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总括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总括

来源:易榕旅网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解说(详本)

(1)作为四川大学110周年校庆献礼工程,在四川大学美丽的江安校区景观水道两侧,在2006年金秋八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顺利落成。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主要由源头活水、治校方略、群贤毕至、勇立潮头、春华秋实等五个部分构成,分别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文脉、办学理念、杰出英才、社会贡献和学科特色。透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在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四川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尤其是深刻地感悟到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

(2)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它不仅贴切地概括了今日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而且由于暗嵌“川大”二字而被不少师生认为是天赐良训。其精神实质不仅体现在“涵乾纳坤,合而能融”,即在思想文化、拔尖人才、学科流派的汇聚中整合办学资源,突出综合优势;而且体现在“登高眺远,再上层楼”,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创新中不断追求卓越,建设中国一流。

(3)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学校现有望江校区、华西校区和江安校区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四川大学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广大师生员工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在按照“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理念设计建设的江安校区,我们看到的是,江安河水绵绵而行,明远湖畔白鹭翔集,一教楼旁水声潺潺,景观水道锦鲤嬉戏,迎宾楼前绿草如蔓,不高山上大树渐荫。为纪念四川大学三位著名校友朱德、郭沫若和巴金而命名的德水、沫溪、巴渠,更是涓涓清流明澈见底,锦簇两岸花香四溢。

(4)作为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现有30个学科型学院,设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建有校史展览馆、人文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美术馆。四川大学的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现有15个国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13个博士点,330个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5)从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到今日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三强合并的新四川大学,学校长期形成和凝练了“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新世纪的四川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探索建立了“以学院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

(6)今日四川大学汲取原三校文理工医的精粹,坚持“虚心从善,厚德博学”的精神品质,继续发扬“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努力使每一个四川大学学生“多一份人文素质,多一份人文关怀,多一份民族精神,多一份社会责任”。在办学活动中,通过切实推进管理的深度融合,面向世界实行开放式办学,注重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让不同思想流派充分碰撞,广泛吸纳海内外拔尖人才,推进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打造多学科交叉渗透平台,立足西部而着力振导社会,四川大学各项改革和发展事业正又快又好地向前推进。

(7)《四川大学百年校庆钟鼎铭文》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龙光炳焕,萃兹上庠。文翁润泽,蜀鲁齐芳。云蒸霞蔚,苏李马扬。季世陵迟,国难未央。尊经存古,百载沧桑。联翩俊彦,新我旧邦。坤维学府,喷薄朝阳。雍雍穆穆,济济跄跄。求精求是,自信自强。乐群敬业,弦歌铿锵。勒斯铭兮钟鼎,其万年兮永昌。

(8)《四川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庆典铭文》

地当天府,星映苍穹。肇基上世,禹甸尧封。普敷教泽,石室文翁。岷峨雄秀,不让泰嵩。季世陵夷,麟殂道穷。书院爰立,振铎鸣钟。更兴新学,中西铸熔。大学协合,业有专攻。众流汇归,上庠和同。恢宏气象,宾雁来鸿。振废起滞,俊彦登庸。人文炳蔚,郁郁芃芃。遭时不造,如婴疲癃。华夏鼎革,光掞天东。工院新立,始获岁丰。文运转盛,渐近芳丛。尚怯阴晴,风雨迷蒙。迍邅行路,水复山重。纪纲俄绝,杼轴其空。弥纶天地,终奏肤公。尊师重教,于变时雍。学苑逢春,好风相从。耆硕新秀,行气如虹。彬彬彧彧,勃勃蓬蓬。三校璧合,文理医工。莘莘学子,志立体充。进德修业,开拓心胸。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明辨笃行,桓桓熊熊。报国利民,竭智尽忠。发扬蹈厉,立言立功。猗与盛哉,皦日光风。 (9)作为中国西部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植根于山川雄秀、人杰地灵、民殷物阜的天府之国,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继蜀学渊源,熔中西一炉,汇众流同归,成自家风范,是每一个川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驿站。三强合一的新四川大学凝聚着原三校历代校友的心血和智慧,是原三校历代校友不懈奋斗的历史延续,是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共同的骄傲。 (10)透过四川大学的历史沿革图,我们无比欣慰地看到:自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肇始,四川大学坚持“与人民同甘苦,与祖国同命运,与社会同进步”的主旋律,伴随着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救亡、全国解放、民主建国、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经过堂院同归、华西并起、三水汇流、三校共进和三强合并等发展过程,形成了四川大学110多年来文脉绵延、奔腾浩荡的发展格局。

(11)自西汉以来,文翁之教历世不衰,泽溉古今。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文翁石室的遗址上创建锦江书院,是康雍年间全国22家最著名的书院之一。锦江书院以“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相标榜,是四川大学主要历史渊源之一。锦江书院有一幅著名的楹联被称为功名富贵联。其内容有无穷寓意:“有补于天地曰功,有益于世教曰名,有精神之谓富,有廉耻之谓贵;不涉鄙陋斯为文,不入暧昧斯为章,溯乎始之谓道,信乎己之谓德。”它不仅是川大学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执著的价值追求的充分体现,而且一以贯之于四川大学11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

(12)由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四川学政张之洞(1837-1909)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创办了尊经书院,以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张,以求“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尊经书院尊经书院一时人文蔚起而蜀学勃兴,成为四川大学另一主要历史渊源。尊经书院拟增设“声、光、电、化、格致之学”,领传统教育转型之先,是清末改良书院的典型代表。在尊经书院大门口,镌刻着书院山长、经学大师王闿运的集句联“考四海而为儁,纬群龙之所经”。这副楹联一直保存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可以说是气势磅礴而豁达睿智。

(13)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在试办一年后正式开学,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分课华文、西文、算学”,成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结合点。四川中西学堂创办人鹿传霖(1836-1910),当时担任四川总督,后来曾官至军机大臣。他赞同停书院、办学堂、颁学制、停科举、设学部等教育改革,明确提出:“讲求西学兴设学堂,实为今日力图富强之基。”首位管理四川中西学堂委员即四川大学首任校长是由四川洋务总

局委派的何维棣。从当时的办学章程和课程设置来看,四川中西学堂实行了学年学分制,课程以数、理、化等近代基础学科为主,兼及天文、地理。这里的“算学”并不是算术的意思,而是指现在的自然科学。因此,四川中西学堂完全是一所具有现代高等教育性质的新式学堂。 (14)清政府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分别发布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开始推行高等教育学制的改革。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任四川总督的奎俊奉光绪在四川通省大学堂办学奏折中“著即督饬认真举办务收实效”的朱批,将四川中西学堂与尊经书院合并组建了四川通省大学堂,后奉诏改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锦江书院次年并入后,四川大学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三强合并,成为当时全川的最高学府和四川新式学堂的范例。

(15)辛亥革命后,四川大学的发展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即三大学的分途并进为主线。其中,国立成都大学实行了“打开夔门,广延名师”的开放式办学政策,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被誉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民主堡垒”,公立四川大学享有“大师作范,群士响风”的美誉。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正式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这是四川大学历史上的第二次三强合并,标志着四川大学国立化和近代化的进一步启动。曾被推为中国留日学生救国团总干事长的王兆荣(1887-1968)担任国立四川大学首任校长,在军阀混战的恶劣条件下,为国立四川大学奔走呼号。

(16)八年抗战中,大后方的国立四川大学以相对优越的办学条件,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被当时的教育部称为“全国独善的最高学府”和“西南培养人才的总枢纽”。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Bush)1985年来校访问时发表演讲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四川大学确实起了保持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作用。”1948年,四川大学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25个系,2个研究所,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6404人,占地5100余亩,时为全国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1958年教育部直属53所高校中46所高校下放地方管理,四川大学仍是“由教育部直接领导、指导全国”的七所高校之一,是北京之外的唯一一所。1960年,四川大学被确定为四川地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17)随着近代西学东渐,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基督教差会美以美会、浸礼会、英美会和公谊会1904年筹划在成都开办大学。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在成都城南锦江南岸南台寺西正式开学,其整套规划和建设方案全部从英美移植而来,采用牛津剑桥办学模式。作为“西来的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是今四川大学重要组成的华西医科大学的起源,在初设文理两科基础上,逐步成为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综合大学,尤其“医牙两科,成绩特著”。作为创办人之一的客士伦(C.R.Canright)说:“这个大学是要发展成为一个最完备的高等学府,使西部各省的学生不必到外国去留学,就可以得到他们所需的任何科学。”

(18)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创立了西南地区最早的现代医学专业。1917年华西协合大学创办中国最早的牙科专业,成为中国现代口腔高等医学教育的发源地。1922年,华西协合大学与纽约州立大学缔约,毕业生同时可获两校学位,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生,成为国内最早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这是四川大学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开始。1924年,华西协合大学开四川男女合校先声,也是全国最早开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转颁教育部指令:“私立华西大学,应准予立案”。学校更名为私立华西协合大学。

(19)抗日战争爆发后,同国立四川大学一样,华西协合大学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得到了较大发展。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燕京大学等,先后迁来成都,借用校园、校舍、实验室、教学医院和图书设备等条件,与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共同建立了“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当时任教华西坝的吴宓教授曾为此撰写了一副

对联:“众志成城天回玉垒,一心问道铁扣珠门。”当时的华西坝著名学者教授云集于此,呈现了“五大学”的发展盛况,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中心之一。

(20)1951年10月6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由人民政府接办。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因此更名为华西大学,由刘承钊担任校长。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华西大学逐步由综合性大学成为一所多专业医药院校。1953年10月6日,中央卫生部决定,将华西大学更名为四川医学院。1978年四川医学院被确定为卫生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为了加强国际、校际交流与合作,经卫生部批准,四川医学院于1985年5月14日正式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1988年,学校开始试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7年制教育。

(21)1952年11月17日,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在四川泸洲正式成立,由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等9所学校的化工系科调并组建而成。同时,1952年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和西南工专等学校部分专业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1954年8月,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组建为成都工学院,成为了今日四川大学重要组成的成都科技大学的起源。许琦之担任成都工学院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1954年11月,国务院将1952年新建的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沿用成都工学院校名。郑方任党委书记,许琦之、郑方任副院长,一所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从此诞生。

(22)197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由中国科学院领导,同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逐步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管结合的多科性大学。1980年,成都科技大学成为了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与水利电力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中央部委、省市政府、科研院所联合办学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面向经济建设,吃“百家饭”的办学优势。

(23)1994年4月,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组建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实现重点大学的强强合并,成为新中国第二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当时的国家教委高度评价此举“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件盛事,是在新形势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综合大学的新模式”。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进一步迈出了建设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新型综合大学的坚实步伐。

(24)2000年9月29日,经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再次强强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三次三强合并。三校合一使新四川大学的学科互补优势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更具特色,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成为了全国大规模并校改革的压台戏。李岚清同志指出:“四川大学是我国高教改革最早的大学,为高校改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 2001年9月29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二次部省共建协议,标志着四川大学正式进入以“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为目标的国家985工程。

(25)作为新四川大学重要组成,原四川大学源起作为近现代新式学堂的四川中西学堂,是一所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教育部直属文理科重点综合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源起50年代院系调整新建的成都工学院,是一所在材料、化工、水电、机械、轻纺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工科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源起以西方高等教育为样板的华西协合大学,是一所在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方面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卫生部直属重点医科大学。因此,从发展起源来看,今日四川大学是四川乃至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缩影和写照。

(26)“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110多年来,四川大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博大的教育传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张之洞、鹿传霖、何维棣、胡峻、

吴玉章、张澜、任鸿隽、毕启、张凌高、刘承钊、许琦之、柯召等。他们的教育思想闳博而精深,使我们每一个川大后学都能深刻地领悟到他们作为教育家的睿智豁达、作为事业家的鞠躬尽瘁、作为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27)1903-1909任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第一任总理和四川学务公所议长的胡峻(1869-1909),四川华阳人,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学部二等咨议官,邮传部驻川总理,川汉铁路绅办总理,同盟会员,曾参与“公车上书”。1903年,他亲自率团到日本延聘教师,采购图书,添置设备。他认为“一国之治乱,系乎人才之盛衰;而人才之盛衰,视乎国家之教育”,提出并实施了“仰副国家,造就通才”的教育方针。

(28)1910年主持并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的美国卫斯理大学文学博士、神学博士毕启(Joseph Beech,1867-1954),1913年正式担任华西协合大学校长。1931年申请向中国政府立案后,他改任校务长一直到1946年,曾获国民政府授予外籍特殊勋绩人士褒奖。他曾经十多次来往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为学校积极筹集办学资金。他是华西协合大学开展实业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积极提倡实业教育,以利本省天然出产,增进人民殷富”的办学思想。

(29)1922-1924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曾就读尊经书院,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和护法运动。他任校长期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张学生全面发展。在授课方法上,他提倡“自学辅导主义”,要求“选修科占全单位(课程)的四分之一”,两次派出学生去沿海、朝鲜和日本等地考察。他认为“要教会人怎样去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甚至改造世界”,提出“崇尚学术,启用新派”,“推进新思潮的扩展”,“派人出洋研究精深学术”。

(30)1926-1930年国立成都大学校长,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张澜(1872-1955),四川南充人,被誉为“川北的圣人”、“今日之管仲”和“党的益友”,1902年进入尊经书院学习,后赴日留学,先后任川北宣慰使、嘉陵道尹、四川省长、国立成都大学校长、民主同盟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任校长期间,他提出“打开夔门,广纳英才,欢迎中外学者来川讲学”,使学生成为国家栋梁、社会骨干。他经常自勉并要求学生说:“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毛泽东主席曾在重庆谈判时称赞他是“与日俱进”。在开国大典上,他与毛泽东主席同登天安门城楼。

(31)华西协合大学文科学士、美国西北大学硕士、德鲁大学博士张凌高(1890-1955),四川华阳人,1931年成为华西协合大学首任华人校长。自此,中国人开始全面主持华西协合大学的校政。他说:“如果培养的学生不能服务于社会,不能到华西的各方面的基层和边疆去服务,那么教育就是失败。”这充分体现了华西协合大学注重实业教育、实验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办学思想。

(32)1935-1937年担任四川大学校长的任鸿隽(1896-1961),四川垫江人,曾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由于他对中国科学社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科学事业家”。他提出,四川大学要完成输入世界的智识,建设西南的文化中心,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等三大任务。他致力于四川大学“国立二字真实化”,力主将校址从狭小分散的城中心搬迁到今天的望江校区。在他辞去校长职务后,胡适在《独立评论》上说:“他在川大的两年,真可以说是用全副精力建立了一个簇新的四川大学。”

(33)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密执安大学双哲学博士张颐(1887-1969),四川叙永人,1911年毕业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37-1938年任四川大学代理校长。由于在中国大学正规地讲授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他被誉为“东方黑格尔”。他明确主张,四川大学要使学生程度

与其他国立大学同等,使文化水准和欧美大学同等,使中国学术能与欧美各国齐头并进。他不以一已私情为准,重在教师学识修养,因此能广纳名师。朱光潜就是1937年9月应他邀请到校任文学院院长兼英文系主任的。 (34)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硕士、四川省小学生保路同学会会长黄季陆(1899-1985),1943-1949年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后到台湾任“教育部部长”等职务。他强调,要把四川大学办成“万人大学”,努力培植西南建设人才,使四川大学不但成为全国最高最完善的学府,同时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完善的学府。因此,他认为,要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实行不同的发展策略,即“建校时期,重点在立规模;治校时期,重点在立制度;宏扬学术时期,重点在充实内容。”

(35)大楼、大师、大爱和大智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以输入世界智识、创获现代智慧、光大科学文明、培育杰出英才为根本,四川大学汇聚了一代代名家大师,培育了一批批杰出英才。前辈们的手泽翰墨余香犹在,师长们的音容笑貌宛然浮现。四川大学将永远为拥有这样的闻名遐迩、博学多识的专家学者而无比自豪,为他们诲人不倦、身体力行的洋洋风范而钦佩和感怀。

(36)作为四川大学的前身,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汇集了有清以来众多的巴蜀才俊,培养了彭端淑、刘光第、张森楷、杨锐、廖平、宋育仁、彭家珍、吴玉章、张澜、罗纶、蒲殿俊、尹昌衡、骆成骧、吴虞、吴之英、邵从恩、徐炯、周翔等一大批影响四川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名人。其中就有因名句“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而被光绪皇帝由探花擢升为状元的清代四川唯一状元、后任四川大学校长的骆成骧,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所称“有为后见廖平所书,乃弃其旧说”的经学大师廖平等人。 (37)四川大学包括原三校历来都是蜀中人文荟萃之地,许多知名学者在这里长期传道授业、解惑释疑、愤笔直书、指点江山,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其中,既有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等为代表的兴国栋梁,又有无产阶级教育家吴玉章等为代表的治校名家;既有新中国首届副主席张澜等为代表的社会贤达,又有新文化思想急先锋吴虞等为代表的文化名流;既有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文学巨匠,又有生物学地学部委员刘承钊等为代表的科学大师;既有人民作家巴金等为代表的良师益友,又有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竹筠等为代表的英烈楷模;既有亚洲皮革大王张铨等为代表的技术精英,又有生物技术科学家陈文贵等为代表的医界俊杰。

(38)国立四川大学外文系主任,现代韩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外交始祖,韩国人金尤史

(1881-1950),又名金奎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名誉博士,曾任教复旦大学、北洋大学、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长期担任四川大学外文系主任,是国立四川大学唯一外籍系主任,曾将本校著名诗人吴芳吉的《婉容词》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他一生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代表韩国参加巴黎和谈,先后任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外务总长、教育部长、宣传部长和政府副主席,1945年后担任韩国立法议会议长。在四川大学档案馆收藏的1935-1945年《国立四川大学教师名册》中都保留着金尤史的名字。同为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的柳林

(1898-1961),在校用名高尚真,1921至1926年也是四川大学即当时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英语专业的学生。 (39)被誉为“中国现代牙医学之父”的加拿大林则博士(A. W. Lindsay,1884-1968)1907年在成都四圣祠开设了牙科诊所,1911年起在校任教。1917年,他在华西协合大学创办中国最早的牙科专业,明确提出“以第一流牙医教育为目的,成为一个示范中心,毕业生可以和美、加各国的牙医毕业生在学业上竞争。”作为华西协合大学副校务长,他多次强调,要“保证学术质量,而不是数量。造就合格的毕业生,要求学生真正实用于社会”。同为华西协合大学外籍教师的文幼章(Endicott, J, D)评价到:“近半世纪以来,华大牙科为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已经做出贡献„„我们应该将这项荣誉归功于他本人。”

(40)美国芝加哥大学宗教心理学硕士、人类学博士葛维汉(D. C. Graham,1884-1962)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是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的主要贡献者,1911年起在校任教。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三十多年,主持了四川部分汉墓、唐宋邛窑等多项重大考古发掘。1933年葛维汉和他的助手林名均带领考古队进驻四川广汉月亮湾,取得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实物标本。这是国内外考古工作者对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首次发掘,揭开了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序幕。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高校第一所综合性博物馆,以西南少数民族文物、民俗文物、四川汉代画像石砖、唐代佛教石刻、历代名纸、四川陶瓷、明清书画等最具特色,其前身就是葛维汉首任馆长的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

(41)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人,1906-1908年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体育科甲班学习,在校用名“朱建德”。朱德在《伟大的道路》中深情地回忆,他在校中悄悄阅读同盟会的《民报》,“尤其喜欢听戴假辫子的教师提倡‘自由平等’、批评旧制度的讲课”,“对于一切革命的事物都很羡慕。”他对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这是他“走向革命之路”的起点,成为他“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革命思想的重要支点。四川大学档案馆至今完好地保留着他当年的学籍名册和学习成绩表。

(42)在《郭沫若回忆录·少年时代》等章节中,郭沫若曾经详尽地记叙了他在四川大学学习的难忘经历。社会活动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1910年进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1913年2月考入四川官立高等学校正科二部九班学习,与王光祈、李劼人、周太玄等人同学。在四川大学档案馆保存的学生名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校使用的郭开贞的名字。他后来离校取道天津去日本留学。在校学习期间,他的《感时》诗写到:“兔走鸟飞又一年,武昌旧事已如烟。眈眈群虎犹环视,岌岌醒狮尚倒悬。承认问题恍眼望,破除均势在眉燃。不见朔方今日事,俄人竟乃着先鞭。”这些诗句,真实地体现了他从小忧国忧民的思想。 (43)在华西协合大学的外籍教师中,许多人都有一个中国名字,都会说中国话甚至四川话。有的外籍教师甚至几代人都生活于斯,服务于斯。1922年起,在校工作三十年的加拿大生理学家启真道(L. G. Kilborn,1895-1967)是英国金斯顿王后大学化学硕士和医学博士,曾经担任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院长和医牙学院总院长。他的父亲启尔德(O. L. Kilborn)是华西协合大学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他的母亲启希贤(R. G. Kilborn)1893年创办了成都仁济女医院。启尔德全家三代九人都曾在校从事医学和护理工作,可以说为华西协合大学医学教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全力。

(44)少年中国学会的创始人,曾任解放后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校长)的周太玄(1895-1968),四川成都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也是科学出版社的首任社长,1930年起在校任教。他在法国留学期间不仅获得蒙彼利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并且由于在细胞学和腔肠动物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1919年有关巴黎和会的消息就是通过远在巴黎的周太玄、客居北京的王光祈和成都办报的李劼人等三位四川大学的校友,及时传递到了四川成都,成为“五四运动”在四川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除了撰写和翻译了18部科学著作之外,还留下许多生物学、教育、妇女、哲学、诗论等方面大量的论文和诗作,被学界誉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通才。

(45)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1898-1991),安徽怀宁人,早年毕业于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国学大师。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以一个“学术水平很高的专家”扬名于中国学术界,并先后执教于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1937年起,他在校任教并长期担任四川大学历史系主任。他在先秦史、古文字学、考古学、地方史、民族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学术造诣,其代表作为《汉语大字典》

和《甲骨文字典》。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他积极提倡“围绕主题,多学科配合的综合研究法”,使历史学、文化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走出了“疑古时代”。 (46)加拿大国际友人文幼章(J. G. Endicott,1898-1990),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1925-1946年在华西协合大学担任教师,曾经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他的父亲文幼章(J. Endicott)是华西协合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曾经担任过董事部书记一职。抗战期间,他积极支援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事业,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和救亡运动,积极从事战时医疗救护工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增进中国和加拿大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7)皮革化学家、教育家、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张铨(1899-1977),浙江仙居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化工学院和成都工学院执教,1940年起在校任教。他的博士论文为国际辛辛那提学派植物鞣革机理吸着学的创立,提供了开篇之作。1940年5月,1952年他作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建校副主任委员,负责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制革专业。他担任了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和成都工学院皮革专业教研室主任。他提出“手脑并用,术德兼修”,引进现代制革技术,结合我国原料产品进行研究,为发展植物鞣革科学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国现代皮革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48)植物分类学家方文培(1899-1983),重庆忠县人,193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四川大学教授,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荷兰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一生共采集标本2万余份,发现新植物群100多种,是世界上公认的槭树科、杜鹃花科专家。李约瑟曾经称赞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他的研究“开拓了中国植物研究的新道路”。他和他的老师、著名生物学家钱崇澍都是今日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的主要贡献者。在1948年出访美国期间,他把近百年来美国从中国采集去的植物标本4000多号拍片留存,1949年回国后无偿捐赠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49)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刘承钊

(1900-1976),山东泰安人,1939年来校任教。他“始终保持着一位才华横溢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的优良气质”,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曾经任华西大学校长、四川医学院院长达20年。他曾经指出:“中国科学家有责任用中国人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开拓自己的科研领域”,因此非常重视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新疆等省区调查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他长期从事两栖类动物的研究,发现了大量的新种属,尤其是对横断山区两栖动物的分类区系与角蟾亚科的分类系统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50)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陈文贵(1902-1974),重庆永川人,1961年来校任教。1929年,他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1927年曾经与我校校友朱德、郭沫若、杨达等共同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他曾参与创办重庆大学医学院,解放后担任过四川医学院副院长。20世纪30年代初,他研究了疫苗血清制造技术,为中国生物制品的制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0年代中期,他被聘为国际卫生组织公共卫生视察员,赴印度及南洋一带考察鼠疫防治措施。1941年,他率队前往湖南常德地区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了细菌战的实地调查,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常德鼠疫报告书》,以大量科学根据,判明与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细菌战的事实。

(51)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张洪沅(1902-1992),四川华阳人,曾任四川大学化学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校长,1937-1942年和1952年后长期在四川大学任教,是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化学学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化学工程》杂志的创办人和我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他对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速率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其博士论文为接触法硫酸生产设备设计的合理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研究成果被国外化学工业界称为“张氏公式”。他提出了“立足基础、面向工业、服务社会”的专业教育理念,至

今是四川大学化学工程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52)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陈志潜(1903—2000),四川华阳人,1952年后在校任教。他一生献身于公共卫生事业而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他先后参与陶知行和晏阳初的农村卫生实验区建设,在定县创立了农村三级保健网。抗日战争期间,他组织领导战伤救护,在四川建立市县公共卫生机构80余处,创办了重庆大学医学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前主席格兰特博士说:“陈志潜教授致力于卫生工作50多年,对世界卫生工作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些贡献至今仍在促进着中国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同样也在相当程度地改善着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53)“人民作家”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19-1923年,他在四川大学即当时的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求学,自称“安其那主义者”,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这段时间,正是他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文学经历的起步阶段。巴金一生文学著作等身,曾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等国际奖项,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是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人物。他对“把心交给读者”的热切呼唤和身体力行,更是中国作家的良心之所在。

(54)全国著名妇产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全国妇产科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乐以成

(1905-2001),四川芦山人。1921年她冲破封建禁锢,女扮男装只身出逃成都。1924年,她进入华西协合大学学习,立志当一名妇科医生。经过8年寒窗苦读,1932年她成为华西协合大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女医学博士。1952年起,她在校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长于难产的诊断和处理及妇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潜心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她一家兄弟姐妹仅从华西协合大学毕业的就有8人,后辈中超过三分之一在全世界各地医院和大学工作,是四川真正的医学世家。她的丈夫谢锡瑹是四川省医院第一任院长,她的妹夫吴和光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华西医院第一任院长。

(55)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副主席、四川大学校长、名誉校长柯召(1910-2003),浙江温岭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被誉为“清华三杰”之一。193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即在四川大学任教。他主要从事代数学、数论、组合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了近百篇卓有创见的论文,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突破性成果,被称为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二次型研究的开拓者”、“—代数学宗师”。他一贯重视教学质量,反对“注入式”教学方法,主张搞教学的人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四川大学校长温建平曾经形象地说“柯召就是质量”。

(56)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四川大学的师生始终走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最前沿,始终是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始终是不畏艰险、引领时代的弄潮儿,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共和国的诞生,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他们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和无数的汗水,甚至是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他们无愧为四川大学的骄傲,也是四川人民的骄傲和中国革命的骄傲。 (57)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四川大学的广大革命师生用热情和热血熔铸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高举着革命的旗帜,坚持战斗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甚至把敌人的监狱也作为新的战场。在民主革命时期,四川大学有至少50余名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在四川大学和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 (58)自诞生之日起,四川大学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涌现了一大批为中华崛起而奋起的仁人志士。其中,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四川保路运动的先驱吴玉章、张澜,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四大都督蒲殿俊、罗纶、尹昌衡、张培爵,迫使清帝退位的四川民国三大将军

之一的彭家珍等都出自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和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59)四川大学历来是“四川进步势力的大本营”和“西南一带传播革命种子的园地”。四川大学师生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紧密地加以结合,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组织工会,创建农会,开办夜校,到工厂和农村的最基层播洒革命的火种,为星星之火燎原全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39年前后,有100多名国立四川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的学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第一线。

(60)在各个历史时期,四川大学师生在校内积极组织进步社团,开办读书会,创办进步刊物,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思想,积极广泛地传播新思潮。1922年上半年,王右木、恽代英、杨闇公、吴玉章等在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组织建立了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是四川地区最早的共产主义党团组织。曾经有123名党员的国立四川大学党组织是当时国统区高校最大的基层共产党组织。

(6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吴虞(1872—1949),四川成都人,1892年入尊经书院学习,后留学日本,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任教。1907-1911年和1918年后他在校任教。他提倡“博采兼攻,虚襟研究”,是“成都言新学之最先者”。他曾经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礼论》、《吃人的礼教》等一系列著名论文,强烈抨击封建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被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和“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62)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优级师范科学生张培爵(1876-1915),重庆荣昌人,1904-1908年在校学习。他在四川大学毕业后,曾经创办即今日的成都列五中学,组织师生参与四川保路运动。由于在重庆首举义旗反清,他对辛亥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出色之先驱”。在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后,张培爵被革命党人推举为重庆蜀军政府都督。重庆蜀军政府和四川大汉军政府合并后,他主动辞让,先后担任了副都督和民政长。1915年,他密谋讨伐袁世凯,严厉拒绝袁世凯的利诱,被杀害于天津。194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重庆沧白路专门建立了张培爵纪念碑,至今还保存并供人们瞻仰。

(63)四川地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先驱杨闇公(1898-1927),重庆潼南人。1917年,他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回国后与吴玉章等在四川从事建党工作,1920-1924年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为基地开展革命运动,1924年1月秘密组织中国青年共产党。1926年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他任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首任书记,与朱德、刘伯承、陈毅等共同发动领导了顺泸起义。1927年他在重庆组织了反帝爱国的“三、三一”群众大会后,不幸被捕而壮烈牺牲。他在校期间曾经亲自介绍他的弟弟,在当时的四川大学即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学习,后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杨尚昆参加学校马克思读书会和社会主义研究会的活动。

(64)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刘伯坚(1895-1935),四川平昌人,1918-1919年在校学习。他1922年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旅欧“少年共产党”,曾经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刘伯坚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刘伯坚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牺牲。他在狱中给家人的信中写道:“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叶剑英同志曾经称赞他有“荆卿豪气渐离情”。 (65)名扬中外的革命烈士江姐即江竹筠(1920-1949),四川自贡人,1944-1946年先后在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和农艺系学习,在校用名江志炜。1948年她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重庆“渣滓洞”监狱,不屈不挠而坚持斗争,于1949年11月壮烈牺牲。“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娜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这是狱中难友赞颂她的诗句。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牺牲的川大校友,除江姐外,还有马秀英、李惠民、何懋金、郝跃青、蒋开萍、张国维、胡其恩、黄宁康等烈士。

(66)华西协合大学哲史系学生毛英才(1925—1949),四川夹江人,1945-1949年在校学习。她阅读进步书刊,在党组织的秘密支持下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协会活动,传播革命真理,教唱进步歌曲。1949年,她不幸被捕,面对软硬兼施和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与同为四川大学师生的杨伯恺、王干青、刘仲宣、张大成、余天觉、缪竞韩、方智炯、田中美、王建昌、黎一上等烈士被秘密枪杀于成都西外十二桥,是著名的十二桥烈士中的唯一女性。

(67)作为科学策源地、文化发祥地、人才群聚区、社会智力库、知识辐射源,四川大学尤其是抓住三强合一的良好契机,成就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鸿篇巨制,成为了人类永恒的理想和精神价值的奠立者和守护者,成为了伟大知识遗产的传承者和新思想、新知识的开拓者,成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是目前中国高校中学科最齐全,办学规模、质量、效益最好的大学之一。

(68)在新的历史时期,四川大学坚持“科学发展,重点跨越,造就英才,引领社会”的指导方针,已经确立了建设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宏伟目标:第一步,在“十一五”期间,反映学校整体水平的主要核心指标总体进入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初步进入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行列;第二步,到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学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四川大学将为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69)四川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源于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的英法文科,有世界上收录楷书汉字最多的《汉语大字典》、全国最大断代文章总集的《全宋文》、世界上第一部正规的《甲骨文字典》和堪称两千年儒学第一藏的《儒藏》等研究成果,敦煌学研究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状况。

(70)四川大学的自然科学源于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的算学科,在数论、拓扑学、泛函分析、原子分子物理、辐射技术、植物育种、大熊猫生殖理论、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

(71)四川大学的工程技术源于1908年的四川工业学堂,在高分子材料、水力学、制革及鞣料、材料成型加工、多维图像融合处理、磷铵化工、航管雷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72)四川大学的医学源于华西协合大学1914年的医科和1917年的牙科,是中国现代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西南地区现代医学和药学教育和中国眼耳鼻喉科学的重要发源地,在内科学、外科学、口腔临床医学、肿瘤生物治疗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