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来源:易榕旅网
1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5分)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7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1

2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

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6分)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

2

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原因要从内外因两方面归纳概括;第(2)问属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第(3)问中“影响”的作答要注意审题,注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1.答案:(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不断南迁。

原因: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②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

吸引;③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8分)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5分) (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

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7分)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三次改革的异同,侧重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3)问要依据材料作答。第(4)问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答案:(1)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6分)

(2)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政策。(6分) (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

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4分)

(4)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有坚强的后盾;

采取正确的策略。(4分)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