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3年咸丰县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

来源:易榕旅网


2013年咸丰县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

一、监测背景

死因监测是通过系统地、持续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死亡率、死亡原因等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内涵,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咸丰县疾控中心对2013年的死因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不同人群和不同死亡原因的死亡率、死亡构成、死因顺位等,并形成报告报告,供相关部门制定慢病防控政策参考。

二、监测目的

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死亡病例,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并分析收集的相关资料,确定全县的主要卫生问题,通过采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和卫生发展战略,提供群众需求的卫生服务,为制定和评价卫生规划提供依据。

三、人口学特征

2013年咸丰县常驻人口数为303964人,其中男性为154939人,女性为149025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咸丰县2013年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如下。

表1 咸丰县2013年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年龄组

合计 0- 1-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合计 303964 4365 18268 22618 15022 22981 17453 17603 17935 19967 30813 32644

人口数 男性 154939 2317 9693 11873 7869 12048 8079 8268 8864 9949 15520 16375

女性 149025 2048 8575 10745 7153 10933 9374 9335 9071 10018 15293 16269

合计 100.00% 1.44% 6.01% 7.44% 4.94% 7.56% 5.74% 5.79% 5.90% 6.57% 10.14% 10.74%

占总人口比例(%)

男性 50.97% 0.76% 3.19% 3.91% 2.59% 3.96% 2.66% 2.72% 2.92% 3.27% 5.11% 5.39%

女性 49.03% 0.67% 2.82% 3.53% 2.35% 3.60% 3.08% 3.07% 2.98% 3.30% 5.03% 5.3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13560 21247 16614 12297 9331 6622 3035 1589

7126 11132 8962 6323 4855 3490 1481 715

6434 10115 7652 5974 4476 3132 1554 874

4.46% 6.99% 5.47% 4.05% 3.07% 2.18% 1.00% 0.52%

2.34% 3.66% 2.95% 2.08% 1.60% 1.15% 0.49% 0.24%

2.12% 3.33% 2.52% 1.97% 1.47% 1.03% 0.51% 0.29%

85-80-75-70-65-60-55-50-45-40-35-30-25-20-15-10-5-1-0-2000015000100005000050001000015000男女20000 图1 咸丰县人口金字塔

四、总死亡结果分析

(一)粗死亡率

2013年常住人口303964人,死因监测系统共收到来自各级医疗机构及报告的各种原因死亡病例1970例,报告死亡率648.10/10万,其中男性死亡1172例,报告死亡率为385. 57/10万,女性死亡798例,报告死亡率为262.53/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二)分年龄性别死亡率

随年龄组的不同死亡率差异较大,0岁组儿童死亡率较高,有一个小的死亡高峰(824.74 /10万),5-49岁死亡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50岁起死亡率缓慢增高,到85岁年龄组死亡率达到最高(15796.09/10万)。见图2。

15000.00

死亡率(1/10万)男女合计10000.00

5000.00

0.00

图2 2013年咸丰县各性别年龄死亡率曲线图

儿童组死亡率为97.89/10万,青壮年组死亡率为99.02/10万,中年组死亡率为436.11/10万,65岁以上年龄段死亡率上升,达,4000.12/10万,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口构成比为66.76%。

表2 2013年咸丰县不同年龄段死亡率及死亡人数构成

年龄组(岁) 儿童组(0-14岁) 青壮年组(15-39岁) 中年组(40-64) 老年组(65岁以上) 合计

人口数 60273 95939 114878 32874 303964

死亡人数

59 95 501 1315 1970

死亡率(1/10万)

97.89 99.02 436.11 4000.12 648.10

死亡人数构成比(%)

2.99 4.82 25.43 66.76 100.00

五、全死因及主要死因疾病分析

(一)全人群死因顺位

2013年主要死因的位次、死亡构成和死亡率见表3。咸丰县人群前10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中毒、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内分泌疾病、围生期疾病、神经系统疾患,前10位死因死亡占全部死因的98.02%,仅前5位合计就占全部死因的91.78%。

第一位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292.80/10万,占总死亡的45.18%。 第二位死因是肿瘤,死亡率119.09/10万,占总死亡的18.38%。 第三位死因是损伤中毒,死亡率89.16/10万,占总死亡的13.76%。 第四位死因是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69.09/10万,占总死亡的10.66%。

男女合计

第五位死因是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24.67/10万,占总死亡的3.81%。

因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中毒、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影响我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男性前五位死因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表3 2011年死因顺位统计表

男 性 死亡率

分类

死亡

构成比

死亡数

女 性 死亡率

构成比

死亡

男 女 合 计 死亡率

构成比

(1/10

(1/10

(%)

万)

(1/10

(%)

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

890 362 271 210 75 38 32 23 17 13 13 7 6 6 1 1 5

292.80 45.18 119.09 18.38 89.16 69.09 24.67 12.50 10.53 7.57 5.59 4.28 4.28 2.30 1.97 1.97 0.33 0.33 1.64

13.76 10.66 3.81 1.93 1.62 1.17 0.86 0.66 0.66 0.36 0.30 0.30 0.05 0.05 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

(%)

万)

322.06 42.58 142.64 18.86 123.27 16.30 75.51 29.69 15.49 15.49 7.10 5.81 5.16 3.23 2.58 3.23 2.58 0 0.00 2.58

9.98 3.92 2.05 2.05 0.94 0.77 0.68 0.43 0.34 0.43 0.34 0 0.00 0.34

循环系统 肿瘤 损伤中毒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生殖 传染寄生 内营代谢 围生期病 神经系统 先天异常 血液免疫 精神障碍 肌肉结缔 妊娠分娩 诊断不明 其他疾病 合计

499 221 191 117 46 24 24 11 9 8 5 4 5 4 0 0 4 117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

391 141 80 93 29 14 8 12 8 5 8 3 1 2 1 1 1 798

262.37 49.00 94.61 53.68 62.41 19.46 9.39 5.37 8.05 5.37 3.36 5.37 2.01 0.67 1.34 0.67 0.67 0.67 535.48

17.67 10.03 11.65 3.63 1.75 1.00 1.50 1.00 0.63 1.00 0.38 0.13 0.25 0.13 0.13 0.13

756.43 100.00 1970 648.10 100.00

(二)三大类死因年龄性别分布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死因分类法是把全部死因按其性质分成三大类。第一类疾病为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计分类号2)、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肺炎(统计分类号

为59)、呼吸系统的其他疾病(统计分类号62)、产科疾病(统计分类号74)和围生期疾病(统计分类号84)。第二类疾病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肿瘤(统计分类22)、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统计分类号39)、循环系统疾病(统计分类号46)、精神疾病(统计分类号42)、神经系统疾病(统计分类号43)、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统计分类号36)、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统计分类号60-61)、消化系统疾病(统计分类号63)、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统计分类号6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统计分类号70)和先天异常(统计分类号90)。第三类疾病为损伤和中毒(伤害)(统计分类号95)。

诊断不明(统计分类号93)和其他疾病(统计分类号94)不列入任何类别进行分析。

表4 2011年咸丰县三大类死亡分析

疾病分类

死亡

人数

万)

感染及母婴疾病

慢性病 损伤中毒

89

29.28

4.52

55

18.09

4.71

34

合计 死亡率 (1/10

(%)

人数

(1/10万)

(%)

人数

万) 48.18

4.27

构成比

死亡

男性 死亡率

构成比

死亡

女性 死亡率 (1/10

(%) 构成比

1604 271

527.69 89.16

81.42 13.76

922 191

303.33 62.84

78.94 16.35

682 80

380.98 42.02

85.68 10.05

不明及其他0.30 感染及母婴疾病4.52%损伤中毒13.76%慢性病81.42% 图3 2013年三大类疾病死亡构成

527.69

6005004003002001000

感染及母婴疾病

慢性病

损伤中毒

29.28

89.16

死亡率(1/10万)

图4 2013年咸丰县三大类疾病病因死亡率

1、主要疾病死亡分析

(1)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年龄性别分布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在45岁以前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45岁以后死亡率逐渐升高,,75-80岁死亡率达到高峰。。

10000.00

死亡率(1/10万)

8000.006000.004000.002000.00

0.00

合计男性女性

0-岁1-岁5-岁10-岁15-岁20-岁25-岁30-岁35-岁40-岁45-岁50-岁55-岁60-岁65-岁70-岁75-岁80-岁85-岁

图5 2013年咸丰县循环系统疾病年龄性别死亡率

(2) 恶性肿瘤死亡年龄性别分布

我县恶性肿瘤在10岁以前无死亡,50岁以前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50岁后死亡率逐渐升高,80岁达到死亡高峰,85岁后略下降。

亡1000.00率

(800.001

600.00/

1400.000

万200.00)

1200.00

合计男性女性

0.00

图6 2013年咸丰县肿瘤年龄性别死亡率

2013年咸丰县因恶性肿瘤肿瘤死亡357例,死亡率117.45/10万,占总死亡人口的18.13%。男性死亡率140.70/10万,女性死亡率93.27/10万,分别占男女总死亡的18.60%和17.42%。肿瘤是全人群、男性人群、女性人群的第二位死因。

肺癌、肝癌是最主要的恶性肿瘤,两种癌症死亡占恶性肿瘤总死亡的44.26%,第三、第四、第五位分是食管癌、肠癌、胃癌,前五位占恶性肿瘤总死亡的75.38%。

恶性肿瘤死亡年龄别顺位如下表:

表5 咸丰县2013年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顺位

恶性肿瘤名称 肺癌 肝癌 食管癌 肠癌 胃癌 继发癌 白血病 脑 宫颈癌 乳腺癌 其他

死亡数 96 62 41 38 32 26 13 13 8 7 21

男女合计

死亡率(1/10万) 31.58 20.40 13.49 12.50 10.53 8.55 4.28 4.28 2.63 2.30 6.91

构成比(%) 26.89 17.37 11.48 10.64 8.96 7.28 3.64 3.64 2.24 1.96 5.88

恶性肿瘤名称 肺癌 肝癌 食管癌 肠癌 胃癌 继发癌 白血病 脑 宫颈癌 乳腺癌 其他

死亡数 61 41 32 21 20 16 8 8 0 0 11

男性 死亡率(1/10万) 39.37 26.46 20.65 13.55 12.91 10.33 5.16 5.16 0.00 0.00 7.10

构成比(%) 27.98 18.81 14.68 9.63 9.17 7.34 3.67 3.67 0.00 0.00 5.05

恶性肿瘤名称 肺癌 肝癌 肠癌 胃癌 继发癌 食管癌 宫颈癌 乳腺癌 白血病 脑 其他

死亡数 35 21 17 12 10 9 8 7 5 5 10

女性 死亡率(1/10万) 23.49 14.09 11.41 8.05 6.71 6.04 5.37 4.70 3.36 3.36 6.71

构成比(%) 25.18 15.11 12.23 8.63 7.19 6.47 5.76 5.04 3.60 3.60 7.19

1 2 3 4 5 6 7 8 9 10

六、发现及建议:

(一)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居民死亡的头号杀手

在死亡顺位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处于死亡的前二位,其中尤以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死亡最高。

(二)伤害对健康的威胁日益凸显

伤害导致的死亡在死亡顺位中处于第三位,其死亡率在72.8/10万,中年的意外伤害较高,对中年的健康危害较大,损害劳动力人口健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慢性病发生和死亡在35岁以后增长迅速

从各种慢性病的死亡和患病年龄分布特征来看,35岁以后慢性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长趋势增加,提示在35岁以后要加强慢性病的筛查和早期预防。

(四)肺癌造成死亡不容忽视

肺癌排在肿瘤死因的第一位,这反映出大气污染、主动与被动吸烟对人体健康,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且在肺癌、肝癌中,男性的比重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更多地接触致癌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完善死因监测网络

完整地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就必须依靠死因监测报告网络,而这个网络是否健全和有效运转,则直接影响到整个死因监测的质量。 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全的、有效的死因监测网络。一次需要加大指导、培训力度,加强督导考核,提高全区死因监测水平。

(六)加强慢性病防控刻不容缓

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是在人群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自我保护意识,提倡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素质,才能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疾病所带来的损失。通过综合防治示范点的实践,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社区组织管理体系,逐步降低全人群危险因素的水平。

(七)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卫生牵头、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格局。慢性病防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行政领导的观念更新和高度重视,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没有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单靠卫生部门少数医务人员孤军奋战,则控制慢性病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