限制的破坏自然。小屯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上还是有一定缺陷的,出现占用耕地的现象,村里应该继续发挥村里传统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精神。
Figure 4钢筋混凝土房 5 喀斯特地貌对小屯村生产生活的影响
贵州做为全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塑造了独特的地形地貌,也影响水文 土壤 植被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决定该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因素之一。它影响了农业的种植方式 规模 农作物的类型等;对该地住房 交通 文化交流 民风民俗也产生影响。
5.1 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喀斯特地区是一种发育于以碳酸盐等可溶性岩地区的特殊自然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区域地貌发育形成了一系列与颜色的可溶性相关的独特地貌和水文特征。[1]其地形破碎,地表崎岖加之石灰岩广泛分布,土壤以石灰土为主,土壤单薄土地肥力差,土壤的PH
值偏酸性,在岩溶地区多暗河 溶洞,地表水很容易流失。地形陡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 崎岖的地形决定了该地区不可能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土地贫瘠面积少,决定了要精耕细作。这一切决定了此地区的农业生产的规模,机械化程度。说明此地区的岩溶地貌导致农业只能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耕作,以种植水稻与玉米为主。
Figure 5岩溶耕地 5
岩溶地区对农业生产用水的影响。过去的小屯村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气饭”农作物的收成直接由自然气候来决定。农业灌溉用水非常短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岩溶地区多暗河和地下溶洞,地表水很容易流失,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侵蚀[2],加之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却蒸发量大。持续降水,很容易造成干旱,进而影响农成。以此同时由于岩溶地区流水的侵蚀作成河谷下切,形成峡谷,因而难以为农业对于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喀斯特地区林系统共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植被的强烈依赖性植被的减少将带来生态蓄水分的剧烈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的逆演
Figure 6岩溶地貌下民居选址 如果没有作物的收用强烈,造提供灌溉。的土壤森表现出对
系统中涵
化。农业生
产活动会破坏喀斯特地表的原始植被尤其是坡地的开发利用,将极大地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生石漠化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5.2 岩溶地区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小屯村的地形属于岩溶洼地,就喀斯特地区而言,地形是相对平坦的,因而对交通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大环境中,交通也不会太便捷,因而人们的生活的方式以非喀斯特地区会有明显的不同,岩溶地貌对该地居民的房屋 ,出行 ,对外交流等都会产生影响,例如广布的石灰岩决定了该地区的建筑的材料主要为石头。总之由于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迫使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因而由此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 5.3 小结
该地区独特的岩溶地貌决定了农业的生产的规模 耕作方式 等,影响了生活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因此, 环境决定了人们生活生产方式而人类的活动反作用于自然环境。
6 实习总结与收获
通过亲身实践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习与欢
乐同在,体会到了野外考察工作的无限乐趣和艰辛,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经验,锻炼、
6
提高了我野外实习、考察的能力,为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优点:,培养了班集体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使命感,学会了如何去与人沟通,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考察等等,在校园里是很难学到的;同时也缩小了学生之间距离,增进了同学友谊。这次实习生活已经永远定格在了历史中的一页。同学们以团结互助,勇于攀登,乐于求知的实习作风,积极与互动配合是本次实践考察的亮点。 (2)不足:由于本次实习人员较多间较短,指导老师负担较重,且天气变化大,还下着小雨,给调查过程增加了负担。同时由于调查经验不足,整个实习过程中必定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这些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自己,在学习中将做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抒.张婕.地质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05.11. [2]文俊 李占斌 郭相平等.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2
[3]王国栋.喀斯特环境与民族文化的耦合关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曹晓燕.喀斯特石漠化对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贵州民族究.2004,(2). [5]赵星.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类型及其特征研究[J].中国岩溶.2010,(4).
{6]吴育忠.贵州喀斯特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研究—仁地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致谢
我们不会忘记同学们的互帮互助,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我们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最后胜利的完成本次考察学习任务,在此向你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我们不会忘记指导老师的殷切嘱托与谆谆教导,不会忘记老师的耐心讲解,,不会忘记老师的周全顾虑,不会忘记老师的亲切和蔼„„感谢老师给了我们这次自我发展、自我锻炼的机会!
同时本次调查能顺利完成,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少不了小屯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和耐心讲解,所以要感谢各位乡亲父老的支持!
谢谢你们!
7
附录1小屯村访谈记录
小屯村访谈记录
访谈地点:安顺市西秀区幺铺镇小屯村 访谈时间:2014年6月10日
被访谈人:小屯村村民(甲、乙、丙) 访谈人:陈正兰、陈新林、罗安需 记录人:陈正兰 一、访谈目的
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时代,高铁是促使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安顺市幺铺镇的小屯村将成为安顺的高铁站,这将使小屯村快速跟上现代化的脚步。身为屯堡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保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风俗以及现在的生活环境都有可能会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访谈,了解小屯村现所遗留下来的实际情况。 二、访谈内容 1、 被访谈人(甲)
问:本村面积、人口、户数、民族、姓氏有多少?
答:我们村的具体面积呢,我不是很清楚,村里人数是1113人,户数为287户,至于民族,
其实我们本村都是汉族,但是有村外嫁过来或者迁过来的人是少数民族的,其中有仡佬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村里的姓氏有齐、段、王等,但是姓齐的人大概占村里的98%。 问:你们这里外出打工人是多少?
答:我们这外出打工的有300多人,主要都是年轻人的多。 问:村里有一座山,它的名字叫什么,有河流吗,叫什么呢? 答:这座山在我们村旁,名字叫南山坡。
问:我们看到村里是有街,你们这里是隔多久赶一次场,主要卖的东西是什么,卖得如何? 答:我们村委会的对面就是赶场的地方,赶场的时间是每个星期的星期四,七天赶一次,卖
的东西就很多了,农用具、生活需品等,销量也是很大的,停车场旁边有很多长长的一米高左右的石台,就是卖猪肉的地方,赶场的话,一天能卖十几头。
8
问:本村有几所学校,文化水平怎么样?
答:村里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我们村可是出了名的状元村,大学生有300多人,其中博
士就有7人。
问:村里有什么名人或者成就比较大的人吗?
答:名人倒是不太清楚,但我们在安顺文庙的中有三个姓齐的人,就是我们村的祖辈。 问:村里主要种什么,有什么规模比较大种植物吗?
答:我们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这是主食嘛,平时也种玉米、油菜、蔬菜等,规模都不是
很大,不过近年来村里种植了荷塘,面积有千亩,规模是很大的,相信这会我们带来了好的收益。
问:村里有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吗?
答:古建筑倒是没有了,大多都是钢筋混泥土,砖房,都现代化了。剩下几栋老房子,大多
都是1920年以后修的,三间为一栋,有的是四合院。不过都已经破旧不堪了,有的早没人住了,即使有人住也就都是老人,可能没过多久,这些老房子就得改为砖房,因为这房子实在太旧。 2、 被访谈人(乙)
问:本村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以前住房的建设位置街巷是否有规定?住房的地方是否考虑与
山坡和河流?
答:我们村大体是沿着河流分布,大多主要集中在山脚。近年来为了交通方便房屋沿公路而
建,老旧房屋处于村子的中央,新的居民建筑处在外围,沿路而建。房屋建设和街巷都是在山脚的地方,但部分的房屋也建在半山腰上。以前建房主要考虑主要原因是不要占用水田,但也要方便取水。不过现在有自来水了,主要还是考虑交通便利。 问 本村的房子有什么特点呢?
答:老旧房屋的建筑材料一木质和石头为主,下部与外部与石头为主,内部是木质结构,屋
顶是泥瓦。整个房子有固定的样式,房子正中有三间,两边是一间。而现代的一水泥钢筋,外部是瓷砖,而朝向是看地方来定,公路边则朝着公路。 问:跟我们说一下房子的样式和用处?
答:居民建筑为四合院,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放粮食,如果家庭人多。房子
分为三间六,中央一间是堂屋有神堂,用做节日祭供神灵和祖先,也做为有重要客人来吃饭的地方,右边一间,前面是厨房,里边是卧房,左边的外面是用来放杂物,里面是卧房。有一些房屋的两则有两间,用来饲养家畜。 问:房屋中有什么装饰和窗花 砖雕这些没有?
9
答:现在基本没有啦 ,只是有一户木质的雕花,几年前坏了,后来就换了,上面雕刻着龙和
凤。解放以前有几栋房子,倒是有砖雕后来被弄丢了。现在村里的老房子基本上没有什么装饰,基本上都撤掉了。
问:本村有比较古老的建筑和精美的居民建筑吗?
答:几乎没有了,有一家的屋子比较久远一点,大概是清末,有已多年了。要说老一点的,
就只有这几栋,大概民国初年修建的,房屋是一户姓齐的地主修建的。当时这几栋都是他家的,我们是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时候分给我们的,现在这房子实在太旧,都没法住了。
问:房子中有什么古老的家具和当地所特有的,是怎么摆设的呢?
答:古老的家具现在一点也没有了。我们搬进房子时一点东西也没有,房子是以前地主家的,
1952年解放的时候,烧的烧 拿的拿,几乎都没有了。记得小时候,那时记得一点点,堂屋的两则着木桌,木桌两边师爷椅桌上放着茶具,是白色陶瓷的,则边房子中有“垖”用来磨碎粮食的哪一种,边上有“风柜”用来分离作物果实与果实外壳的哪一种。 问:村里有寺庙 寨门 桥梁 戏台 街巷的名称吗?建于什么年代?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村子里并有什么寨门和桥梁,只有一个戏台,建于六十年代,在建戏台的地方以前是庙,
寺庙建于晚晴大约一百多年,在“四清运动”的时候被撤掉,改建成戏台。 3、被访谈人(丙)
问:本村有什么历史传说、迁徙传说或者建村传说?
答:在600多年前,也就是明朝时期,皇帝下令让我们的祖先带兵讨伐云南,于是,我们祖先有山东出发,但遇到中途计划有变,在路过小屯时,觉得这地方不错,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从那以后就没有什么迁徙。对于建村传说,我们也没什么传说,也就是风水问题,风水好就好。
问:本村有什么信仰和比较独特的禁忌吗?
答:我们村要说有什么信仰的话,就是信观音菩萨、土地公雷神等等,特别信雷神,因为我们每年的6月24号这一天呢,每家要有一个人到戏台那里,搞一个大聚餐,餐桌上的菜必须是素的,不得有荤腥。在开饭之前要进行祭祀,一般都是杀猪、杀鸡等祭祀这时候需要烧大量的纸钱。之后还有很多人来表演,表演的节目主要是跳花灯,还有一些歌舞表演。 问:你们为什么选择6月24号这一天,又为什么是以聚餐的方式呢?
答:因为6月24号这一天是雷神的生日,我们以聚餐的方式,而且要吃素,原因就是家里 面 难免有小孩浪费粮食之类的事情,聚在一起请求雷神的原谅,吃了这顿素饭之后呢,就代表雷神原谅了,这样雷神就会保佑孩子健健康康的成长。
10
问:你们家庭和宗教有什么重要仪式吗?
答:家里祭祀就是最慎重就是过年过节祭的自己的祖先,把手洗干净,摆好酒菜,烧香烧纸 也就行了。至于信仰也都是差不多的。 问:村里的节庆和重大的活动是什么?
答:节庆和其他地方都是差不多,不过我们在每年3月3日就会吃锅粑,还有就是6月24号祭雷神。
问:本村家神、家庙、家谱、家风、规约与礼仪有哪些?
答:家神我们就只有祭祀祖先。家庙是没有,只有村的两头土地庙。家谱时有的,我们村姓齐家族都是有家谱的,家风倒没有统一的规定,也就是平常的道理,诚实做人,诚实做事之类的。规约倒是有一个,村里有一个禁止碑,你们可以去看一下,礼仪也就没多大 的规定,举止得体就行。 问:村里流行什么民俗表演和技艺?
答:我们这里就是流行跳花灯,每到春节期间都有跳花灯的表演,还有就是雷神会的时候有跳。
问:村里有什么民间文化传人吗?
答:说到传人的话,村里就有一个年纪七十几岁的老人,名字叫齐克勇,他知道很多的事情,特别是跳花灯,他是非常精通的,你们要是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他。 问:村里人都很喜欢跳花灯,能告诉我们具体环节吗?
答:跳花灯至少需要12个人,锣鼓手2人,扶管2人,灯笼8人。8人中,2个排灯,代表的意思是:门前吉利;2人风灯;2人宫灯,意思是:送子、求子;2人扇子。之后就是开场白,这一段话得从唐朝开始说,有关内容都是考科举之人的生活及中举之后的故事。之后就开始进行猜谜语等活动。 三、体会
本次谈话的主题是关于小屯现在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风俗以及现在的生活环境。虽然我们不是非常深入的了解了小屯,但是通过这次访谈我们可以得知小屯现在的基本情况,本次访谈还是较为理想的。
(一)通过访谈,我们知道了小屯村的生态与环境现状,总体来说,小屯村的生态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分布着河流,地势相对比较平坦。
(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小屯村的历史及又来,小屯村比较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11
(三)对于小屯村的遗留建筑。现代化的速度太快了,村里几乎都已经是钢筋还能泥土,而遗留下来的几栋木房也已经是很破旧。
(四)小屯村有自己的信仰,有属于本村重要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而跳花灯则是他们主要的娱乐节目。
本次访谈由于时间有限以及天气等各方面的原因,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并未真正的深入 ,还望老师包涵!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