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易榕旅网
中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元江二小:刘慧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常规学习、认真阅读题目;勤于动手;独立思考;借助辅助方法解题等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中年级学生 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认真阅读 勤于动手 独立思考 借助辅助方法解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常规的学习习惯;

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审、检、看、想、做、写、预习、复习方法等习惯。

2、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育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也如语文的

学习一样是离不开阅读的。因为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要求读者思维灵活,再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简明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另外,数学阅读又不同于语文阅读,它要求认真细致,这是因为数学语言的特点所决定:数学语言带有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它的精确含义,没有含糊不清的词汇,数学结论对错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的结论;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数学材料、概念、定理等,必须理解其中出现的数学术语、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数学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借助课堂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的数学材料,并在不同的时间里有意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检查,指导。如在三年级学习过周长与面积后,让学生区别: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一样的。既考察学生读题、又考察学生思维转换力。

3、勤于动手的习惯;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其开口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也就是说,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构筑儿童知识积累的基础作用。当这些结点正在形成时,能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动手探究成为学生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似乎成了一种摆设,“为操作而操作”,也有的是教师虽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了,但却没有将它用足、用好、用透,这样不仅达不到目的,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中:“一根铁丝正好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首先让学生求出这根铁丝的长度,(即正方形的周长)学生说出方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呢?又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于是,学生就拿出自带的铁丝动手试一试,围出不同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①5分米、3分米;②6分米、2分米;③4分米和4分米(是特殊的长方形就是正方形)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说出不同的方法,此时学生的思维到了一个兴奋点,教师及时进行指导,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交流和沟通表达能力,整个探究活动围绕问题进行,目的明确,教学有效。又比如: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教师放出足够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拼一拼,交流后,得出结论,这样达到教学效果,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学习不仅是掌握公式、定理、法则及概念,最主要的是要主学习者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进行观察、推测、验证、交流、实践和应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有离不开人的思维过程、离不开人的独立思考,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学会独立思考,勤于动脑、才能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立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教师的话不能太多,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个充分感悟的过程。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另外,为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机会,思考之后,让学生把思考的成果有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感受思考带来的成功,并学会在交流中倾听别人的成果,以引起更进一步的思考,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倾听能力,还培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答应用题:一块长方形的卷心菜地共收卷心菜4320千克,已知每平米收卷心菜9千克,这块菜地的宽是20米,请问它的长是多少?教师提示: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菜地的面积可以怎么求?(总产量÷单产量=面积,长方形面积÷长方形宽=长方形的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动脑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也不必过多的在学生做题时喋喋不休,总认为是在为学生点拨、启发,其实扰乱学生的思路,导致学生做题效果下降。又比如:某商店卖出15包A4打印纸,每包26元,卖出16K打印纸共收了244元,卖这些纸一共收回多少钱?做题前教师只需说明A4纸和16K纸是纸张大小的型号,而与题中的数量关系是无关的,学生就会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了,从而解出答案,教师大可不必过多包办讲解。

5、借助辅助方法解题的习惯;

想象是人的天赋。低年级学生爱奇思妙想,我们利用这种心理特性,让学生结合经验和感悟,在自己的头脑中充分展开各种想象,使以静态形式呈现应用题的情境,在脑海里形成活生生的动态画面,从中领悟题意。如:相遇应用题“小强和小明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明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家相距多少米?”出题后,我让学生根据题中描述的情境,在脑海里模拟想象出人物活动的场面,然后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巡视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自己画的线段图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还用两只小手比划着小强和小明行程的情况。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想象,以至明晰了小强家、小明家、学校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增加了相遇问题的理解程度。 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道题,闭眼边听边想象题目中所描述的画面,问:“这道题中哪句话最关键?”“由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再第二次读,再继续想象。然后,请一人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讲给大家听。最后,画一画线段图,加深印象。再比如: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绿色基地,各边长加长100米后,绿色基地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做这类题教师只需稍加提示各边加长,并要求学生画草图后帮助理题目条件和问题,就能解答。如图:

100m

1公顷 100m

再比如: 求面积、周长

40m 30m

25m

40m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理念。实践开放性的数学教学过程,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组织学生积极探索算理算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个性、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并由此实现数学学习由知识、技能性学习向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转变,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数学教学。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教师月刊2009年第3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云南教育 小学教师 2009年第4期; 3、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 2009年第1、4、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