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数字图书馆建设探讨
以中山市中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为例,探讨中山市数字图书馆建设,提出作者的一些思路与设想。
标签:数字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1 中山市数字图书馆建设基本情况
1.1 基本情况
中山市图书馆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现有藏书140多万册,2014年达总流通人次160多万,近几年,为了践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根椐中山实际情况探索总分馆、馆外服务点、汽车流动点、移动图书馆等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近几年,图书馆以分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为依托,将数字资源服务延伸到镇区、企业、中小学学校、机关、部队等各类型的基层服务点,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上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离数字图书馆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2 数字图书馆局限
1.2.1 数字资源不足。截至目前,我馆外购数字资源有:CNKI中国期刊全文、专利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超星移动图书馆;汇雅点点电子书库;易趣少儿漫画馆和少儿动画馆资源平台。自建数字资源有:诗情画意话菊花全文数据;中山人物数据库;香山籍文化艺术家作品介绍;中山民国报纸数据库;孙中山文献专题数据库;中山及周边方志族谱汇编;中山人著作数据库。数字资源种类相对较少,资源总容量偏小,已经不能够满足城乡读者的需求,与周边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的差距不小。
1.2.2 硬件设施落后。技术装备和信息化需要经费的保障。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市一些收费政策相继取消,对读者提供了免费办证、免费上网的政策,而在公用经费中,没有明确信息化和技术设备投入的比例,政府的专项经费更是缺乏,由此造成硬件建设水平不高。
1.2.3 网络安全问题。目前我馆的防火墙系统设备陈旧,网络安全产品都相对单一独立,不具备联动性,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恶意攻击。在网络防病毒方面,只采取了简单的单机防病毒软件,只要网络内某一个设备没有及时更新防病毒系统,就有可能造成整个网络感染计算机病毒。在数据备份方面,由于备份不具有实时性,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大容量数据库的备份容灾要求。
1.2.4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需求。未来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都需要具有能够
熟练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我馆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化人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经验不够,信息意识不强,人才梯队建设还未能形成规模,针对信息化人才的专业教育非常有限。
2 中山市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2.1 自建本馆数字资源
2.1.1 建立与完善本馆书目资源。书目数据库是图书馆实现数字化的关键,我馆图书管理系统主要采用套录与自行建库的方式建立本馆的书目数据库。建立基于Z39.50协议的全市文献书目数据库,包括图书、报刊、古籍、非书资料等。为各图书情报单位在线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提供服务。同时也为中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提供必不可少的元数据。目前馆藏的140余万册图书、期刊、报纸都已进入了数据库,随着馆藏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的增多,将逐步建立书目与全文电子版的相互链接,方便读者检索使用。
2.1.2 建立中山地方文献数据资源。地方文献资源是本地文献的集中反映,最能体现本馆的馆藏特色,反映本地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文化等的发展状况。建立中山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无疑突出了中山的悠久历史文化、人文背景及资源。我馆应当在已自建地方文献资源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开发一批中山地方文献数据资源,如灯饰数据库、中山图片库、中山名人数据库、中山经济数据库、中山旅游资源库、中山百年大事记数据库、民国时期中山出版报刊资料库等,不断丰富在山上数字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库。
2.2 外购数字资源
2.2.1 购买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馆藏,每年应有计划地采购电子出版物,使馆藏数字化资源不断增加,这是建设数字化资源的有效途径。图书馆收集的电子出版物主要包括:以光盘、硬盘等介质为载体的期刊、文献数据、软件及音像制品等。
2.2.2 购买数据库资源。根据读者的要求,购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是国内具有权威的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专题文献资料库)、购买部分数字图书资源,电子版图书,计划增加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是国内目前数据量最大的综合性文献型数据库)、北大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丰富我馆数字资源,实现网上阅览服务。
2.2.3 购买新书的全文电子版资源。利用成熟的数字化产品可以快速地扩大数字化资源规模。选择何种电子版图书,应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版权保护的规范性。
2.3 共建共享数字资源
主要有共同建设和联合引进两种形式,后者在目前相当流行。通过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馆际联盟等途径共享共建数字资源,建设我馆特色资源的同时,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引进各种数字资源,不断增加数字资源总量,丰富中山市数字图书馆馆藏。
3 中山市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
参照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发情况和我馆的技术力量实际,应主要以引进和集成成熟的软件系统平台为主。选择有利于创建分布式、可扩展、互操作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支持网络运行,支持多终端、方便直观、适用于富媒体对象的多媒体内容加工,符合有关行业标准和通行做法的软件系统,提供大容量、安全可靠的备份策略和快速恢复方法,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安全和完整。
同时,网络应该要满足中山市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和资源交换的需求,拥有采用冗余设计的核心架构、稳定可靠的传输带宽和满足需求的网络拓扑结构,并为下一代图书馆保留扩展性能。
在网络安全上,适当采用基于下一代技术的智慧安全防护系统,进行安全策略的管理。面对网络安全的脆弱性,除在网络设计上增加安全服务功能,完善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外,还必须花大力气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这是网络安全建设所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4 结束语
通过对数字资源和系统平台的建设,建立起中山市数字图书馆信息保障体系,改善和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实现实体图书馆诸多功能,实现与国家图书馆、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全省市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使数字图书馆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建成具有中山地区特色的数字图书馆,进入全国先进市级数字图书馆的行列。
参考文献
[1]钟琼.数字图书馆及其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0(3):6-8.
[2]徐文伯.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创中华文化光辉的未来[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5):30-35.
[3]王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及发展方向[J].福建农业科技,2007(5):98.
[4]强自力,苗凌,李人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3-6.
[5]何朝晖,戴龙基,肖珑.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13-19.
[6]田雨.议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联盟的建设[J].包钢科技,2006(6):88-89.
作者简介:谢周秀(1984,3-),男,福建尤溪人,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本科学历,助理馆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