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试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 12 H: 1 O: 16 Ca:40 S:32
一、选择题(选择下列各题中唯一正确的答案,将答案的序号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40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干冰升华 B.活性炭吸附冰箱异味 C.轮胎爆炸 D.燃放烟花 2.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 A.蔗糖 B.氯化钠 C.酒精 D.花生油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 A.N2 B.O2 C.CO2 D.稀有气体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向试管中加锌粒 B.点燃另一酒精灯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稀释浓硫酸
6.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 A.闻气味 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观察颜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7. 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 ) A.氯化钠 食盐 NaCl2 B.碳酸钙 石灰石 Ca(OH)2 C.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氢氧化钠 火碱 NaOH
8.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因为 ( ) A.碱能使指示剂变色 B.碱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碱溶液能导电 D.碱溶液中都含有OH
9.今有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C.④表示的是非金属元素 D.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10.下列按氧化物、化合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 A.蒸馏水 碘酒 空气 B.二氧化锰 盐酸 小苏打 C.冰水混合物 熟石灰 医用酒精 D.生理盐水 水银 纯碱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和氮气 ②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③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都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高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⑤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12.下列有关物质的除杂、检验、鉴别、分离中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加适量氯化钙溶液后过滤 B 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 用水或稀盐酸 C 鉴别化肥氯化铵和氯化钾 加熟石灰研磨 D 分离氯化钠和泥沙的混合物 加水溶解后冷却结晶 13.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用水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C.用稀盐酸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D.用酚酞溶液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 14.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 A.Na2CO3→NaOH B.Fe2O3→FeCl2 C.CO2→CO D.Zn→ZnSO4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纯碱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纯碱是碱
B.用炭黑墨汁书写的字经久不变色——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C.粗盐经溶解、过滤、蒸发提纯后的盐是纯净物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6.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CO2能灭火,既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CO2的化学性质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所以能使酚酞变红的试液一定是碱溶液 D.酸性溶液的pH<7,所以pH<7的雨水是酸雨
17.实验室许多药品都需要密封保存,下列对药品密封保存原因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浓盐酸——防止挥发 B.澄清的石灰水——防止与CO2反应 C.浓硫酸——防止吸水 D.生石灰——防止与O2和H2O反应
18. 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A.测得反应后丁物质的质量为12克
反应前的质量/g 3 5 20 7 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反应后的质量/g 10 5 8 待测 C.乙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反应中甲和丁的质量比为7:5
19. 下列试剂能一次鉴别出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的是 ( ) A.紫色的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C.碳酸钙粉末 D.碳酸钠溶液 2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
A B C D A.把水加到NaOH溶液中
B.等质量的Mg和Zn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H2的质量 C.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D.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 二、填空(共35分)
初三化学试卷 第 1 页 共 2 页
21.(4分)用化学符号填空: 27.(3分)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1)两个氢原子 ; (2)一个氮气分子 ; 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计算: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4)三个硫酸根离子 ;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维生素C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22.(9分)铝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 (3)维生素C中 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 元素。 28.(8分)某地一辆满载浓硫酸的罐车翻倒,导致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20t泄漏,并向路(2)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基两边蔓延。接到报警后消防官兵立即赶来并用石灰浆(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中和硫酸解除险情。
(3)铝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Al2O3存在,Al2O3属于 (填字母序号) 请回答:
A.单质 B.氧化物 C.碱 D.盐 (1)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20t含H2SO4的质量是 。 (4)铝可制成蒸锅,主要利用铝的延展性和 性。 (2)计算中和泄漏的98%的浓硫酸20t,理论上需要氢氧化钙的质量。 (5)药品“氢氧化铝[Al(OH)3]”能与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治疗胃酸过多症,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浓硫酸如果不慎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 ,然后再涂上3%—5%的 溶液。 (6)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四、实验探究(共14分) 23.(5分)金属材料应用广泛 29.(5分)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把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 , 。 (2)把铜丝插入硝酸银的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要验证Cu、Fe、Ag的活动性强弱,可选择的试剂组是 (填序号) A.Cu、Fe、Ag 稀硫酸 B.Cu、Ag、FeSO4溶液 C.Fe、Ag、CuSO4溶液 24. (4分)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1℃时,2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克 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氯化铵晶体和氢氧化(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钙粉末混合加热来制取氨气同时还生成氯化钙和水。写出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填写物质序号) 选取上述 (填字母)作为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收集氨气只能选用的装置为 (填(4)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字母),其原因是 。
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填写选项序号) 30.(9分)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向烧杯中的氢氧 A.b>a>c B.a=b>c C.a>b>c D.c>a=b 化钙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此时,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25.(7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以下是某化学反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研究。 应的微观示意图: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A物质的名称是 ,它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2)B 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 价变为 【作出猜想】(A)溶质可能是CaCl2 与 Ca(OH)2 (B)溶质可能是CaCl2 (C)溶质可能是CaCl2与HCl 反应后的 价。 【查阅资料】CaCl2 溶液呈中性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设计】
(4)分析微观示意图你能获得的信息还有(各写一条) ○1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
宏观方面: 。 变色。于是排除了猜想(A),你认为排除猜想(A)的理由是 。 微观方面: 。 ②小华想用碳酸钠溶液来验证后两种猜想,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26.(6分)某班同学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做了五组实验。分析并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 猜想(B)正确 溶液与试管中,逐滴 猜想(C)正确 加入碳酸钠溶液
通过以上探究,最后确定猜想(C)正确。
【反思与拓展】你认为上述烧杯内溶液如果未经处理直接倒入铁质下水管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要想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充分反应后
过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A组试管中都产生H2。若要制得较纯的H2 ,选稀硫酸而不是盐酸的原因是 。 (2)B组试管中实验现象相同,该现象是 , 。 (3)写出C组任一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上述五组实验中只有 组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与其它四组的基本反应类型不同。 三、应用题(共11分)
初三化学试卷 第 2 页 共 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