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我国城市文脉的问题
摘要: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具有的时空关联。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城
市文脉的传承及发展。探讨了如何传承城市文脉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城市设计;文脉;文脉缺失;城市意象。
目前国内城市在国际化潮流的击下,城市形象在逐渐丧失原有特色,趋于“千城一面”的状况。传承文脉是创造富有特色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为此,西欧国家曾提出了“文化规划”的设想,当时经济学家和城市规划者哈维在《用艺术提升城市生活》一文中将其作为一种方法推荐给社区建设,以达到社区文化认同和社区文化资源运用的双重社会目的。由于文脉本身的抽象性与复杂性,这些方法之间缺乏联系,不够全面、系统的指导城市设计实践,本文主要对城市设计中传承文脉的方法进行讨论。
1 城市文脉延续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背景。不同城市的显性因素及隐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文脉的差异性及多层次性。城市文脉的显性因素是指能够为人所感知的外在城市特征,直观上表现为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城市显性文脉中所体现反映的深层文化内涵即是城市文脉的隐性因素,它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从总体来看任何城市都是各种显性和隐性因素混合组成的,而从城市的某一区域、局部来讲就具有比较完整的文脉关系,如视觉上的连贯性,空间形态的完整性,社会生活方式及群体意向的统一性。这种有序的文脉关系也许会在更小的范围表现出来。如上海外滩街面、天津一些早期租界地等。
城市建筑文脉受到地域和文化两种因素的制约,地域因素相对较为稳定.而社会文化、社会生活处在日益更替之中.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地域因素等的制约对它所支持的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可能是适应的、可取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城市建筑原有环境必定不适应于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社会生活对它的要求.城市建筑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岿然产生矛盾.两者矛盾作用的结果导致城市建筑的更新。
城市的更新不应视为城区的大拆大建,它应是在尊重城市原有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拆除与更新某些无法维修的建筑.其目的是强调城市的动态发展,即城市不应停留在一定时间和水平上,城市应像生物有机体那样不断吸收新的内窖、完善自身。
2 城市文脉的层次性
城市文脒延续的可能性已在许多实例中得到了证明.而城市文脒延续的目的在于城市的有机发展及城市特色的创造,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城市文脉延续的范围可以从巨大的城市景观一直深人到城市用具等细小的部分.为了分析问题方便起见.我们着重从景观层次城市层次建筑层次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城市文脉的延续及传承。
2.1景观层次
这是城市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城市这个巨大人工物与自然的总体关系及形象。城市文脉的特色首先在这一层次上得以体现。因此将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加以强化并纳人到城市设计中去。即是对城市文脉的宏观把握。中国传统城市与山水的结台有独到之处。山水在城市中往往成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因势利导。“城市中有人工的艺术创造,又有大自然的艺术创造.草坪树木巨石、山丘河流湖泊等所有这些大自然的建筑物都容纳在这个载体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同时山水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辅相成是中国城市文化之精华,因山水及山水中的城市而蕴育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脉传承确有中国的气魄和情趣。因此,城市的发展,城市文脉的传承。积极组织利用城市自然山水应成为重要的方面,尤其对于那些有山有水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积极的意义。
2.2城市层次
这是城市文脉延续最重要的部分。城市文脉的延续首先在于传承城市隐性文化的意义同时在城市整体上反映城市的个性及特色。凯文·林奇将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归结为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志五要素。城市正是有一定结构并通过这些特色要素组成的大系统。这个系统的结构赋予城市要素以性质.而在整个结构中,城市的这些要素获得了比它单独出现大得多的意义,城市文脉的延续也应是对这五个方面的总体把握。
2.3建筑层次
建筑层次是城市文脉传承及延续的具体表达层次。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必然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影响发展,变迁,这是建筑文脉历时性的要求。同时建筑与城市之间是局部与整体、要素与系统之闻的关系.建筑作为城市这个大系统的要素.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结构组织表达自身的价值。因此.成功的城市空间的创造者.往往不将建筑当成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将其没计得与周围环境结台为⋯个整体.通过结台整体、融人整体来体现自身.正如贝聿铭先生所说.“要是你在一个原有城市中建造.你必须尊重城市的原有结构.正如织补一块衣料和挂毯一样”。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文脉的传承及延续具有多层次性,是从景观层次、城市层次到建筑层次的总体把握。同时,文脉的表层与深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在文脉传承中,对隐性文脉的理解把握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城市的
特色也往往通过对隐性文脉的物化体现出来。
3 城市文脉的变异性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城市的发展就是在继承原有文脉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增添新内容的过程。城市有机新陈代谢的结果使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日益激烈地改变着现有的物质形态,加速了城市的更新.使城市文脉在不断复合拼贴中得到延展。在城市层面上我们前面所探讨的体现城市文脉传承延续的五个方面(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城市的节点是人类行业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场所.由于人们行为方式的不断变化,随之带来这些场所功能结构尺度等的变化。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水乡水陆交错的格局,水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而水埠作为水陆交汇点.是居民日常生活、取水.停泊、交换商品的场所.集中了小城居民大部分的活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工具由水路变为陆路.这些因素逐渐改变了城镇的结构形态,居民同水的亲近性不知从前,水埠的功能有所退化,人们长期在此生活形成的场所感也明显减弱。路线是人们时时通过的交通渠道,现代交通工具的大容量、高速度引起了道路质与量的突变,加之建筑手法布局的多样化,使传统城市小街小巷形成的城市格局大为改观。同时.现代城市功能分区也割断了城市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用地之间彼此交融千丝万缕的鞋系.使道路与边沿的隔离程度增加。传统区域是城市文脉特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不断变化,那种宜人的低层民居建筑逐渐为新的居住模式所取代.传统城市中一些路人皆知的标志.也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吸引力,甚至原有的历史联想和包含的种种意义也困年代久远而逐渐被人遗忘。总之以上事实说明,传统城市文脉所促成的城市意象正为时代的变化所取代,城市的发展必然促使城市新的文脉关系的形成.从而建立起为人所感知熟悉的新的城市意象。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城市建筑文脉的时代性要求并非追求单一模式的国际化现代建筑风格。城市建筑文脉的变异与发展要求符台时代特色的多元文化的大融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地区主义都能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主题.即城市建筑文脉应在多元组合中得到表达,求得发展。
参考书目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
盖尔 《交往与空间》
李允鉌 《华夏意匠》
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