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过零丁洋》教案:古诗名篇必学

《过零丁洋》教案:古诗名篇必学

来源:易榕旅网
《过零丁洋》教案:古诗名篇必学经典

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词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过零丁洋》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高度的价值,也是许多中小学生学习的重点。笔者就《过零丁洋》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教学目标

《过零丁洋》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诗歌,可以从情感、艺术、历史等多个维度进行探究。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及课程要求,本教案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和意义

学生了解《过零丁洋》所处的历史背景、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理解作品表达的离情及别绪,并体会诗歌中的音韵、节奏和抒情手法。

2.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第 1 页 共 7 页

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掌握诗歌中常用的词语、词汇搭配、修辞手法等。通过模仿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逐渐领悟文学的魅力和美丽。

3.培养综合素质和人文思维

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增强人文素质和文化自信心,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零丁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深度探究。

1. 阅读导入法

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过零丁洋》所处的历史时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增加阅读的愉悦感。

2. 讲述分析法

第 2 页 共 7 页

教师通过讲解、分析、比较等方式,深入解读《过零丁洋》的意义、感情表达、语言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并深入探究。

3. 教学案例法

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使用的具体语言手法、修辞手法等,发现其韵律、音韵、韵味并进行模仿和创作。

4. 课堂演示法

通过小组或个人的课堂演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和创作能力,并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强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流程

本教案建议将《过零丁洋》的教学分为四个步骤:了解背景、阅读分析、模仿创作和总结评价。

1. 了解背景

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过零丁洋》所处的历史时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的离情别绪。

第 3 页 共 7 页

2. 阅读分析

教师讲解诗歌的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并带领学生深入掌握诗歌的韵律、音韵和韵味,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3. 模仿创作

教师通过示范、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模仿和创作诗歌,让他们自由发挥、表达个性和情感,锻炼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4. 总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能够自我反思和总结收获,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感性认知,增强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外读物、媒体资源等。

第 4 页 共 7 页

1. 教材:教师应结合教材的要求,把握学生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课程。

2. 课外读物:使用课外读物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阅历和知识。例如,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相关的历史材料等。

3. 媒体资源:利用互联网、电子文献、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信息传递和知识渗透。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能够反映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过零丁洋》这样的重要古诗词,教育教学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1. 文字素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2. 创造能力:学生对诗歌的模仿和创作能力的评价。

3.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提问、回答、表达、合作等方面的评价。

第 5 页 共 7 页

4. 观察评价:包括学生平时阅读诗歌的习惯、阅读能力和兴趣等方面的观察评价。

通过以上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教育教学成果,对今后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六、教学效果

通过《过零丁洋》这个经典名篇的教学实施,可以取得以下的教学效果。

1.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

2.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过零丁洋》是一首经典的古诗名篇,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和提升。

第 6 页 共 7 页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