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前儿童游戏论

来源:易榕旅网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游戏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6分,共 30分) 1.结构游戏

答:结构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或游戏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一 种游戏形式。 2.剩余精力说

答: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它认为,生物有维护 自己生产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 种神域精力的发泄方式。 3.形象玩具

答:形象玩具主要指玩具娃娃、玩具动物、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等,形象玩具在 象征性游戏的角色扮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游戏的内部真实

答:游戏的特征是虚拟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但同时,游戏的想象都 是来源于或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完全是虚拟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答: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特森,它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 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发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必需技能的重要途径。 二、辨析题(每题 10分,共 20分)

1.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

答:对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规则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它是两个 以上的学前儿童在一起,按照预先的规则而进行的、具有竞赛性质的一种游戏形式。 2.松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答:错 ,松弛说认为儿童由于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 复精力。而前练习说则认为儿童具有天生的本能,但其本能并不能适应未来负责的生活,儿童要有一个

准备生活的阶段,锻炼生存所必需的能力,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 手段。

三、简答题(每题 10分,共 50分)

1.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2)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3)游戏使学前儿童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4)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增强自制力。

2. 物理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玩具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2)游戏场地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3)游戏时间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3. 学前儿童游戏的组织实施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合理安排游戏。 (2)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习惯。 (3)制定游戏组织实施计划。

4. 家庭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亲子关系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2)父母教育态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3)家庭结构和气氛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5.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1)人类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经常找不到出路会导致精神问题。 (2)儿童有内在的需要和欲望要得到满足、表现和发泄。 (3)儿童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和发展自我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