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来源:易榕旅网
生态农业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第08期(总第251期)

浅谈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对策徐玉华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摘

农林校区,陕西汉中723000)

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绿色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生态

环境建设不容乐观,以破坏环境和资源高消耗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地方污染十分严重。分析了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可行性的治理对策,希望能对各地建设绿色农业体系、发展绿色经济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治理对策

1

1.1

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林、人争地和林、粮争地的矛盾一

在森林大量减少之后,沙尘暴日趋严重,水土沿江河流下,在水势趋缓之处淤积,垫高河床,缩小湖面。湖泊的消失,不仅使淡水生物的活动空间减少,而且使湖泊的调蓄能力大幅度减弱,增加了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

直没有解决,围海造田、围湖造房的现象长期存在。森林、草地的减少,直接后果就是涵养水源的功能大大削弱,一旦大雨来临,裸地很难吸纳水量,大量流水直下江河,造成江河水位暴涨;其次森林、草地可以覆盖土地,保护土壤不被雨水冲刷,而

1.2

受气候变化和不适当的耕作制度的影响,淡水资源日趋匮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名第100位之后,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

工网复合技术等生态水利工程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等主要生态要素的影响效应及其评价方法,建立河、沟、渠的生态承载能力模型,分析其在灌区河、沟、渠综合整治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而提出满足于水力设计、生态设计双重约束条件下生态河、沟、渠综合整治工程规划与设计方法。

配水模拟、水生态模拟等多学科领域先进技术的本地化研究,构建上游来水减少、过境水恶化等多种条件下的预警系统。参考文献:

[1]

高鸿永,伍靖伟,段小亮,等.地下水位对河套灌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2]

身王辉,景电灌区开发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生态学报,

5.45.4.1

灌区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方法

生态环境建设基准及生态灌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

1999,19(3).[3]

周维博,李佩成,我国农田灌溉的水环境问题[J].水科学进展,

生态毒理学、生态学、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方法,建立灌区生态系统恢复以及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与方法。建立适宜灌区尺度水分和污染物输移过程分析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形成灌区生态安全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探讨灌区浅层地下水临界控制水位及适宜的节水强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灌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合理阈值。

2001,12(3).[4][5]

姜开鹏,建设生态灌区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2).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2009~2020年)[R].2008.[6]

顾斌杰,王超,王沛芳,生态型灌区理念及构建措施初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12).[7]

王建漳,茆智院士在漳河水库解读现代化节水型生态灌区,湖北漳河工程管理局网,2009-3-24

5.4.2灌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生态需水计算模式。研究灌区

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以及生态过程与机理,从农业生态系统、沟渠与河湖生态系统、林草生态系统的三个组分出发提出灌区建立其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计算方法,建立小尺度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农田灌溉调控模式。研究典型灌区所在区域植被、水土保持、河道、湖泊、湿地等不同类型区域需水量与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建立灌区生态需水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估算满足灌区生态基准条件下的生态需水阈值。

作者简介:

龙立华(1980—),男,湖北武汉人,助教,2008年6月湖北工业大学土建学院岩土工程专业毕业,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教学与管理工作。

张进(1989—),男,湖北武汉人,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工建筑物专业专科在读,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理论的学习和施工现场的管理研究。

龙振华(1962—),男,湖北赤壁人,1982年7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教学、管理与研究。

毛羽飞(1985—),男,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教学与管理研究。

5.4.3生态灌区监测评价及信息化管理与预警系统的开发。建

立灌区灌溉系统水量监控与调配系统以及灌区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网,对灌区地下水位特征、农村水环境与水生态、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等信息进行监测评价,开发面向生态型灌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灌区生态及环境系统健康诊断、灌溉输水

-34-

徐玉华:浅谈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之一,而全国80%的河流和45%的地下水资源被污染而影响使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盲目热衷于扩大水浇地,加剧了农业缺水的严峻局面。特别是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受气候变化影响,目前在缺水地区往往常年少雨,甚至无雨,而在多水地区却洪涝灾害不断,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严重灾难;另一方面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了水资源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

1.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草原退化

据调查,因乱砍滥伐等原因导致我国每年毁林达151万

hm2。1998年以来这种毁林势头虽然得以控制,但森林资源赤字

欠账太多,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全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都与森林赤字有关。预计森林覆盖率将下降到8.5%,而草场总面积将减少20%,单位面积产草量将下降30%,草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1.4农民过分依赖化肥和农药,使水、土严重毒化

由于我国农民长期受“农业化学化”片面宣传的影响,缺乏

科学施肥的知识,结果造成了化肥的巨大浪费,真正被作物吸收的化肥不足三成,其余部分都被冲进水体,渗入土壤,或挥发进入大气,严重污染了水土和空气资源。特别是在急速发展的温室蔬菜及其他高价值农产品的生产区域,化肥及剧毒农药的过度使用,还严重地毒化了土壤及农产品,直接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2

治理对策

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农业长期以来只注重产量的增

加,而忽视质量的提高,植保工作也是注重减灾保产,忽视农药残留的问题。因此,农业生态的建设要加强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遏制和减少重大和恶性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组织、法律、政策、规划、财政和技术等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体系。我们要做好宣传发动及组织协调工作,必须要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做艰苦细致的宣传工作。为解决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广大技术干部要不定期深入各村屯外,多层次开展宣传培训。一是印发技术资料,制作多媒体,通过大众传媒、咨询、进村入户进行宣传;二是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培训;三是聘请区、地专家到示范村屯开展专题讲座等,确保生态农业的建设顺利开展。

2.2开展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增加蓄水面积为中心的生态环

境建设

高植被覆盖和水体覆盖的地面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稳定度,而低植被覆盖和干旱的地面具有脆弱的生态环境稳定度。前者如森林、水体和湿地,后者如荒漠、沙地和裸土地等等。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除了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荒地造林等提高植被覆盖度和措施外,还应开展兴修水利,增加蓄水面积和蓄水量;开展湿地保护、退牧还湿、

生态农业

退耕还湿;在生态脆弱区和生存条件恶化区兴修大中型水电站,增加高山峡谷地区的水面面积,开展生态移民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3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

承载力的破坏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和匮乏是生态不安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现有资源,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的利用一定要合理规划,加强保护、合理使用和管理。针对当前农业自身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破坏的实际,应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效率。具体做法是,一是在农村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模式。建立沼气池,对人畜粪便进行处理,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二是推动秸秆的综合利用。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工作,大力宣传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同时推广青贮、干贮和秸秆还田、加工食用菌原料、快速腐熟制肥等新技术,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开展。三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场。采取“综合处理、多途利用、变废为宝”的方法,建立废弃物加工厂,将各种废弃物集中起来,制成优质有机生物肥。

2.4大力推广有机肥和测土施肥,发展循环农业,控制农业的

面源污染

当前化肥使用量超标,而化肥利用率偏低,大量化肥流失,这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当前农田有机肥施用量减少,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理化性质不良,土壤肥力降低;大量的牲畜及家禽粪便未加处理或利用随意排放,又造成环境污染,这种情况在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尤为严重。应大力推广有机肥利用,从根本上提高土壤肥力;开展测土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实际情况和作物需要确定化肥种类和使用量,从根本上控制化肥使用量;改进化肥使用技术,提高花费利用率,减少花费流失,控制农业的面源污染。

2.5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

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以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作者简介:

徐玉华(7970—),女,浙江湖州市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