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6.0845
完善中高职衔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李云鹤
摘 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定。根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中国 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显示,截止到2012年全国职业类学生在校总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成为 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中高职教育对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教育结构的优化都发挥了显著作用。中高职 的衔接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实施。要完善中高职衔接,就要改变观念、改 变课程体制、改变招生制度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高职衔接 完善问题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245
一、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社会客观现实因素:一是生源数量不足,且质量较低,二是社会对职校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三是技能水平低,再学习能力差,整体素质不高。
在自身建设上存在一定的短板:一是思想观念未跟上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二是办学设施较落后;三是教师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强化;四是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
对于自身建设上的问题,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已经得到充分改善。校园环境优美,教师业务水平高超,可学生数量却出现缩水。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更宏观的去审视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真正的解决社会客观现实问题,提高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二、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套办制模式,主要代表为“四五套办”模式,即针对初中毕业生直接授课,学制五年。
优势:这种招生制度在教学上能够统筹安排教学计划,避免了学习内容的重复性,具有总体上办学优势,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发挥,在学生学习两年后按成绩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大专继续三年学习,未升学者继续按照中职教学计划学习两年,毕业颁发中专毕业证书,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分流手段,强化竞争机制,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劣势:由于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文化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自制能力差,所授课程不能被消化,课堂纪律混乱。学生获得文凭的途径多为自考、函授、成人高考,导致社会认可度底,通过率低,学生技能水平不高。
三、中高职衔接需要理清的关键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中高职衔接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以至于中高职的衔接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总体上看,中高职衔接需要理清的如下关键问题。
1.课程体制上的问题。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互不了解,缺乏必要的协作性。各自为政没有共同的育人目标,中职教育按其培养的目标要求,以职业素养、能力为根本,文化基础课程安排遵循“必要、够用”的原则;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要求出发,以普通高中为参照,以培养科学家、工程师为目标,其专业教学内容、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安排只是按高端科研人才来确定。
2.社会观念问题。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社会、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一直处于 “次等教育”。这就使社会对中职生的认识更加恶劣,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完善中高职衔接的几点建议
中高职衔接工作目标中提出:“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系
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需在十个方面重点做好衔接工作,即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笔者认为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加大法律保障。中高职衔接首先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支持,确立我国的经济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加大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的力度,更改固有的教育观念,把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作为工作重点。加大法律保障,依法治教,组建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部门执法部门,针对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考证研究,制定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2.加大经费投入。目前我国教育支出所占GDP中产值的4%,其中大部分用于义务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支出多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这对职业教育无疑是好的消息,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如果未来我国人均达到小康水平是否还会有人选择毫无发展的职业教育,笔者想资金的投入应该更多地考虑职业教育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升级。
3.加强教科研交流,增强师资水平。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职业教育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也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更新。这就需要加大教师下企业的力度,加大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拓宽发展思路,是加快职业师资队伍的有力武器。作为管理者应加强师资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及时接触和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同时引进优秀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本文系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网络建设管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09534;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145)
作者简介:李云鹤(1983-),女,辽宁省锦州人士。现任辽宁省阜新市第一职专高三专业课教师
·2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