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9月 Vol. 29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Sep. 2007
高师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探讨
王文军
(山西大同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摘 要:通过对高师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存在的不足,依据分级教学的优势及特征提出一种探索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构想,并试图为高师院校课程改革尝试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5-0132-03
1 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新世纪具有合格信息素养的中小学教师的重任。由此可见,高师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1]。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实施中虽然已使用了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促使其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同一本教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常常反映出学生不配合、冷漠和被动的现象,因此,这种改良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下问题。 1.1 重理论教育、轻上机实践
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造成学生数量大幅度上升,师范院校硬件设施生均数量相对不足,校内计算机数量不足,配置落后,跟不上现代计算机快速发展的现实。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避免一对一的上机繁琐辅导授课方式,多注重理论讲述,而轻视上机实践。即使学生上机,也是自己在摸索,遇到问题常常没有老师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多数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式教学。 1.2 课程开设学时长、效果差
现在部分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课时长达120多学时,主要是进行Word等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生学习的版本落后,学校没有及时更新最新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学的都是在计算机发展快的地区已落后或淘汰了的内容,学成后已经没有实际操作的价值,教学效果较差。 1.3 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国家已经安排了初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但高师院校录取的学生来自不同省市地区及农村的中学,其计算机水平及兴趣程度参差不齐,从而导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较大的难易程度差异。而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
育又是公共课,老师不能掌握全部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从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1.4 忽视学生专业之间的差异
高师院校设有各种不同的学科专业,如开设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及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这些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要求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来说理科专业计算机要求要比文科专业高,要进行简单的编程。文科专业则注重文字处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这种具体差异在平时教学时被忽视了。全校一般不分文理,统一授课内容。 1.5 教材单一、落后
现在部分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无论什么专业,均采用同一本教材,且教材没有与社会需求及时接轨。好多学校当WindowsXP在逐渐升级的时候,还在使用和讲授与Win98等相关落后的内容。学校不能及时更新教材已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大缺陷。 1.6 考核方式呆板
一方面,教的内容多为考试的范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临考前一周进行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形成“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分而学”的怪圈。另一方面,考试的内容严重滞后于当前计算机水平,致使当学生毕业时,这些知识已无多少实用价值。 1.7 教育结果不适应社会要求
社会在进步,学校在发展。近几年,一些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学改革步伐迈得很快,特别是高中阶段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涉及内容实用性及应用性较强,因此,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有必要详细了解中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认真做好大学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工作,避免教学内容落后。 2 分级教学的优势及其构想 2.1 分级教学的优点
────────── 收稿日期:2007-03-16
作者简介:王文军(1977-),男,山西应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粒度计算。 - 132 -
王文军:高师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探讨
2.1.1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学生而言,学生按入校时的水平高低分级学习,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练习和考试,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教学中他们遇到“过难”或“过易”的问题,解决了因素质基础、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激情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同一级别的学生入校时在计算机水平上差异较小,这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竞争,从而改进计算机学习中“郁闷、死沉”的氛围。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教学实践来看,实行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兴趣等个别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2]。 2.1.2 更好地利用师资力量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都普遍感到其教学内容更新太快,要掌握这些新知识,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通过分级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有助于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实体作用,增强集体备课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摆脱以前那种“两极”难兼顾的境地,这样,教师就可以节省时间,集中精力,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另外,学校也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和教学特点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3] 2.2 分级教学构想
本文提出以“课程分层、学生分级”的双分模式相结合的分级教学构想。
根据全国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课程建设委员会的推荐方案,我们将计算机基础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计算机公共基础;第二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提高。第一层次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层
次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与其专业相关的教学软件的初步应用能力和网络资源利用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怎样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适合自身专业课件进行多媒体CAI教学的能力,为其成为一个具有合格信息素养的初级教师做准备。
学生分级:高师院校为保证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应该在基础教育实施前期对教育对象的计算机实际水平进行全面考察,在水平测试中多出思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试流程,为后期的配套教学奠定基础。学生级别划分应以两到三个为宜,为了便于管理,分级应在一个系或一个专业内进行,分级原则可采取计算机实际水平测试分级的原则,根据计算机水平全面测试成绩把学生分为C级(基础差),B级(基础一般)和A级(基础较好)三个等级。
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可采用学分制,上面所述的三个层次分别都有其各自的配套课程,各门课程分别赋以不同的学分并配以灵活的考核方式。学生根据自己所分的等级为依据,以自己的兴趣智力为根本,同时要使所选课程的学分总和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学分要求。由个人提出申请来选择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另外,各门课程的开设要考虑到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余地,让其自由地选择授课教师,选择修课时间,果能如此,则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可降低教学成本和减轻实验室负荷。毫无疑问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给了教师动力和压力,不再有为追求教学进度而不顾教学效果的现象。 3 结束语
师范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分级教学在我国尚处于研究初期,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定位标准不好把握,难以找到一套公平公开公正的计算机水平全面测试分级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标准等,尚需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 施俊,宗瑜.大学生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6,22(2):138-141. [2] 岳中生.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4):106-107. [3] 邓利蓉.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20 (1):43-45.
Discussion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c Course
in Normal Colleges by Grades Teaching
WANG Wen-ju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hanxi Datong 03700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in normal colleges and advantage and characteristic of grades teaching, one kind of exploring grades teaching conception about computer fundamental courses wa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material for fundamental course reformation in normal colleges.
Key words: computer fundamental course; grades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责任编辑、校对:琚行松
- 13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