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生苦难重重

来源:易榕旅网
     

人生苦难重重。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自律。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

逃避痛苦和规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疾病的根源。

替代品带来的痛苦,甚至比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神经官能症由此成了更棘手的问题。

 正确的做法: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苦难具

有非凡的价值。

 解决人生痛苦的主要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 原动力LOVE。

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的次序:首先,面对问

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乐趣。

 缺少自律的孩子,未必是父母管教不严,父母本身难以自律,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

榜样。

 “照我的话去做,不过别学我”——无理要求。

 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为它付出时间。

 孩子自律的起点:既然父母愿意陪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

太坏,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痛苦。

 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

 孩子童年时得到父母的爱和关照,长大后就 会拥有安全感。

 缺乏人性的专制是的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

 是否花了时间去尝试?——许多人没有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知识,社交,心理方

面的问题。

 等待不会让问题消失,它仍然存在,他们是妨碍心灵成长永远的障碍。

             

只有解决忽视问题这一问题,才能继续解决其他问题。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 问题拖得越久就越难以应付。

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不是有神经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调。 神经官能症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却把错误归咎于别人。

神经官能症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挂在嘴边。 人格失调则强调“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 还有人格神经官能症。

评估责任归属,必然让我们感觉痛苦,从而产生会回避的倾向。 人格失调者多是不称职的父母,本人却不知不觉。 神经官能症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却让别人活得痛苦。 父母有人格失调,孩子自身也会出现人格失调或神经官能症。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该由我来负责,而且只有我本人才有权处理优先次序。

 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他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又极力规避这种痛苦。

 为原理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利,实则是在逃避现实。

 口口声声说热爱自由,与其说压迫性的力量使他受到伤害,不如说使他主动放弃自

由和权力。

 一般病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

“对付”活着改变现状,一次产生恐惧,无助感或自我怀疑。  根源:总想逃避自由,不能够为他们的问题和生活承担责任。

 移情:过时的心灵地图。

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不少人的通病。

 移情:产生于童年期,并似乎一直是用于对现实的挂念和反应,他们通常具有特殊

的一样,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当的转移成人的世界里。

 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类的天象,只有通过自律,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痛苦。

 自我反省。

 献身真理,拥抱真像,意味着敢于接受其它制图者——外界的质疑和而挑战,由此

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

 固步自封,逃避挑战,人性的基本特征。

 接受心理治疗的人事实上比旁观者更有勇气,因为他敢于接受心理医生对自己的人

生地图的挑战。

 病人接受心理治疗,就是应届他人的质疑和挑战。

 病人起初只是寻求安慰和解脱,极少有人有意识的寻求挑战,挑战即将来临,不少

人就可能落荒而逃,或至少在脑海里产生逃避之念。

 自由联想。

 诚实可能带来痛苦。

 合理的捷径。

 人的心智的成熟,即使不通过心理治疗,也可以完全实现,不过整个过程可能漫长

而枯燥。

 所谓心理治疗,就是鼓励说真话的游戏。

 自欺欺人,使人愧疚,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 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

 政府利用检查制度,使人们无法了解真相,同样是一种白色谎言——在此种情况下,

通过白色谎言欺骗民众的政府并不比惯于撒谎的政府更加开明和民主。

 父母的白色谎言不是对孩子的保护,而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让他们无法了解到惯

于金钱,疾病,毒品,性,婚姻,父母,祖父母机器他方面的真实情形。

 心理医生在治疗初期,不要对病人轻易说出结论。

 潜意识里感到焦虑,不意味着他在意识上做好准备。

 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容易,正如谎言说的越多,就越是要编造更多的谎

言自圆其说。

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 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治治被摧毁和消灭,必要的生气可

以使我们更好的生存。

 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使生气,也可一直其爆发的能力。

 如何生气?

 要使心智成熟,就应该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

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放弃。

 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但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 抑郁是一种显著的信号——相适应新的状况,就要做出重大改变。

 人类只有适当的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

 兼容并包。

 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

 要建立更新的观念和理论,就有的观念和理论就必须死去。

 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再存在。

 容易做出决策的人并不意味这最好的决策者,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带来的

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 爱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当事人的一是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

 爱是成长和渐进的过程。

 真正意义的爱,爱自己,爱他人。

 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

 堕入情网通常是与性有关的欲望。

 堕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

出。

 自我界限。区分。

 永远生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寂。

 堕入情网,以为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是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二

为一。

 爱的无比强大——这种感觉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孩子,认为自己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

理喻。

 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真正的相爱。堕入情网,更多的是爱的幻觉。

 堕入情网,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唯一的好处是消除寂寞。

 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和爱人的心灵其实并不完善,而是需要更多的滋养。

 堕入爱河——力比多。

 堕入情网是人类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

 堕入情网可以造成爱是永恒的幻觉。

 神话很多隐含着人生的真相,唯独爱情神话是彻首彻尾的骗局。

 自我界限崩溃所导致的狂喜。

 人性和神性的结合

 对爱最常见的误解:将依赖性当成爱。

 寄生心理

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在

一起生活罢了。

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 想让别人真正爱你,恐怕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 依赖性过强的人,总要把失去伴侣当成极其恐怖的事情。

 真正的爱与自律性相辅相成。

 众多的消极性依赖者,其实都是瘾君子。他们只对别人上瘾,从别人身上汲取需要

的一切。

 精神关注——专注?

 培养某种爱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

 我们真正的爱的对象应该是人类。

 父母把孩子永远当成婴儿来爱,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 对婴儿的爱,对宠物的爱,以及对唯命是从的伴侣的爱,多是出于父母的本能,这

和堕入情网的情形极为类似,无需付出太多努力。

 给予者以爱做幌子,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不把对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

 爱的过分,莫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以为给予,不是仁慈,是伤害。

 受虐狂把忍受虐待视为真正的爱,只是他们寻求包袱快感的前提,忍受虐待的动机,

是来自恨,不是爱。

 潜意识里藏着的恨。

 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

 爱,永远追求着心智的成熟。

 爱不是感觉。

 爱的是实际的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 爱的感觉与精神关注密不可分。

 精神关注把情感与兴趣关注在外在对象上,并将其当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 精神关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不见得有心灵的感受。对某种事物产生精神

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精神关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

 走出初恋的幻觉。

 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不是一时的冲动。

                   

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 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的主观印象。 爱是获得勇气的一种特殊形式。

爱是为了培养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持续努力表现出的一种勇气。 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 接受者的倾听模式,给予者的倾听模式。

真正的倾听,不论时间多么短暂,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

真正的倾听,以为这把注意力放在他人的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被人倾听的感受。

倾听是表达关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各种关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 非爱爱的本质就是懒惰。

爱是行动,爱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 精神贯注不等于真正的爱,但贯注毕竟是爱的起点。

精神关注的代价之一,似乎是或早或晚你都要因为贯注的对象的死亡或离去让自己饱受痛苦的折磨。 把死亡当成最忠实的朋友。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尽管看上去像个成年人,心理上却仍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并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还需要什么呢?自尊自爱。

 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不是

被动而消极的抗拒心灵的呼唤。

 作出承诺是真正的爱的基石之一。

 先发制人的抛弃对方,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得先抛弃你。和别人的关系越起劲,就

越担心遭到抛弃。

 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和自我完善过程中,也会一并走向成熟,对双方都是大有裨益

的。

 父母的收获可能会远远地大于子女,父母进行自我调整,适应子女的变化,就不会

同时代脱节,对其晚年人生也大有益处。

 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以谦逊的态度行驶权利,最普遍的结果就是爱的冲突。

 真正具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

成傲慢的印象。

 勤于自省。

 诚实和谦虚,意味着有自知之明。

 过于谦逊。

 友谊应当以爱为出发点,适当的职责和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 你爱的越深,就会越加谦逊,而不是自私和傲慢。

 自律的力量来自于爱,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

 人不应当为感情所奴役,但也不能把感情压抑的荡然无存。

 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爱只能给少数特定的对象。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往往是典型的自恋狂。

 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

 为人父母,对子女的独特性视而不见。

 极端封建主义,极端资本主义。

 女人的婚姻出现问题,常常在于女人婚后觉得万事大吉,自认人生价值就此实现。

 男人反之。

 夫妻双方只有更加独立,不是合二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才能使婚姻

生活更为美满。

 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 交出你的心灵,但不是由对方保管。

 因为唯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灵。

 医生必须诚实的对待病人,而且要始终如一。

 爱,是力量的来源。

 把真正的爱和浪漫的爱混为一谈。

 称职的心理医生扮演的角色,基本类似于称职的父母的角色。

 治疗者同病人陷入情网(乱伦?),前者就无法客观的面对后者的状况,也无法区

分各自的需要。

 对家人或朋友进行心理治疗,照样需要自律。

 人际交往是彼此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也就是给予治疗和接受治疗的机会,错过了这

样的机会,我们既不能学到什么也不能教给别人什么。

 “爱”——敬畏的感觉„„?

 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属于我们的宗教范围。

 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

 对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和信念,只是未曾说出而已。

 人们的世界观各不相同,甚至相去甚远。

 人的宗教都来自其文化环境。

 父母是我们信仰的根植者。

 恶魔上帝。

 我们的宗教和世界观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大宇宙的历程。

爱的本质,其实是自我完善,爱的风险之一,就是进入未知的领域。 二手的经验,二手的世界观,二手的人生观?~~~

关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目的与死亡的问题,一切二手的材料我都无法接受。 信仰上帝,是否真的是一种疾病呢?是,也不是。 貌似温情的传教,背后以藏这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

宗教本身就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一种就凝固心灵的非理性观念。

为使治疗成功,心理学家是否必须主动挑战病人的无神论,不可知论,甚至有意识的引导病人信仰宗教呢?

“与缺乏激情的态度相伴而来的是对一切都表示轻蔑和不屑„„” 究竟是上帝有负于人类,还是人类对不起上帝呢? 科学家对宗教的否定?在于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

我们的思想可能很成熟,成熟到足以拜托对上帝的信仰,与此同时,我们可能成熟到去信仰上帝,即接受宗教信仰。 神外之神。

宗教有许多种,信仰的层次也分很多种。

治疗师对宗教的过于简化,会使病人处于不利境地。 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普遍联系。 生活中无数的千钧一发的时刻。

进入意识层面的潜意识信息,往往都是不受欢迎的,意识思维常常对他加以排斥,所以弗洛伊德把潜意识视为危险地带。

 荣格,潜意识的智慧。

 潜意识常常渴望与我们对话。

 弗洛伊德把潜意识视为魔鬼,认为潜意识让我们身处困境,但他不认为潜意识就像

善良的仙女,努力想让我们变得诚实。

 意识塑造的自我与潜意识塑造的自我,有时相差甚远。

 集体无意识——没有亲身经历而获得智慧,我们也可以继承祖先经历并获得智慧。

(暗示我们的智慧来自继承)

 我们有想当然的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奇迹,我想,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本身就是

一个典型的奇迹。

 同步原理,车祸逃生?

 圣甲虫之梦

 serendipity:意外发现有价值的或令人喜爱的事物的天赋和才能。

 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他必须与自然

的力量对开您该,还要反抗循规蹈矩的自然倾向。

 我们产生的幻灭感,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期待远远高于上一代人。

 真正的原罪:懒惰——人生的一种可怕而消极的力量。

 就懒惰而言,他与你花多少时间,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

 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

 人们总是觉得,新的信息对他们是有威胁的,他们不得不做大量的工作,修改关于

现实的地图。

 恐惧的基础却是懒惰,他们害怕不得不做大量的工作。

 我们其实是害怕失去当前的地位或角色,我们害怕转化成新的角色,达到新的地位,

我们害怕改变新装,害怕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

 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

 病人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是为了寻求某种改变,事实上,他们对改变恐惧的要命,

他们害怕不得不吃各种苦头。

 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

懒惰的痕迹。

 病态的自我,健康的自我。

 所谓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 爱是懒惰的对立面。

 以邪恶为目标的人,总是拒绝观察本想,心智成熟的人,却总能深刻的认识到懒惰

的存在。

 要使心灵活得成长,必须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

 活得新的真理和启示,其实是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致,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

 上帝在我心,接近上帝,接近心灵。

 集体潜意识就是上帝(something greater 海灵格)

 神性的自我

 有自主行动能力的成年人,可以独立作出影响他人和世界的选择。

 政治的力量,就是以公开或隐秘的方式,去强迫别人遵守个人意愿。

 心灵的力量则存在于人类的心灵中,他和强迫控制别人的力量没有关系。他是在意

识基础上做决定的力量,也即我们的意识思维的力量。

 没有什么比成为人生专家,而且熟知自己所做的事情更让人感觉幸福了。

 这不是我的力量,他来自另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我展示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

分。我只是作为一种途径而存在,真正的力量不是我。

 没有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行动。

 心灵力量的集聚,会带来孤独感。

 福音书——耶稣常因无人了解他而沮丧(何德何能自比耶稣?)

 要让心理恢复健康,就要不信任何代价坚持真理,尊重事实,如果我们偏离潜意识

的医院,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 在健康恶化之前,潜意识就会觉察到我们的变化。虽然意识可能和现实脱节,但是

无所不知的潜意识总能看清真相。

 自由感带来的恐惧。

 正视自身的症状。

 阿瑞斯忒斯的故事——他实现了局面的逆转,因为他愿意为自己的心理疾病负责,

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责任或归咎别人,尽管他有资格。

 进入治疗状态后,不管病人斗志多么高昂,心里都会打退堂鼓。

 病人正视心理疾病,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就更容易克服困难,转变现实了彻底拜托

童年的梦魇或者祖先遗传的诅咒。

 我的忧郁症,我的焦虑感,居然成了一种难得的奖赏。

 心理治疗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自律的工具。

 被召唤者多,被选中这寥寥。

 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病人是否有成长意愿。

 仅仅依靠父母的爱,并不足以使孩子培养起爱的能力。

 很多人都惧怕为恢复健康而承担的责任。

 如果你兼有爱河付出两种病服,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你想做的一切事情。

 大多数人只渴望平安,却丝毫不愿承受孤独,他们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他们渴望

拥有成年人的自信,却不肯让心智走向成熟。

 部分成熟。

 不期而遇的好运不是天赋的才能,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领。

 任何训诫,都不能免除心灵旅行者必经的痛苦。

 有些疾病是无法治愈的,甚至,随着治疗中的深刻自行,病情会恶化。

 一流的心理医生不会亟不可待的做出乐观的保证,或者不假思索的对病人实施治疗,

真正用心做的心理医生应该稳定而慎重,而且有所保留。

 心理医生的能力,和他们持有的证书毫无关系。

 口碑,通常是寻找一流心理医生的有效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