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地区广泛出露着化石赋存丰富、连续沉积的晚奥陶纪和早志留世地层,有着深厚的地层、古生物的研究积累。2006年及2008年分别在宜昌王家湾和黄花场各确立一枚奥陶系“金钉子”。“金钉子”为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具备很强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价值极高,是人类了解地球古地理、古环境的绝佳场所。目前宜昌两处“金钉子”剖面原址的地质科普旅游主要依托原生态的剖面、主题碑和特色标识,科普手段有限;“金钉子”主题广场主要依托于等比例的复制品,且仅复制了剖面原址的主题碑和特色标识,没有剖面体现。景观吸引力不足、游客参与体验等旅游要素缺乏等问题造成“金钉子”剖面原址和“金钉子”主题广场的地质科普旅游开展情况均不尽人意。本文通过对研究区的多次实地考察、背景资料搜集,充分提炼两枚“金钉子”的剖面特征、标志古生物特征和剖面科学价值。研究分析两枚“金钉子”近些年地质科普旅游的科学研究背景和存在问题,提出具体措施以改善“金钉子”剖面在实际地质科普旅游过程中景观吸引力欠缺、科研成果难以科普化的困境。提升策略包含解说提升、景观提升、地学产品开发、剖面资源保护这四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讲好“金钉子”故事,增加科普软实力;打造“金钉子”科普景观,增加旅游吸引力;开发“金钉子”特色地学产品,增加科普旅游的延展性;加强“金钉子”资源的保护,增加科普旅游寿命。其中“金钉子”的科普解说和“金钉子”地质科普景观的设计尤为重要。如借鉴地质解说方法中的比喻法、拟
人法、问答法、事件法等把“金钉子”讲清楚;景观设计方面对地质故事深入分析,以古生物为主要切入点,引入“方舟”概念,通过古生物、古地理环境的场景复原,调动游客的视觉、触觉、动觉等多类型感觉,增加“金钉子”旅游吸引力。通过上述方法帮助游客真正体会到可接受、可体验、可触摸的地球故事,从而更好的推动宜昌“金钉子”地质科普旅游的长久发展,同时也为剖面类地质遗迹的地质科普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