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在摸索中寻找着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经过年级组的同仁们共同走出去观摩---备课---教学----反思----教学----研讨,采取一课三研,在研中教、教中研,特将低段的古诗教学中的一些感想记录下,将一些观点和实施的感悟记录下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让古诗文教学伴我们成长。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 可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我经历了忧心---小心---信心这么一个过程。先来说说我的古诗课堂教学的忧心经历吧。回想以前的古诗词教学,一般是让学生学会生字后,通过自读、范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诵读死记硬背古诗,老师直接讲出古诗的诗意,这堂课就算结束了。那时,教师上古诗课很轻松。当大家尝试转换观念,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改革时压力就会随之产生。古诗不同与普通的课文,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有着很深很深的文化底蕴。古诗词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很远很远,无论从生活背景、还是文化背景都与现在有着太多的不同。诵读古文走进古诗文,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层面的了解。而学好古诗词对提高语文水平帮助很大。因此,当自己肩负如此多的重任时总有一些忧心,自己的文学素养是否能担此重任呢?带着忧心进入课堂进行古诗新的教学,肯定是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为了上好古诗课我总是小心组织地课堂教学。然而越小心就越无所适从。担心这担心那。例如: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出诗意。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小心的我一开始为了达到自悟,担心学生拘泥于对文中的片面理解,就不敢解释诗中的字、词,可细想这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内涵呢?在古诗的教学进入迷茫时,我市古诗文公开教学的展示和学校组织的古诗文教学课题探讨,使我茅塞顿开,找到了古诗文教学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的摸索、不断的研讨,使我终于找到了古诗文教学的更为恰当的模式,让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这也使我对古诗文教学产生了自信,有了教学的信心。
老师们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达到了一些共识,例如:借助注释理解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味;通过了解作者体会古诗诗意•••而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些方法是非常适合低龄学生的性格和知识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方法吧。 一、借助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例如:箬笠、蓑衣这两件物品现在已找寻不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他们理解诗意。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我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学生仿佛到了实地,感受到了三叠泉壮观的气势。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在一课三研中,平行班运用图片介绍进行教学的对比中,运用多媒体的班级课堂效果好于运用图片的班级。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运用多媒体上古诗文课自己也轻松很多,学生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直观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古诗文兴趣,体会古诗意境。
低龄的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而《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
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但是反观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不难发现古诗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了:平均每册课本四首左右的古诗所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加起来不过五十首左右,这与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数量之间的差距未免太大。此时,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添加了古诗文课外读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学生产生了一些厌倦感,而我们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再到教学中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例如:学习《所见》时,让学生理解字、词、句后亲自装扮成牧童,去体会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学生在表演中轻松而又快乐的体会出诗意。 三、教师的激情是古诗文课堂收到成效的保证。
古诗是一门艺术,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限于理解诗句,更重要的是体会作品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激情不仅仅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利用激情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例如:我校三年级的古诗文课堂展示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游子吟》的教学时,激情的朗诵深深的吸引着所有的学生和在场的老师们。同时,她深情并茂讲述自己作为游子对父母的心情和生活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境。相信许多教师在教学前都会充分准备、认真备课,但同样起点的教学,充满激情的教师总会把一堂普通的教学上出精彩,闪出亮点,低段的古诗文教学亦是如此。 我校的古诗文的教研为教师开创出新的起点,我们将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尝试、摸索。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和实践我们找到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我们有信心进行日后的古诗教学,让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在古诗文的教学再放异彩!
小学低段古诗的教与学
上传: 熊婉铃 更新时间:2012-5-27 16:00:13
常言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可见,读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诗的教学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对小学生古诗的启蒙教学,就低年级来说,更要注意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下面就援引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课堂实例加以阐述。 一、教学法,养能力
一年级学生初涉古诗教学,未谙古诗学习之道,必须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授以学法,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
1、吟一品味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在于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在教《绝句》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变着法子地读。要求读懂什么呢?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直到扫除字音字形障碍后告诉学生:古人读诗可不叫读诗,也不像我们这样读法。这个时候,我发现学生们个个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等待着我后面的话,这应该是“学生想要学什么我就教他们什么”的时候了。我告诉学生:古人把读诗称作吟诗,吟诗时讲究音韵美和节奏美,通过平长仄短的读法显现出这种种美。接着在与学生的问答式的互动中让学生牢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一般叫做平声,三、四声一般叫做仄声。平声读得拉长,仄声读得短暂,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说法和读法。平声用“一”表示,仄声用“1”表示。(虽然古人吟诗时的平长仄短知识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人声的处理,韵脚的合辙,句间平仄的交错或相对,但是对于小学生古诗的启蒙教学,这些应该是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吟诗方法并不断内化不断积累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要学的知识了。)接着我通过古曲配乐示范吟诵,学生模仿吟、试吟,生生合作吟,师生扮演古人吟的种种激趣手段把学生带人一个吟诗的天地,带人一个感受古诗语言音韵美的天地。
2、赏——感受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等等。因此,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人选做绘画题材。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那么,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绝句》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我出示前一单元的“金钥匙”:“插图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读书时要留心看看插图”这一句话,通过师生间的层层互动,引导学生留意画面。出示《绝句》的画面课件后,请学生留心观看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画面,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现画面,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随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绝句》的画面,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
3、想——领悟意境美。 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是诗人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诗人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在教学《绝句》中,我借助联想来引导学生逐步进人诗的意境中。如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美时,及时抛出问题:你听到两只黄鹂鸟在柳枝上唱着什么歌呢?(说什么悄悄话呢?)你觉得天空中的一行白鹭是怎样飞翔的?(轻盈的、自由的……)你们就是那一只只可爱的白鹭,你能边想象白鹭飞翔的样子边比划着动作吟诵诗句吗?又如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情境时,为了帮助学生在本义和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字的理解,我迅速在大屏幕上投射了一幅雪景图,并建议学生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一对应。然后在头脑中想象成“窗框”,移至眼前,放眼望“雪景”,想象着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中明白一个“含”字正形象地说明了远山的雪景犹如的风景画镶嵌在窗框上了,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丝丝美的愉悦,陶冶着一丝丝美的情趣。
二、多手段,激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古诗是一个新生事物,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古诗学习效果。这在学生初涉古诗教学阶段要特别注意,其中老师所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1、唱成曲。我告诉学生古诗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配上乐谱唱成曲子。接着通过课件出示《绝句》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播放《绝句》的诗歌配乐曲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古诗的神奇。
2、迁移运用背诗文。古诗的课后作业应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对古诗的积累。
总之,教学古诗有定法而又无定法,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并给学生一条学习的捷径,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