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盛怒时,少缓须臾 处极难事,静思原委

来源:易榕旅网
古代金典I gudaijindian 当盛怒时,少缓须臾 处极难事,静思原委 文/熊经浴 此联全句为:当盛怒时,少缓 断和人际关系的把握。如宋代理 须臾,俟心气和平,省却无穷烦 学家邵雍《人贵有精神吟》所言: 恼;处极难事,静思原委,待精神 “怒以是为非,喜以非为是。怒是 发怒时切莫逞气使意较出一个你 短我长,应主动避开,静待事过, “冷”处理问题。上联的“少缓须 贯注,自然有个权衡。 动,失去理智,这时应稍缓片刻, 善人疏(疏远),喜是小人比(紧 所以在大怒和狂喜时,千万不 臾,俟心气和平”与李氏的“触来 勿与竞,事过心清凉”有异曲同工 之妙,不失为解怒的妙法。果能如 上联是说当大怒时,容易激 靠)。败国与亡家,鲜有不由此。” 等到心气平和后,再理顺情绪,这 能失去理智。元代养生家李鹏飞 样才会避免错误,省却无穷痛苦 有一首叙述大怒伤人和如何解怒 此,自然会省却无穷烦恼。 同样,下联是说处理大事、难 烦恼。这是因为人的喜怒哀惧等 康,而且有时也影响对是非的判 的诗:“怒气剧炎火,焚来徒自伤。 事,也不能匆忙作出决断,要“静思 情志活动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 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三 原委”,弄清来龙去脉,然后“全神贯 元延寿参赞书》)他劝诫人们争执 注”,权衡损益轻重,自然有个法度。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 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 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 伤,身必败亡”,“精神内守,病安  ‘‘ 养神"与养生 从来”。所以,历代医家在养生保健 文/孙清廉 《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 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 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 与疾病治疗和康复中,都非常重 视“养神”、“安神”。 如何养神?笔者认为应重视 以下方法: 形神兼养古人认为:“形恃 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 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 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 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 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内经》指 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 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 年。”也就是说,必须重视生活规 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 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 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 要作用。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 亡”。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 的重要内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证身 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 以静养神《内经》指出:“静 衰、病情轻重以及预后好坏都有 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神志清 则神藏,躁则消亡。”《淮南子》亦 重要意义。 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声音洪 云:“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 望神是望诊中的重要方面。 亮、呼吸正常者为有神,表示正气 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 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这都说 明了以静养神的道理和必要性。 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 调、反应是否灵敏等。中医认为, 系最为密切。正如《内经》指出: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 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 预后多良好;而病人表现为目光 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 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 较长,劳累或心情烦乱时,都需要 为“无神”或“失神”,表示正气已 伤、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此外,久 养精神。此外,在工作之余,即使 闭目养神(一定要排除杂念)十数 神与五脏均有联系,但与心脏关 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等 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 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 病、重病患者,本来精神已极度衰 分钟,对精神和体力的恢复都是 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 微,而突然出现“精神转佳”、“面 非常重要的。 养心安神“心藏神”,心脏 去则死矣。”“神藏于心,外候在 红如妆”等“假神”现象,称为“回 在,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 32一 目”,“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 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引起特 有病,心神躁动不安,则“五脏六 别注意。总之,中医认为“精神内 腑皆摇”。所以,必须重视养心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