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2020年12月18日,腾讯网报道,一名外国教授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感慨地说,中国留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过于相信“课本知识”;不会发问,很少会阐述“自我观点”; 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这番话非常扎心,但又让人觉得句句在理。
(2)2020年12月22日,在由搜狐教育主办的“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上,我们看到了多条名人的学习之道,如:
“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在人的脑袋里面慢慢建构出来的。因此,很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我们往往以为理解与实践是先后的关系,先要理解才能实践,先学了才能用,但其实两者是一起发生的。”
读了上述材料,结合课本中荀子、韩愈等人有关学习之道的论述,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和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一中的外国教授指出了中国留学生三个不足:1、过于相信“课本知识”;2、不会发问,很少会阐述“自我观点”;3、 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第一点和第三点大致可以合到一块,就是迷信书本知识或者权威,缺少批判和创新思维。
材料二说了名人的学习之道,提到了两点:一个是要主动学习,一个是理解与实践同时进行。
比较两个材料中的观点,我们可以明白真正的学习应该首先要主动学习,只有真正主动学习了,你才可能不迷信书本知识,敢于发问,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积极创新,勇于批判,并且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立意】
1、主动学习,善于质疑
2、吾生而有翼,拒做匍匐之虫蚁 3、主动学习,突破自我 4、拏云少年,怎能盲从课本? 5、追风赶月主动学,平芜尽处是春山 6、主动学习的艰苦终究会照亮前行的道路 【作文构思】
第一段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用三两句话概述材料,要让阅卷老师知道你是看了材料得出的观点,千万不要另起炉灶。
第二,在第一段的结尾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尽可能追求文采,达到先声夺人之效。
比如用《吾生而有翼,拒做匍匐之虫蚁》为题目尝试写一下第一段:
过于相信“课本知识”;不会发问,很少会阐述“自我观点”; 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外国教授的话句句扎心,在我们眼中出类拔萃的留学生竟然被外国教授这样评价,但是扪心自问,人家说的话又句句在理。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机制似乎把学生引入了误区,导致很多学生盲从课本和权威,缺少主动学习、敢于质疑和批判的能力。吾辈生而有垂天之翼,怎能做匍匐没有思想之虫蚁?何为垂天之翼?窃以为乃是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之精神!
第二段段首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是拒绝盲从迷信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任何书本上的东西,哪怕皆为真理,那也只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未必就能成为今天和未来的圭臬。
简述事例(课本上的袁隆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果论证或反面对比论证+照应段首句。
第三段段首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是不断反思优化自己学习之道的智慧。
这段应该不难写了吧,就是说说如何才能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比如可以谈谈善于思考(无尝终日而思矣),积极发问(可以引用师说里面的话),敢于表达、合作交流等等,这些都是一个能够主动学习的学生的外在表现。
第四段段首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是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并用新知继续指导实践的追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段论证理解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参考段落: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与基础,在多元变化的时代中不惧风雨的关键,就在于肯下苦功夫实干,用行动不断验证理论,得出符合实际的真知。曾记得神农踏遍万里山河,尝过百种植物,整理成经流传后世,造福百姓;大禹摸透黄河洪灾规律,亲自到人民中实践,得出“宜疏不宜堵”的正确理论。而现在,以程相文为代表的农业基层科技工作者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靠田野实践收获创新思路;新冠疫苗研发人员反复实验,检验疫苗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坚实保障。由此观之,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以实干的热情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才能在祖国发展蓝图上留下精彩一笔。
第五段可以反面论证,分析论证当下高中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内容不宜过多了,因为到这里已经差不多八百字了。注意尽管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体悟,但是也不要出现用“我”字开头的句子,因为你写得是议论文,出现了我怎么样之类的句子就成了记叙,直接说作为当代高中生,我们如何如何就可以了。
第六段结尾,发出提醒和倡议,收束全文,呼应题目。 “赤日煌煌,其芒未央。”站在历史的坐标点上,吾辈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节点,吾辈青年应当全力舞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之垂天之翼,积淀真知灼识,打磨实干本领,担当时代大任,充分施展才干,共逐中华梦圆时!
【范文示例】
用创新思维,筑学习之路
一考生
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在教育方面确实略有不足。在腾讯网报道的一则新闻中,一名外国教授在访谈节目中说道:“中国留学生基础扎实,但过于相信课本知识”“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这之间的一字一句,深深地刺痛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而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审视自己,“我们往往以为理解与实践是先后关系,先要理解,才能实践,先学了才能用,但两者其实是一起发生的。”
是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创新思维,学思结合,筑学习之路。
用创新思维,勤思考多发问。在每一节课堂之中,我们都会学习到许多的新知识,古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不正是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勤思考多发问的重要性吗?青少年就像小树一样,只有经过知识的灌溉,从深深地扎根寻找知识之源,主动获取知识之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应该以创新思维,多问为什么。
用创新思维,构知识善学习。在我们的学习中,课后应该善于从自己的脑袋中建构知识。而不是外部的输入,而创新思维便起到了主导作用。“主动的学习才是善于学习”这是师者需要对学生说的话。足以见得,主动善于学习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学习中也确实如此,只有在自己想做某件事时,成功才更近。成长中的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应该深入脑子里,有创新思维,构建知识主动学习。
用创新思维,边理解边实践。创新是学习之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当我们学习时,应该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的生命之中,学用结合才能成就学习的大厦。正所谓“古今众识,学以致用”,我们无论在课堂上抑或是在课后皆应该学以致用,只学不用,只用不学皆不可取。初学者必定处于半懂状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在学习之路中,理解和实践是同步进行的。
纵观古之学者,今之众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不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多思考,善于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路上,用创新思维,筑学习之路。
【评析】
做到了全面立意,论点涵盖材料提及的三个方面,并时刻不忘紧扣自我的学习,很好完成了写作任务。另外,文章结构清晰,主体部分三个分论点呈并列式布局,结尾回扣观点,总结号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