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平生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教育理念。牢牢把握“三全育人”的核心内涵,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体,趁时代之机拓宽教育教学的空间,实现新时代思政工作的转型与升级。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我突破的有效举措。进入新时期以后,牢牢抓住时代之机贯彻“三全育人”根本理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全面打造新思政教学格局的必经之路。
首先,以理论教学为根本,挖掘专业课程的新时代内涵,打造精品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切实发挥在线思政开放课程资源的作用,推进全覆盖课程的体系构建。
其次,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以第二课堂作为主要阵地,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尤其是开办主题教育与特色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也是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方法,在情景模拟练习和历史故事重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的将政治与思想工作有效结合,推进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将理论、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问卷和调查,实时掌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实践成果。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观念,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统一,用即时互动反馈来保证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效。网络教学也要采用独特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的相关配置,牢牢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接纳力强等特点,帮助学生获取更先进的时代信息,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体范围
全员育人的核心在于强调教学主体范围的扩大化,在多个主体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
首先,教师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主体,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能力优势,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纵向深入发展,是保证高校思政工作效果的重要一步。同时,积极鼓励兼职教师加入科研工作与课程内容设计,是实现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重要一步。
其次,管理工作人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通过完善院校的制度建设与目标管理方式,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的有效对接,可以形成资源互补式的育人网络,切实提高项目化的思政育人效果。在新时代,将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体范围中,是有效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及社会的进步都要求高校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直面新时代所产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出新时代具有综合技能、全面发展的青年大学生。通过扩大育人覆盖、把脉育人时机、拓展育人空间,来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国家对新时代高校的要求,能够满足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青年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更有力的促进了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新时代高校的发展及育人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玲.“三全育人”协同创新组织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 81-83.
[2]李效武.新时代高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创新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34(01):19-24.[3]张微,吴婷.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OL].理论建设:1-5[2021-02-25].
[4]蒋红梅,杨飏,周友凤,苏曦,刘莲.以党建引领高校二级学院“大思政”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04):107-110.[5]陈潘,陈士良.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改革探索:问题与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2):6-8.
二、准确抓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时机
全过程的育人理念,突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以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保证教学工作时限的最大化是推进新一代思政工作航线的重要一步。
首先,分清不同年级对思政工作的需求,把握住学风建设,思政建设和安全建设三方面,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来,通过创办特色栏目和学习基地的模式,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
其次,要保证高校思政教学时限的最大化发展,抓住重点领域的推进工作,实现管理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的上下联动,全面贯彻落实新一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明确各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在推进教学工作中的职能,借助多媒体搭建全过程育人实践新平台,牢牢抓住新时代媒体深入发展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给予,保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充分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间
全方位育人重点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性,要求相关课程要以理论、实践和网络平台三个方面互为补充,以此扩大当前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作者简介:韩平生(1970— ),男,汉族,河北平山人,研究生,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大学生就业创业。
1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