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塘镇中心小学远程教育工作
作
用
发
挥
个 人 典 型 材 料
远程教育为他实现致富梦想插上翅膀
——教良村杨丹胜依托远程教育养猪致富
杨丹胜、男、汉族、37岁,庙塘镇教良村坪上组农民,初中文化。杨丹胜同志人虽然年轻,却依托远程教育的培养后走上了发展养殖之路,成了民主村的致富带头人。
其实杨丹胜养猪的时间并不长,由于家庭贫困,只靠家里的田土收成远远不够支付家里的一切开销,杨丹胜从1992年开始学习维修电器,可那时候靠维修电器一年的收入仅仅有2000到3000元左右,1995年他又被聘请到我镇文化广播站,负责维修站里的机器等,一月的工资120元,可这样还是不够扶持自己贫困的家庭。于是,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路子”成为他思
考已久的问题。2000年他辞掉了在镇广播站的工作。面对两个读书的孩子,看着周围有的邻居养殖、种植致了富,他想,如今有党的优惠政策和优越发展环境,我何不趁年轻好好干一番呢?就这样,因为穷则思变,他走上了养猪致富这条路。
2001年春天他和家人四处凑钱几万元修建了养猪场,那正是生猪市场的低谷时期,许多养猪户都因为猪价低,饲料价格高,养猪亏本而纷纷收场,一时市场上出现了仔猪无人问津的地步,他带着试试看的心理,购进仔猪,开始了他养猪事业的开始。但因无技术和资料,只能采取传统的养殖方法,收入一直都不高。从2004我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习后,却使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苦于没有技术的夏祖连按时参加村的培训,网上的世界丰富多彩,但最使他兴奋的还是从农村信息网上看到养猪技术,从小猪到成猪的科学饲养到疾病防治,令他激动不已,从此,他一有时间便往校远程教育室跑,如饥如渴地上网查询资料、学习,对照自己的差距学管理、钻技术、打印资料回家后边学边干,学以致用,他用科学技术指导自己。他将原有土种猪逐步换成良种猪,利用杂交优势生产杂交猪,其仔猪个大、体壮、生长快、瘦肉率高。同时,他又租种了几亩地种植红薯、南瓜、牧草,将牧草与饲料科学搭配饲养,使饲料费用降低20%左右,养出的肉猪膘肥体壮,肉质细嫩,口感也好。由于他狠抓了饲养管理和成本核算,按生长期及时调整饲料配方,用牧草代替部分精料,既节约了成本又满足了生猪的营养需要。到9月止,他今年已出栏生猪150头,收入达10万余元,预计到年底可出栏250头左右,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随着杨丹胜养猪知名度的扩大,周围四邻八村前来讨教,取经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近有本地,远至外乡镇,对此杨丹胜总是毫不保留,耐心讲解、设法帮助,让取经来的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帮助大家一起共同致富;养猪户张德祥精明能干,由于缺乏科学喂养技术,一直不理想,养殖规模也一天天的萎缩,正当他为自己的生意发愁的时候,有人告诉他镇里有个养殖大户杨丹胜,为人热
心善良,于是张德祥跑去向杨丹胜请教喂养技术,杨丹胜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了科学喂养和管理方法,指导他对生猪的防疫;张德洋亏损后没有周转资金,杨丹胜就把饲料欠给他喂猪,没有销售市场,杨丹胜就帮助他联系出售。在他的热心帮助下,张德洋重新鼓起了养猪的勇气,目前现有猪舍10多间,年出栏生猪40头,去年获纯利2万多元。茶台村村民养鸡大户刘超,全家四口人,今年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投入1万元买了旧房屋,改建起了12间的猪舍,经人介绍,他来到杨丹胜家,一次买回15头母猪。对这些新发展起来的养猪户,杨丹胜总是坚持做到保证质量,跟踪服务,定期登门了解生猪饲养情况,指导他们科学喂养,如仔猪的开食期管理,原来需要20多天的时间,在他的指导下,现在已减少到7天,既缩短了仔猪的出栏期,又使正常的一头母猪年产两窝增加到三窝。每当肥猪临近出栏时,他都及时地给他们找好市场。杨丹胜的事迹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他的辛勤劳动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表示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要继续努力,不断苦干、实干,大胆创新,敢于投入,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争取扩展成更大的规模,赚更多的钱,带动周围群众一起投入养殖业当中,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相信,他一定会开辟更广阔的道路,创造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
远程教育使他由一名不懂半点技术的老农俨然成了一名技术专家。现在,品种改良、料肉比等专用术语不时冷不丁从他口里蹦了出来。远程教育为他实现自己苦苦追求的致富梦想插上了翅膀。
杨丹胜从过去一个响叮当的农民成为了今天教良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这只是我校开展远程教育以来党员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一个缩影。现在,依托远程教育这个信息平台,越来越多的种、养殖户正在该村不断涌现。
庙塘中心小学
2011年11月16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