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
余 鲲1,2
(1.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宿州学院社会科学系,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当今社会,大学生的犯罪率逐年升高,反映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而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将发挥主体的作用,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对中国的法治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8)06-0140-02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1]。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们可以把它表述为是大学生群体关于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是公民自觉遵纪守法的重要保证,它反映着一个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度。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作为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法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犯罪行为作斗争,提高大学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1.3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引导和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青年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他们的法律意识有着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但同时,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又使得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遵守和维护法律,他们推崇依法治国,并且确信现代法制是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是能够实现正义、自由、效率、秩序等法律价值的。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地加强法制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树立法律信仰,形成依法行为的意识与习惯,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完善他们的法律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对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顺利开展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地与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是要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培养现代法治观念来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引导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的行为方式,自觉地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积极地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坚决同一切违法
2 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2.1 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法制观念缺乏,法律意识淡薄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缺乏完善的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而且,随着高校和社会联系的日趋频繁与紧密,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也极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差,稍有不慎,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高校经常发生的偷盗事件,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无不说明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缺乏法制观念,不能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到法律的规范之下,法律意识非常淡薄。2.2 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较高,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也相对强烈
收稿日期:2007212217
作者简介:余鲲(1981-),女,江苏邳州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40
笔者在多年的法律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渴求相当强烈,他们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希望学习和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并且希望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大学生能够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主动按照法律的规定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法律己,以德待人,充分信任现代法制,认为通过司法机关来解决纠纷是值得信赖的。他们追求法治,对法律有着很高的期望,法律意识比较高。
2.3 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上存在缺陷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能积极地推行依法治校,认为法制教育可抓可不抓,有的高校甚至还存在校纪校规违反法律甚至超越法律的现象,这样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法律的忽视和不信任,造成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
当前,高校主要是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而这门课作为公共课,受到了课程性质的限制,仅仅依靠它是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对法律的需求的,也不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此外,很多高校里担任本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本身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修养不够高,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忽视对公民权利的法制宣传,造成权利和义务的失衡,使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在知识传输上,很多教师还存在“重刑轻民”的误区,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法律离他们很遥远,法律只约束犯罪行为,而没能认识到法律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我们应该主动用法律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受到社会、学校、个人等
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坚持法律至上,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制定良好的法律,有了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还应该严格依法办事,落实司法公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
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2]
。要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公正司法。
3.2 推行依法治校,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内度过的,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治的熏陶,自觉主动地提高法律意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该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建立健全以“依法治校”理念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通过校纪校规来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校园法制文化氛围之中。
3.3 优化舆论环境,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现代的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们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渠道之一,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报道法制案例,创造一个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舆论环境。同时,应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加强法制宣传,使大学生感受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能够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自觉地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3.4 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开展校园法制教育活动
教师的法律修养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法学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与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自觉地提高学习法律的兴趣,更好地增强普法的效果,而不是纯粹地进行法律知识的灌输,应当转变观念,明确地认识到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增强才是法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此外,法学教师还应当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灵活地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开展模拟法庭等方式,创建法制校园文化,开展一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们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与兴趣。
综上所述,培养具有良好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增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现代法治观念,需要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通力配合,以期更好更快地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4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