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创McKeown与Ivor—Lewis手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临床分析

来源:易榕旅网


微创McKeown与Ivor—Lewis手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McKeown与Ivor-Lewis手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为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院进行微创McKeown手术(26例)与Ivor-Lewis手术(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Ivor-Lewis组手术时间短于McKeown组,术后拔管时间长于McKeow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Keown组吻合口瘘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高于Ivor-Lewi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反流症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McKeown与Ivor-Lewis手术均为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理想术式,但微创Ivor-Lewis手术与微创McKeown手术相比其手术时间相对缩短,并且具有较低的吻合口瘘及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 食管癌; 胸腔镜; 腹腔镜; 微创McKeown手术; 微创Ivor-Lewis手术

食管癌在临床上属于高发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除是其治疗的主要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颈胸腹三切口(McKeown)手术及上腹右胸(Ivor-Lewis)手术等,然而传统的开放式食管癌手术切除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并发症,不易被患者接受。随着内镜技术在临床上取得的进步,微创下食管癌手术逐渐在临床上开展,已有不少临床研究将微创食管癌手术与传统开放式食管癌手术进行比较,得出微创食管癌手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出现率低等优点[1-3]。然而胸腹腔镜下进行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食管癌治疗的分析比较临床鲜有报道,本院自2011年开展微创下McKeown术与Ivor-Lewis术进行食管癌切除,现将两种术式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于本科进行微创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微创手术纳入标准:(1)肿瘤病变位于食管中下段;(2)术前行影像学及超声检查未见肿瘤组织明显外侵及远处器官转移;(3)经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能够耐受手术;(4)预计食管肿瘤组织在腔镜下能够切除;(5)术前病理诊断确定新生物为肿瘤组织;(6)术前未经其他辅助治疗。依照纳入标准选取McKeown手术患者26例作为McKeown组,21例Ivor-Lewis手术患者作为Ivor-Lewis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微创McKeown手术 胸腔镜手术阶段:患者左侧半俯卧位,左侧肺通气,沿腋后线第六肋间隙做观察孔,建立CO2人工气胸,沿肩胛线第九肋间做

主要操作孔,肩胛下角处做次要操作孔,可根据术中情况沿腋后线第三或第四肋间做辅助操作孔。胸腔镜检查肿瘤位置及侵犯范围,操作时沿奇静脉弓处分离食管,直至食管裂孔,同时可分离上段食管并清扫纵隔淋巴结。腹腔镜手术阶段:调整患者体位,使患者头高脚低并垫肩,头部转向右侧,改为双肺通气。于脐下做观察孔,建立人工气腹,于左侧肋弓下胆囊投影处做牵引孔,右侧与此孔对称处做右牵引孔,于左、右牵引孔与镜孔连线中点稍外做左、右主操作孔。操作时先游离肝圆韧带、胃小弯等处,显示食管裂孔膈肌脚,后游离胃大弯并上至脾门,后至胃网膜右血管,暴露冠状静脉、胃左血管并断离。管状胃制作及颈部吻合:沿腹部正中做小切口,应用切割缝合器做管状胃;于颈部左侧胸锁乳突肌前做切口,将颈部食管游离,切除瘤体并上移管状胃,于颈部完成胃食管吻合。

1.2.2 微创Ivor-Lewis手术 腹腔镜手术阶段:患者平卧位,头部抬高,双肺通气,沿脐下一指处做观察孔,建立人工气腹,分别于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左脐上腹直肌外缘处、剑突下0.5 cm处做辅助操作孔,于右脐上腹直肌外缘处做主操作孔。操作时先游离胃小弯,暴露小网膜囊,处理胃左动脉,分离胃后部分血管及胰腺,直至暴露右侧膈肌脚。再游离胃大弯处,扩大膈肌裂孔,分离食管下段直至肺韧带处。同时处理腹腔内淋巴结。加长剑突下辅助操作孔至5 cm,于贲门处切断食管,与胃大弯平行作管状胃,临时覆盖腹部切口。胸腔镜手术阶段:改变患者体位,取左侧卧位,单肺通气,于腋中线与第七肋处做观察孔,腋前线与第四肋处做主操作孔,腋后线第七肋间与肩胛线处做副操作孔。探查胸腔及食管,选择性清除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切断奇静脉,清除纵隔胸膜及食管脂肪组织,游离胸顶至贲门段食管,同时进行淋巴结清扫。在主操作孔处置入荷包钳,进行荷包缝合,切开食管,置入吻合器钉砧并打结。切除带瘤食管段并取出。移出管状胃至胸外,切开胃底,置入吻合器,由腔镜下进行胃食管吻合。封闭胃残端,留置胸部引流管。

1.2.3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术后复查胸片观察有无胸腔积液等,当胸腔引流液小于150 mL时拔除胸部引流管,术后1周行食道造影,若无吻合口瘘,则可进少量流质饮食,若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良好并能进行一般饮食则可出院观察。

1.3 观察指标 手术指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住院时间、拔管时间等。术后情况:统计两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瘘、反流症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Ivor-Lewis组手术时间短于McKeown组,术后拔管时间长于McKeow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