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家公司是如何变坏的

来源:易榕旅网
商业论坛1《}昭Shangye.L.untan 一家公司是如何变坏的 没有人觉得自己唯利是图,大家只是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罢了。 ■木遥 ■■ “大众公司在想什么?” 这是2016年1月美国《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的标题。2015年,大众公司被发 现对汽车尾气排放系统大规模造假,在汽车控制软件中植入特定程序,使得汽车在尾 气检测时可以调整参数,把有害气体排放量暂时降低几十倍。这个丑闻一经揭露,几 乎把这家声誉卓著、历史悠久的汽车巨头推向毁灭的边缘。 这种规模的作弊不可能是无心之失,需要有自上而下逐级管理层和员工的参与才 行。可是除非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众公司偏偏集中了一群道德特别低劣的员 1一,否则在 正常情况下,所有那些参与作弊的员丁和我们这些义愤填膺的旁观者都是差不多的人。 于是一个自然而来的问题是: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当类似的丑闻在北京的西北角发生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是特别强烈。我自己就 在这个领域工作,丑闻的主角也不是火星上的一家公司。那里的员T和老板就是我的 朋友、校友、师长、乃至一一理论上完全有可能是~一我自己。所以当我读到网络上 咬牙切齿的怒骂和抨击时,很难不感到某种本质的荒谬感。 这些员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和公司之外的人有同样的网络环境,受同样 28 FAXIAN 2016/03 商业论坛垮昭stacang Lu tan 的教育,分享同样的舆论,也有 同样饱受网络诈骗之苦的年迈父 母。很多人会用某家美国公司和它 的拷问。“有这么一项业务,会带 他看了看周围,没有人表示异 议。他忍不住问:“那你怎么确定 外包出去的人都可靠呢?” “我们可以加强审查。” 主讲人当然不是在骗他,没有 人会真心实意地说“不,我们只要 收入,不要审查”,但他知道这审 查恐怕会流于形式。这个季度收入 增长已经在放缓了,组里受到的压 来x亿元利润,但是要伤害Y条 人命,我们做不做?”——商业不 是这么运作的。 所有的业务都是一点一滴层 叠生长出来的,它产生在不经意的 做对比,觉得它们代表了公司价值 观的两极。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是,这两家公司之间的人员流动相 当频繁。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同一批 人在两家公司里表现出截然不同 的操守呢? 对话之中,在文档字里行间的评论 里,在邮件的来回抄送之间,以最 不引人注目的方式。这不是因为有 这当然不是替那家公司洗刷 清白,但我确实不相信那些批评会 有作用。事实上,对那家公司的 批评在过去10年里无日无之,但 它还是走到了这一步,这一次也 不会有什么区别。这件事会过去, 别的新闻会盖过它。不喜欢这家公 司的人还是不喜欢,但这甚至伤 不了它的皮毛。它的危机在别处, 不在这里。 真正的问题在于,外界的批评 越激烈——我看到有的文章用到 了人血馒头之类的字眼——这些批 评就越没有效果。这不是说被批评 的对象特别厚颜无耻,只不过他们 和我们一样,觉得这些批评是冲 着别人去的罢了。当然没有人会 去吃一个摆在自己面前的人血馒 头——如果它看起来就是个人血 馒头的样子。大家都有常人会有的 价值观。 那最后它被谁吃了呢? ■■ 任何有过大型公司工作经验 的人都知道,公司里大大小小的决 策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发生在 气氛凝重的高级会议室里,伴随着 戏剧性的场面,好像苏格拉底的审 判一样。没有什么员工——无论是 基层技术员还是中高层经理—— 会冷不丁碰到一个天上掉下来的 问题,伴随着某种道德两难和良心 人要刻意低调隐瞒什么罪恶,而是 因为一切看起来都不是罪恶。当一 个人坐在会议室里参与讨论本季 度新业务的时候,他并不是来审查 道德问题的,而只是来做技术上的 判断而已。他也许坐立不安,想着 中午该吃什么,他也许还在琢磨为 什么手头另一个程序有缺陷,这时 他听到主讲人在问: “我们的讨论群组每天有千万 级的访问量,要不要卖广告变 现?” 当然要,对一家互联网公司来 说这是合情合理的事。 在几个月后的另一次会议上: “这些讨论群组的人工维护成本太 高,我们要不要引人网友参与管 理?” 这很自然,别的网站的讨论群 也都是这么做的。 又过了几个月:“我们发现网 友自发选出来的群主有的时候不 可靠,会搞利益输送,比如把特定 的商业推广帖置顶之类。我们要不 要把群主这一块管起来?” 很好,这里反正有商业利益, 与其让完全匿名的网友挣黑钱,不 如让公司透明管理。 再下一次:“有人想要承包这 些讨论群,以前就有内部员工私自 把它外包出去了,造成了很坏的影 响。我们不如主动把它当成一项业 务来做吧,既可以加强管理,还可 以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力很大,这种审查就只会更宽松, 甚至有可能会主动帮助买家规避 审查也说不定。可是要不要继续追 问下去呢?对方级别比自己高,是 不是私下再问会比较好?会议进 程已经落后了,他没再说话。主讲 人开始组织讨论下一项业务了。 这当然是虚拟的场景,但真实 场景其实也不外如此。没有人觉得 自己唯利是图,大家只是在完成自 己的本职工作罢了。 这当然不是说一切都是无心 之失,情有可原。但实事求是地说, 大多数公司的员工也的确不是刻 意做了什么坏事才让公司变坏的。 公司变好需要努力,变坏并不需 要。 好像浓雾中的航船,看起来只 是偏了一点点而已。没有人看得 清——或者想要去看一一千万里 之外的目标差了多远。 ■童 1979年的一天。强生公司总 裁詹姆斯·伯克把二十几名高管 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发了一通火。 “我们自己还信不信墙上贴着的那 些公司信条了?我们首先要满足 用户的利益,其次是员工的利益, 最后才是股东的利益。这是空话还 是我们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如 果我们不想真的实现它,那就把它 从墙上卸掉好了。” FAXIAN 2016/03 29 商业论坛’I尊毫蝤Shangye L.un'can 所有公司都有自己纸面上的道 德准则,可是只有当员工发自内心 好的。 以对个人有道德上的期待,那就没 有理由对公司失去信心。 但道德无法在愤世嫉俗的环 境中生长。如果一个人认为商业公 但价值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它是在公司白上而下每日每夜的 奖赏与惩罚、接纳与排斥、鼓励与 服膺它们,在日常工作中自然而然 地实践它们的时候,这些准则才有 意义。要员工承认道德价值一点也 不难,可是商业毕竟是商业,每个 人都有业务上的压力需要满足,而 批评之中涓滴凝结出来的。所有员 工都可以本能地判断出什么是空 话,什么是高调,什么是公司老板 和同事真正在乎的事,然后心照不 宣地在所有具体而微的层面上实 司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在道德上 表现得完美无瑕,这当然是对的。 但如果他坚信天下乌鸦一般黑,自 己首先对自己和同事试图做一只 不那么黑的乌鸦的努力嗤之以鼻, 道德准则总有和业务需求不尽相符 的时候。坚持道德底线的困难在于, 它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要敢 于坚持就同时还意味着: ——你要时不时地主动和别 人争论。这些争论大多数时候并没 有什么大义凛然的理由(如果有, 反而比较好办),而只是一些微妙 的看不出明确是非对错的争议点。 一一别人不会因为你提出异 议就选择绕开或者架空你。 ——你不担心争论会影响到 日后别人在_T 作上和你合作。 一一你不害怕指出别人或者 自己犯的错误。如果公司遭受了损 失,你不担心别人会把责任怪罪在 你头上。 更重要的是,你必须确信别人 也这么想。 这有多难?或者换个问法,有 多少公司能在人数上万的时候还 能理直气壮地说,绝大多数员工都 能做到这一点? 很显然,没有人真的有胆量不 断去挑战自己周围的环境,除非有 一个强有力的共同观念作为后盾, 让这么做变成一件政治正确的事。 这种共同观念是如此强大,以至于 当一个人大声说 “我们不能伤害 用户利益”的时候,他能心安理得, 没有后顾之忧,不觉得自己会成为 异类而受到冷落。一个人面对的几 乎所有问题最终都是个人安全感 的问题,而价值观的目的就在于能 够提供一个心理上和利益上的保 护。只要安全,人们是愿意做得更 3O FAXIAN 2016/03 践它。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汲汲营营 地每天琢磨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 益,但至少没有人会去做周围的人 事实上并不鼓励自己去做的事。这 甚至都不能叫作潜规则,只是本能 地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而已。 而这个环境一旦形成,几乎没 有任何人力可以再去扭转它,来自 外界的批评就更不可能了。 ■ 1982年,也就是詹姆斯·伯 克开始努力让强生公司在纸面上 的信条重新焕发生机3年之后,公 司收到了一些零星报告,发现公 司售出的泰诺有极少数可能被恶 意注入了毒素。强生立刻做出了 日后被当成现代商业危机处理榜 样的反应:公开告知社会相应的 危险,所有泰诺下架,3000万瓶 药品被召回(这是美国历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的商业召回),承担至 少1亿美元的损失以保护消费者利 益。这些决策是自下而上做出的, 公司得到消息时伯克正在飞机上, 当他落地的时候,药品下架的决定 已经做好了。 我们真的能够对商业公司做 出道德要求吗? 今天,公司和个人的界限变得 非常模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花很 短的时间办很少的手续就开始以 公司的名义处理事务。如果我们可 觉得那是不接地气、不懂同情的天 真和愚蠢,那他就不仅仅是放弃了 进步的任何可能性,而且实际上是 为整体环境的恶化尽了自己的一 份力量。 如果灰色的乌鸦无法在自然 选择中取得竞争优势,天上是不会 掉下来一只白乌鸦的。 伯克因为他在商业和社会公 共事业上的贡献在2000年获得了 美国总统自由奖章,这是美国政府 给公民的最高荣誉。他被广泛认为 是20世纪最好的CEO之一。他晚 年在回忆泰诺危机时说: “很多人当时觉得我们完了。 但事实上,我信任公司,我信任公 众对我们做正确的事的反应。…‘信 任对我来说是一个关于行动的词, 它包含了任何你值得为之奋斗的 事情。” 丑闻之所以可耻,就在于它摧 毁信任。人们不只是不再相信搜索 引擎返回的结果而已,他们更不相 信还有可能追求任何干净和高尚 的商业模式,不相信技术的最终目 的是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每个人的 互相协助,而非强者控制弱者聚敛 金钱和话语权的丁具,不相信世界 并不是给悲观主义者准备的。并 且,连那些最掌握技术的人自己也 不再相信了。 那就是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的开始。侉 (摘自腾讯科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