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的思维方式,这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确立了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并经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是与我国建设和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此, 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对我正确认识和处理生后中各个领域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那里,已经有了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的思想和论述。黑格尔已经认识到了物质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人。但他作为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轻视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否认劳动,实践是有别于精神生活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而他所指的劳动,仅仅是精神劳
动而已;费尔巴哈则更进了一步,他认为生活实践是理论的根源。然而,他却认为理论活动才为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在他看来,\"实践虽然在人们吃,喝,穿,住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理论和历史却无关紧要。\"
实践的需要,则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由于人类有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太空资源的需要,才带动了人类航空航天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尽管现代科学有很大的独立性,它探索的课题有时直接来自实践的需要,但人们仍然重视其结果的实际意义。比如我校的选键化学实验室所研究的是从微观尺度操纵化学反应,使其向人们意愿的方向进行。尽管这是一个纯理论的课题,但引用该实验室的一位研究生的话:\"我们可以据此描绘出通过选键改变DNA的碱基对以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治疗遗传疾病的美好蓝图。\"可见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的问题,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或间接的动力。
反过来,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是以主体的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运动。它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如毛泽东所坚持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指导方针,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并最终使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同时从事实上深刻地批判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认识。二是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
至破坏的作用。又如19世纪以前的一些科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永动机的研究,由于当时他们没有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正确认识,最终都是徒劳无获。
而认识本身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任何人认识任何事物,都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客观依据,是客观世界与现象的统一。通过现象抓住本质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经验轻视理性认识或反过来都是极端错误且对事物的研究毫无益处的。感性经验者往往以局限于他活动或者能看到的那个圈子,将在这个圈子里所得到的局部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教条主义者则对书本知识奉若神明,\"言必称希腊\",而忽视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与状况。这些都不利于使实践顺利进行下去。 中国的现代化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后发现代化”,尚未走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路程,因而它的发展必然关涉到西方国家原初的经典现代性模式的参照系问题。从现代化的发展史来看,现代性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实诉求。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的扩张和升级,早发国家现代性生成的动力是创新性地采取了市场和资本这一扩张发展型经济体制。市场和资本体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这种经典现代性模式具有“物”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深刻的悖论性质,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无家可归的命运”,正如有的
学者所指出,“它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与生态灾难;既带来了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非理性的拜金主义和唯GDP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癫;既带来了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社会理性机器对人的支配;既带来了货币与法律程序上的人人平等,又带来了两极分化;既带来了人类主义的觉醒,又带来了民族矛盾与冲突,如此等等。现代性的利与弊、善与恶如影随形”。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是在对这种资本现代性“无情地批判”基础上展现的。但这种批判是历史的和辩证的,他即充分肯定了资本现代性的“伟大文明的作用”,又揭示了其种种异化和弊端,并构建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现代性。
因此,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生产力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其中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
第一, 帮大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形式。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西方思想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 这既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同时, 也使西方一些非科学的或糟粕的思想意识大肆侵占大学生的头脑,如果我们大学生没有一种科学的主流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很容易受外来思潮的冲击,甚至受到邪教的影响。
马克思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的吸收外来精华,去除糟粕。
第二,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但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因此,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 才能使大学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现点、政治方向作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第三,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大学生头脑可以增强大学生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大学生的专业课是大有裨益的。大学生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内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2.可以对当前关于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创造财富的问
题提供一点思考。马克思早先确实认为,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 直接性的生产性劳动者将会越来越少。在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如果从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出发,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思考: 首先,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 仅仅是社会总体实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和直接性劳动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一样, 都体现的是人们的一种实践能力或生产力。所以,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既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就应该承认其在财富创造中的应有地位。其次,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对于提高直接性生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生产力), 无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实践能力本身既体现的是一种生产力, 而他们的劳动又能促进社会总体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 他们的劳动也应该被视为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
有利于正确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首先,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 生产力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体现, 而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等等, 都是影响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其次, 必须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前所述, 人们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发挥状况, 依赖于社会制度对个人力量的有效组织。通观历史, 社会组织的成功和失败正是社会兴衰的根本原因。为了提高人们在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等实践领域的积极性, 国家必须提供适当的制度环境和一套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 我们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依据他们现实实践的需要而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