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m Economic Management
渝东北地区扶贫长效机制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刘浪(重庆三峡学院)
【摘要】 渝东北地区的扶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10月18日国务院扶贫办通过了重庆市万州区脱贫摘帽。为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本文针对重庆市万州区脱贫村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脱贫长效机制问题,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达到真脱贫,不返贫,乡村振兴的目标,让贫困人群都能享受到扶贫工作的成果。【关键词】 扶贫长效机制;重庆市万州区;脱贫村;贫困户;产业发展
一、万州区扶贫的主要成效
重庆市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以万州区为中心
会低保、贫困户学生教育补助、医疗保障、因残因病的贫困户的救助、打通贫困户适龄青年就业渠道等
共计15.6万条。其中,对贫困户学生的渝东北地区和以武陵山区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14类帮扶措施,
贫困户适龄儿童的入这两个地区的贫困人口占重庆市贫困人口总数的教育补助人数达38694人次,81%,渝东北11个区县的贫困人口占整个重庆市的56%。渝东北地区贫困村普遍存在底子较差,基础薄弱,贫困人口数量多,地域分布广的特点。1978年改革开放前,原万县地区主要以救济式扶贫为主。1986年6月原万县地区成立扶贫开发办,开始实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扶贫,1986年至1993年,全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约3.24亿元。1994年至2000年,原万县地区进入扶贫攻坚阶段,先后制定出台“万县市六一八扶贫攻坚计划”“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从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改变为发展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造血式扶贫,到2000年,万州移民开发区整体越过温饱线,2007年年底,全区贫困人口下降至14.09万人,比1976年下降28.2个百分点。自2015年重庆市万州区打响扶贫攻坚战以来,2017年万州区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学率已达100%; 低保兜底16845人;新农村合作医保资助19031人,医疗救助实施74299人次;实施D级危房改造10012户;886户建卡贫困户。
(二)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改善
2015~2016年总共完成脱贫项目2371个。突出引领产业项目,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339家,发展种植业18.5万亩,其中截至2017年前三个季度,完成红桔高换改造5600亩。新建标准化柑桔园4000亩、标准化李子园2000亩。前三季度水果挂果面积16.9万亩,增长1.2%;产量14.2万吨,增长13.4%。完成新(改)建茶叶基地1500亩,完成茶叶总产量913吨,增长29.4%,预计实现茶叶总产值7400万元,综合产值25000万元。完成中药材播栽面积8.5万亩,预计可收获产量2.3万吨,产值1.9亿元。实现水产品产量1.8万吨,同比增长3.6%。示范推广“稻-虾-蟹”共生种养模式1200亩。
(一)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
2016年重庆市万州区落实危房旧房的改造、社
【作者简介】刘浪(1994—),男,硕士在读,重庆三峡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重庆市科协项目,批准文号:2017KSKT16 重庆市教委项目,批准文号:15SKG149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批准文号:17sxxyjd0134
公共服务功能得到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建设,新建和改扩建的便民服务中心总计9625平方米、农村书屋3360平方米、村卫生室1974平方米,培育文化中心户168户,贫困村实现排污及垃圾处理设施100%覆盖。
二、万州区贫困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完善,质量不高,覆盖率低
区政府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累计硬化村组公路1167公里,建成农村供水工程2550处,新建公路195公里,到村和到组的畅通率均为100%;建成农村供水工程2550处,新建泥结石公路195公里,硬化人行便道1038公里,整治山平塘4851口、堰渠148千米。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仅达到“建八有”“解八难”,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所需,贫困村之间、城乡之间基础条件差距明显,扶贫工作对道路建设不够完善,其主要表现在:道路等级低、里程短、安全饮水水质质量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所需。公共配套设施不齐全,贫困村电网改造力度不够,贫困村电网供电的可靠性不稳定,变电器容量小,全区照明用电入户率还未稳定在100%。另外通信网络设施、宽带网、有线电视网还未形成全覆盖,网络不高效,功能不完善。在对贫困村的危房改造和搬迁上,补助资金发放上,危房改造竣工完成后的验收机制不够完善。
(二)产业发展滞后,产业扶贫政策收效低
扶贫工作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帮扶方面没有针对痛点对症下药,没能在特色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和农产品亩产价值上反映出来。在特色产业方面,扎根在重庆市万州区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万州区鱼泉榨菜所使用的青菜头、位于万州区白羊镇的柠檬、位于分水镇的李子、特色香橙品种玫瑰香橙、茶叶和水产品等。万州区政府扶贫工作对于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是引进企业,送幼苗送幼仔的方式,由于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环境很差,即使有
经济研究
企业愿意进入也主要因政府补贴和土地优惠政策而去,真正愿意落地的、有发展力的企业很有限。柑桔、茶叶、晚熟李子等主导产业规模逐渐形成,但品牌影响力不大,链条较短,经济效益还不高,政策性收入多,财产性收入较少,产业发展带来的贫困群众增收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够。由于气候、降水、动植物疫病等不可控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动植物疫病预防难、传播快,疫病防控的科研技术水平相对较低,2017年上半年已出现柑橘溃疡病疫病,对产业主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矛盾风险较大。
(三)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政府扶贫工作方面,成立领导机构,组建帮扶队伍为主要形式。从全区挑选领导干部到贫困村,成为驻扎在贫困村扶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786名党员带头帮扶1574户贫困户和“三留守”人员。尽管建立了领导机制和基层扶贫工作小组,但由于致贫原因多样,尤其是对因病因残疾因意外致贫的贫困户帮扶机制的建立存在缺陷,此类贫困户信息严重滞后,存在求助无门,难发现,响应不及时的情况,返贫户、重病户和重残户这三类人群均存在自身发展力不足的问题,家庭因致贫原因开支过大,收入核算存在一定问题。
三、万州区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建议(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质量,提高覆盖率
加大道路建设力度,在努力构建贫困村内部畅通和外部联络的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同时,加快镇乡道路升级改造,提升道路建设的里程和质量,加强
通村路和人口集中的通组路等贫困村“小康路”硬化建设,配套产业路和旅游路的发展。加大安全饮水建设的力度,通过对原有的供水工程改扩建、净水设施和消毒设施改造配套升级,提升贫困村自来水的普及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提升水质质量。加大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提升通信、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向贫困村的覆
35
农场经济管理 (2018/3)
盖率,形成功能完善的互联网通信网络体系。加大贫困村的危房改造力度,对贫困村的住房进行逐一排查,把五保户、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户四类住户作为重点对象。确保改造工程补助资金拨付到户、施工落实,并对竣工之后的验收具体落实到户。
(二)发展特色产业,培养产业带头人
把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只有产业扶贫才能把扶贫机制从“输血型”转变成“造血型”的功能。农村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把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力要用到刀刃上,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产业开发上来。不能单纯求快,要按照一定的培养周期,遵循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按照贫困户的喜好和要求给予帮助,而不是费力不讨好地帮扶。从长远上要准确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等方面逐渐完善,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逐步建立产业发展的后续管理机制,加强产业的后续管理,责任主体落实、品牌创建、营销市场推广,建立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让贫困户获利,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以万州区特色农产品“玫瑰香橙”为例,“玫瑰香橙”( 源自意大利西西里岛塔罗科血橙)是重庆万州晚熟柑桔发展的主推品种之一,全区现有种植规模12万亩以上,年产值2亿元,由于万州区自然生态条件适合玫瑰香橙的种植,其中在品牌创建方面,荣获“中国果品品牌百强”“中国十大柑橘品牌”,因此若是继续加大品牌效应的建设力度,通过政府扶持把玫瑰香橙之类的优势农业企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把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利益共同体就能实现为贫困户就业增收,吸引外地务工劳动力回乡发展。
(三)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和基层组织建设,为其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贫困村因残因意外致贫家庭帮扶救助机
36
Farm Economic Management
制,在镇乡的街道办事处建立救助窗口,让贫困户能够找到政府设立的社会求助机构,以便及时开展民政补助、教育补助、住房补助等。建立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并解决救助帮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政府在建设扶贫长效机制工作方面,除了用好外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从长远看还要通过培养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骨干,建设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一旦脱贫攻坚战打完,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撤走之后,要有组织上的保障来保证扶贫工作可以继续跟进。具体措施为:一是把政府扶贫开发工作与创新机制结合起来,从贫困村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的具体工作出发,
把扶贫工作的成果作为考核和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细化任务和目标,做长远规划和打算,完善扶贫工作成果的考核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二是把扶贫工作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村级的党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政策和措施具体落实到户的组织保证,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就要加强以村级的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扶贫开发和对口帮扶工作上以村为主心骨加强村班子、村支部、村委的建设。
在责任监管和政策落实到位的反馈上,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杜绝扶贫开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问题。这些基层组织的建设才是扶贫长效机制得以发挥和落实的保证。
(责任编辑:高扬)
“两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