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审题指导 命题人所给的材料,好像是俗不可耐的老生常谈,其实并不好懂,审题的难度也不小。 “地上原来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初中语文中又学过,我问过几位语文水平中等以上的同学,他们并不真懂。这也难怪,他们见到的路,都是工人修筑成的,并非人走出来的。
先说第一则材料。①这句话说的是工业化、城市化以前的情况。两个村庄之间是一片草地,原来没有路,来回走的人多了,就在草地上走出一条小路来。②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故乡>,在原文中是比喻,把希望比作路。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鲁迅把这两句诗作为<彷徨>扉页上的题辞),当时鲁迅先生正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认为探索的人多了,就会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路。③第一则材料里说的路,是众人走出来的路,不能用来指人生之路。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是众人走出来的。所以,从第一则材料的角度来立意,文章中不能讨论个人的人生之路。④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屈子与鲁迅先生的探索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依靠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必须寻找低能耗不污染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需要众多的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从第一则材料的角度来立意,这便是文章的中心。论证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要勇于实践,敢往前走;二是要齐心协力,公众参与,走的人要多。⑤我国民主革命的牲利之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都是大胆探索、群众参与,勇于实践的结果,都可以作为例证。
再来讨论第二则材料。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有新的路。”这里所说的路,也是比喻。在现实生活中,路都是修出来的,不是人走出来的。因为走错了路而发现了新路,不易举出实例。和第一则材料比起来,这里没有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可以从人生之路的角度来考虑。一个人在生命的途程中,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通常是指选择什么职业,从事什么工作。这虽然很难用对错来区分,又确实常常具有偶然性,但是原来选择了某种职业,后来觉得不合适,这在他自己看来,也就是走错了路。他选择了另一种新的职业,并且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因为走错了路而发现了新的路。所以说先前走错了路也是有意思的。
这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原来是一位产科医生。他看到当时的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积贫积弱,多次给李鸿章上书,希望他能革故鼎新,富国强兵,造福民众。但是,这些上书如石沉大海。于是,他逐渐认识到清政府已经是不可救药,原来的思路完全错了,才决心发动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国。与孙先生有类似经历的还有鲁迅先生。他到日本留学时,最初选择学医,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后来觉得这个看法不对, “我们的第一要着”,是要改变民众的精神状态,于是弃医从文,走上了从事文学创作的新路。为了救国救民,鲁迅先生是弃医从文。同样是为了救国救民,钱伟长先生却是 “弃文从理”。1931年暑假,钱伟长先生以文史学科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文学院。开学不到一个月,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
攻占东北三省。钱伟长先生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决心改学理论物理,振兴科学技术。他认为这样才能富国强兵,抵抗外侮。学校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后来成了我国理论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真的是 “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两位先贤的人生经历,给这句古老的格言做了最为经典式的注解。第二则材料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在人生的途程中,如果发现自己原来的选择不合适,走错了路,也可能是一件又意义的事,因为它会促使自己走上一条新的道路,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企业发现自己的经营理念错了,就要改变经营理念,走上新的经营道路。一个学校如果发现自己的办学方向错了,就要调整思路,端正办学方向。一个地区如果发现自己发展经济的思路不符合实际情况,就要改变思路,寻找新的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这些都是因走错了路而发现新路的例证。
因为走错了路而发现了新路,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是这样。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占领中心城市,结果都失败了。这才发现自己走错了路,找到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新中国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初又是要走苏联计划经济的道路,结果发现又走错了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找到了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条新路。这条新路,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但也不是没有问题。高耗能高污染不可持续,就是迫在眉睫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找到一条低能耗不污染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道路。
走错了路当然是坏事,但又不全是坏事,因为他可以使我们找到新路。如上所述,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在构思为文时,可以这几个方面都写(人、单位、地区、国家),段与段之间构成递进关系。也可以只写一个方面,写得深刻一些。
最后来说第三则材料。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确实是这样。当年玄奘去印度取经,有走得通的路吗?但他敢于走,最后就走通了。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主题歌最能体现原著的主题。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多么警辟,多么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在人生的途程中,困难、挫折、坎坷,甚至是悬崖峭壁、无路可走,都是在所难免的。下定决心,不畏艰险,就能在无路的地方走出新路。裹足不前,或者是徘徊彷徨,即使是坦途,也可能走不下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多么的艰辛,多么的崎岖。我们的先人敢往前走,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材料二是强调走错了路要改变,材料三是强调要敢于往前走。立论的側重点不同,但都是正确的。
如上所述,三则材料虽然都与路有关,但是强调的側重点并不相同。不必固执地一定要从三则材料里提炼出一个中心论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