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送陈升之序 [宋]王安石
①今世所谓良大夫者,有之矣,皆曰:是宜任大臣之事者。作而任大臣之事,□上下一失望,
①②
何哉?人之材有大小,而志有远近也。彼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则煦煦然仁而余于仁矣,孑孑然义而有余于义矣。人见其仁义有余也,则曰:是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大任将有大此者。然上下③
竢之云尔, 然后作而任大臣之事。作而任大臣之事,宜有大此者焉,然则煦煦然而已矣, 孑子然而已矣。故上下一失望。
④
②岂惟失望哉?后日诚有堪大臣之事,其名实烝然于上,上必惩前日之所竢而逆疑焉;暴于下,下心惩前日之所竢而逆疑為。上下交疑,诚有堪大臣之事者而莫之或任。幸欲任,则左右小人得引前日之所竢惩之矣。
③噫!圣人谓知人难,君子恶名之溢于实为此。难则奈何?亦精之而已矣。恶之则奈何?亦充之而已矣。 知难而不能精之, 恶之而不能充之,其亦殆哉!
④予在扬州,朝之人过焉者,多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今去官于宿州予不知复几何时乃一见之也。予知升之作而任大臣之事,固有时矣。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以望于升之也。
【注】①煦煦然:和颜悦色貌。②孑孑然:谨小慎微貌。③竢: 同“俟”,等待 ④烝:众多。⑤充之:指用真才实绩充实自己的名声.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因 B.故 C.则 D.且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写对良大夫寄予厚望,后写任职后失望,前后对比。 B.作者认为应该根据官员能力大小与志向远近任用人才。 C.第①段先叙述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说理条理清晰。 D.“煦煦然”、“孑孑然”是对一味恭维上司行为的批判。 23.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岂惟失望哉”在文中的作用。(3分)
24.王安石提出“有补于世”的写作主张,结合本文评析这一主张。(5分)
【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樊侯①庙灾记 (宋)欧阳修
①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
②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②
③然当盗之倳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
④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注释】 ①樊侯: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②倳:插入,刺入。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
1
A.乎 B.欤 C.兮 D.哉
22.下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 B.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 C.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
23.本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
本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4分)
【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①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而何可以不游也?
①
②圣人生而知也,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③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④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缀文研经,三十余年矣。【甲】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乙】世之士,阖门称雄,矜己自大,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而无憾。【丙】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丁】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⑤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 ,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有删减)
[注] ①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焉 B.也 C.哉 D.矣 23.分析第②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3分)
24.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方式不同。 B.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同伴不同。 C.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地点不同。 D.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原因不同。
25.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们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
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
A.【甲】 B.【乙】 C.【丙】 D.【丁】 26.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2
【虹口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渭
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
①
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燐。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乃 B.则 C.然 D.因 2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 B.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 C.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 D.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
2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4分)
24.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静安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①
野鹤轩壁记 (明)归有光
②
①嘉靖戊戌之春,余与诸友会文于野鹤轩。吾昆之马鞍山,小而实奇。轩在山之麓,
③
旁有泉,芳冽可饮。稍折而东,多盘石,山之胜处,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墓在乱石中,从墓间仰视,苍碧嶙峋,不见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径,蜿蜒出其上,莫测所在,意其间有仙人居□。
②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令能好文爱士,不为俗吏者,称名父。今奉以为名父祠。嗟夫!名父岂知四十余年之后,吾党之聚于此耶?
③时会者六人,后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来,汲泉煮茗,翻为主人。余等时时散去,士英独与其徒处。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
[注]①野鹤轩:在昆山境内。写作此文时归有光32岁。②昆:昆山。马鞍山在昆山西北。③刘龙洲:南宋爱国诗人,号龙洲道人。积极要求抗金北伐,诗风豪放。死后葬于马鞍山。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1分)
A.耳 B.乎 C.矣 D.也 22.对第②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3
A.浙江慈溪人杨子器是野鹤轩的创建人,曾任昆山县令。 B.杨子器为政清廉,贤能有德,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 C.作者称杨子器“不为俗吏者”,赞叹了杨氏官品和人品。 D.作者与友人相聚于杨子器墓侧,暗含其追慕先贤之意。
23.第①段写刘过的墓,用意是 。(2分) 2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3分)
25.本文为题写于野鹤轩壁上的短文,全文围绕与野鹤轩有关的人事展开,章法谨严,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浦东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逊斋记 (元)欧阳玄
①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圣门高第,固尝有如是之问矣。近代有行之者,司马君实之类是也。□人之一生,苟有得于一言而合于道,则其生平精神、心术、凡见诸行事者,莫不于此取则焉。故虽一言也而可胜用哉!君实之于实,自为儿时至于相天下,终始惟一言也,然则守约之道,顾不至当欤?
②吴君礼逊,佳子弟也,学殖之务,尤孜孜焉。尝请于予曰:“吾于逊一字也,深有慕而未能愿,仍逊以自号,何如?”余曰:“旨哉言乎!非所谓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夫
①
逊也者,吾党之士入门第一义,出门第一程也。在《礼》“入学鼓箧”,即以逊为先。《说命》亦曰:“惟学逊志。”盖吾之于道,慊然如有所不知,而后人告我以知;退然如有所不能,而后人告我以能。谦以受道,抑以从人,兹非入门之第一义乎?夫子曰:“义以为质,而逊以出之。”义之在人,犹物之有干也。然辞焉而弗婉,色焉而弗愉,则严者愈严,而义有不可直遂者矣。婉辞足以达意,愉色足以致和,兹非出门之第一程乎?
③今吾礼逊学道,则犹升堂而望入室者也。(甲)涉世则积跬步,而至千里者也。(乙)虽然,逊以出之,又不可不信以成之也。(丙)信以成之,则如君实之守其实而后可也。(丁)孟子曰:“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吾于是亦云。
[注]①入学鼓箧:击鼓召集学士,令打开书箱,拿出书来学习的一种仪式。②孟施舍:人名。传说是一勇士。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盖 B.则 C.且 D.然 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代士子追求一言终身行之以求圣门高第。 B.但得一言,则人之精神心术等皆有所依凭。 C.若人得一合道之言,则生平行事皆可胜用。 D.司马光从儿时至于相天下,始终坚守“逊”。 23.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3分)
24.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位置是( )。(2分)
舍逊何所循而进,何所赍而行哉!
A.甲 B.乙 C.丙 D.丁 25.概括本文行文思路。(4分)
【普陀区】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12分)
送陈经秀才序
4
[宋]欧阳修
①伊出陆浑①,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
②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③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④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 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
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
【注】①伊出陆浑:伊水发源于陆浑县。
21.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先介绍伊水与龙门山的地理形势。 B. 然后交代“龙门”这一名称的由来。 C. 接着指出此龙门非《禹贡》中的龙门。 D. 最后想象夏禹凿开龙门山缺口的过程。 22. 第③段连用两个“然”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3.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 因 B. 而 C. 则 D. 且
24. 这篇赠序“独辟蹊径,意味隽永”,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青浦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7分)
秦晋骰之战(节选)
《左传》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
①
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赛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秦师遂东。 ……
②
④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
③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注]:①孟子:即孟明。②二三子:诸位,你们。③眚:目病生翳,比喻小过错。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劳师以袭远( ) (2)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若潜师以来( ) .
A.军队 B.军队的编制单位 C.发兵 D.率领 (2)秦伯素服郊次( ) .
5
A.边上 B.等候 C.其次 D.有序 1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18.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前两段的主要内容(2分)
19.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20.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蹇叔的形象。(3分) 【松江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定州阅古堂记 (北宋)韩琦 ①庆历八年,天子以河朔地大兵雄而节制不专,非择帅分治而并抚其民不可,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而定以不肖辱其选。既让不获命,至则竭愚修职,尚惧不能称上所以付与之意,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会郡圃有坏亭,岁久不葺,于是广之为堂。既成,乃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 ②夫古犹今也,古之人能成异政、立奇功,而今或不能者,何也?盖其待己也,必贤而足;其报䘵也,必利而安,持是以望政成而功立,不其难哉?如曰,古人能之,予反不能之,日夜以勉焉,又安有不至者耶?今予之所为也,诚以己之道未充,而君之禄殊厚,任重途远,惟仆踣之是虞。故在燕处之间,必将监古以自勉。 ③其未至也,则虽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予方仰而愧,俯而忧,孰知夫乐之为乐哉!其少进也,则虽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予固得其道而处之,至于幅巾坐啸,恬然终日,予之所乐,恶有既乎?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旧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其余风遗烈,可以传于简策,邈千万世而凛然如存,咸有耸慕之意,不以酣歌优笑之为乐,而以是为乐。而予也岂徒己之为益,是将有益于人。知我者,其以我为喜爽垲,遂娱赏而已乎? ④后来之贤,与我同志,必爱尚而增葺之,宜免夫毁圮污墁之患矣。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因 B.则 C.以 D.且 22.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人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 B.我接受朝廷的俸禄就必须担起重任不断前行。 C.我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 D.在公务之余闲居之时我也借鉴古人勉励自己。 23.第③段画线的“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24.文章第③段围绕“乐”展开,层层推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6
【徐汇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罪谪龙场,
①
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②
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不得以为陋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
③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③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
[注]①上国:指京城。②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指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结题:结发于额;羝服:指用羊皮做的衣服。③信,通“伸”,伸张。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之 B.其 C.以 D.而 22.对文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夷人妆扮奇特、言语动听,有种别致的风情。 B.夷人没有高车大殿和繁密的礼仪,缺少教化。 C.最为难得的是,夷人保留了质朴纯正的天性。 D.判断夷人“陋”与“不陋”,重在看其本性。 23.分析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4分)
24.第③段说理逐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杨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泉石膏肓记 杨万里
①绍熙壬子九月十六日,予以废疾至自金陵,因念平生无它好,独好泉石,而故居乃土
①
山,安所得石?忽乡友王信臣及其犹子子林艘永新怪石以遗予,予喜甚,曰:“子犯所谓
②
‘天赐’者。”亟召匠,饤饾为假山。友人王才臣见之,谯予曰:“先生居真山而又为假山,将谁绐?”予笑曰:“予敢绐人耶?聊自绐耳。”才臣曰:“有石而无泉,非缺欤?”予偶思去假山三十步而近,旧有一泉而堙,即命浚焉。泉洌以猛,因接筒引之。又于假山之前十步之间,甓一小方池,深尺,广五之,泥与泉其深各半,植以芙蕖,杂以藻荇,每疏泉自筒入地中,伏之假山之趾,仰而出于石罅,闭而激之,则为机泉,喷珠跃玉,飞空而上,若白金绳焉,与假山相高比。开而迭之,则为流水。其将至也,若哽若咽引,若嗔若叱驯,然后淆然而上,决决而流心钊,流而入于池,其流有文利,其入有声。顷刻之间,通塞万变,观者四顾,莫测所来。予因生致小鱼善游而喜浮□,畜之池二十许尾,先十后十,每浮而出也,后者不先夫先者,若“徐行后长者”之为者,余固异之。其始畏人,不浮,人至则隐于荷盘荇带之下,去则显。其后渐与人习,圉圉洋洋若与人为玩;既而复隐,若耻以身供人之
7
玩者,予益异之。予间以食食之,每食至必出,久之若疑夫食之饵己者,复不出,予益异之。因命其泉石之上小轩曰“泉石膏肓”。
③
②或曰:“膏肓之疾,医缓云不可为剖,后世乃有法可艾也。”予曰:“膏肓,有法可艾也;泉石膏肓,无法可艾也。有法可艾,予亦不艾也!”一笑而书之。
[注①犹子:侄子。②饤饾:比喻堆叠、杂凑。③医缓:泛指良医。 21.可填入第①段□处的虚词是( )。(1分)
A.也 B.者 C.矣 D.焉 22.作者与王才臣对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才臣因为误解作者本意,直言作者弄虚作假。 B.作者如实相告,自己所为不是欺人,而是自欺。 C.王才臣不仅理解作者的癖好,也深知泉石之趣。 D.王才臣是难得的诤友,作者有知错能改的雅量。
23.阅读第①段画线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泉水之趣的。(4分)
24.文章围绕“泉石膏肓”,层层展开,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长宁、金山、嘉定】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唐)柳宗元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①
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
②③
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
④
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④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
⑤
千石楷法。
[注]①蛇虺(huí):一种毒蛇。②蠲(juān)之浏如:蠲,清洁。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③酾(shī):疏导。④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⑤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习惯也称州郡一级的长官为二千石。韦使君为州刺史。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乃 B.且 C.则 D.然 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段交代了永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B.永州城有石有泉,却被杂草遮蔽泥土覆盖。 C.永州城毒蛇野兽出没,树木花卉都是毒物。 D.永州城因特异环境被视为荒乱秽废的地方。
23.第③段描写景物,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8
24.第④段画线部分关联全文,是立意的点睛之笔,请加以分析。(5分)
【闵行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赠严生策勋序 谢振定
①严生为余典试江南所得士,性醇悫 苦志于学,屡上春官不得意,辛酉下第后愿留都门,励业图再举。
②既而念母綦切,常中夜不能寐。旦来告予曰:“钟铭归矣。钟铭之从事于学也,皆吾母冯孺人教也。钟铭八岁而孤,吾母年方二十有九,尽鬻嫁时衣饰,为钟铭择师而授之读。钟铭性最鲁,每塾归,吾母秉灯待,责复诵昼所受书,不成诵则立加鞭挞无少恕,已且涕泪交横曰:‘汝父以苦学遘疾,未遂志而殁。吾愿汝成汝父之志也。今胡乃若是!’及钟铭学为文时,归呈课艺,母视师所抹勒过甚,挞如前。是以钟铭少时望寝门则栗栗而惧,迄今思之,则依依有余慕也。今吾母年七十有六矣,往时官吏为请旌,母不许。钟铭未获寸进以奉母欢,又远离膝下,其何以自慊?兹归计决矣。”
③余闻之,肃然曰:“贤哉母也!所谓慈母而兼严父之事者也。而生之性情真挚,抑又足尚焉。”古人得禄以养亲,则捧檄而色喜①,生之留,为其母也。然古人不以三公易一日之养②,则生之归,亦为其母也。生其无失乎赤子之心者耶!是心也,扩而充之,其用沛然。计更阅数年,例得为令,为令者有父母斯民之责,推此心而善用之,勿姑息以养慝,勿闻誉而自喜,以此列名循良,于太孺人苦心劝学之意,其庶可无负。生其益务汲古深思,以裕临民致用之资。即以尽菽水承欢之分,区区一第,乌足以溷其胸耶?
④生行矣,吾无以张之,遂次其语以赠别。归时称觥萱堂,持此颂太孺人前,其庶几欣然眉翥,谓荣于绰楔之锡也。
注释:①捧檄:这里运用了为母出仕,博母欢心的典故。②不以三公易一日之养:不因公务影响对父母的奉养。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因 B.而 C.以 D.乃 22.概括第①段的内容。(2分)
23.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母倾尽财力与精力,期盼严生能立志苦学。 B.严母告诫严生要苦学不怠,继承亡父的遗志。 C.严生学写文章有进步,但严母仍鞭挞责罚他。 D.地方官吏向朝廷请求嘉奖严母,但被其拒绝。
24.分析第③段中作者是如何得出“其庶可无负”这一结论的?(4分) 25.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黄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城第21—24题。(12分)
君子亭记 王阳明
①
①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②门人曰:“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慑,处困而□,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非君子之容乎?
9
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
③阳明子曰:“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
②
可云尔耳。昔者夫子不云乎?‘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吾之名亭也,则以竹也。人而嫌以君子自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小子识之!”
(选自《王阳明集》有删改)
[注]①何陋轩: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后,伐木为轩,自建居所,并命名为何陋轩,取《论语》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意。②《论语注疏》: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儒)则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才名。 2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亭位于何陋轩的前面。 B.交代了君子亭命名的缘由。 C.竹之姿像虞宫廷里的群妃。 D.必要的隐忍也是君子之道。
22.将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方框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弗拘 ②能亨 ③若愚 ④能恭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
23.有人认为第③段中“嘻”字可两解:一是表惊讶的感叹词,二是嬉笑的意思:结合具体内容推断不同解释背后的王阳明形象。(4分)
24.本文围绕“君子亭”的命名,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