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中老年头晕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哈晓宇
(桦甸市人民医院神经中毒内科 吉林 吉林 1324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头晕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联性,为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头晕诊疗工作提供相应的经验参考。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特征和患者病征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00例头晕患者中,40例青年患者,60例中老年患者,59例单纯头晕,41例头晕伴头痛症状;青年患者颅多普勒主要血流变化为血流速度增高,中老年患者则为血流速度减缓;头晕伴头痛患者与单纯头晕患者影像学特征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中老年头晕患者于青年头晕患者相比,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影像学诊断是确认神经内科头晕患者病理基础的重要工具,对临床诊疗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头晕;神经内科;影像学检查;颅多普勒【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19-0062-02头晕是极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病征,引起头晕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无特异性,因此想要有效解决患者头晕问题需要对头晕的病理、病机进行明确后才能展开对症治疗[1-2]。根据临床研究结果[3],头晕的发生于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密切联系,因此现阶段临床中多采用影像学方法来诊断头晕。为进一步明确神经内科头晕的影像学特征,展开本组研究,诣在为神经内科头晕临床提供相应的经验参考。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神经内科头晕患者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9.9±8.9岁。所有患者入院就诊时均为单纯性、原发性头晕头痛患者,颅部无外伤,主诉症状为头晕、头痛,可排除合并其他可引起头晕、头痛症状病变,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患者思维清晰,无语言交流障碍,可配合诊断与研究;患者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通知书。不对入组患者性别、年龄、社会背景、病史等进行限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头晕为主症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所有患者均经彩色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头晕相关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彩色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患者取侧卧位,将探头固定于颧弓上方,划分出颞前、颞中、颞后三个窗,中青年取前中窗,老年人取后窗,开始探查。探查过程中探头和颅骨表面垂直,进行横断面扫查,先获取典型中脑水平切面,观察查到心形低回声后开始接通彩色多普勒显示,根据显示情况不断调整探头位置和角度,获取全颅图像信息;枕下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引导患者闭合眼睑后将探头放在眼睑上,声束与眶上裂对齐,获取球后三角图像,启用多普勒超声图像,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速度标尺,分别取动脉、眼静脉、ICA虹吸部血流信号和图像。
1.3 观察指标
记录各血管血流速度,包括收缩峰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同时从多普勒图像中观察血流方向、音频信号、续流速度同时
与正常人颅彩色多普勒参数进行对比。以双侧同名血管收缩峰血流速度差大于20cm/s为双侧同名血管流速不对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软件对数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率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统计结果
100例患者中,40例青年患者,60例中老年患者,59例单纯头晕,41例头晕伴头痛症状,患者个体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排除个体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2.2 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统计见表1。
表1 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统计
组别青年患者中老年患者
血流速度增加
2116
血流速度降低
1131
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
813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青年患者头晕、头痛的主要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以血流速度增加为主,占比52.50%,而中老年患者头晕、头痛的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以血流速度降低为主,占比51.67%,同时无论是青年患者还是中老年患者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都是头晕、头痛重要病理原因,分别占比20.00%和21.67%。
2.3 头晕和头痛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比见表2。
表2 头晕和头痛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比
组别头痛头晕
n4159
血流速度增加
1918
血流速度降低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
537
174
根据本组研究和统计结果发现,引起头痛的最主要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血流速度增加和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
6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0月 第3卷第19期 影像研究135例尘肺HKV、DR及CT的影像学分析
吴志伟,张秀华,闫志伟,陈 娜,温陈勇,贾爱福,郝世家,陈向东
(河北省张家口市肺科医院 河北 张家口 075441)
【摘要】目的:探讨高千伏胸片(HKV)、数字X线成像系统(DR)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诊断的135例尘肺病患者,同时实施HKV、DR及CT摄片,最后将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R检查优片率明显高于HKV,对于贰期以上尘肺病的检出率,HKV与DR无明显差异,壹期尘肺检出率,DR明显优于HKV。CT对小阴影、复杂尘肺及其合并症的显示较HKV和DR具有明显优势。结论:DR在尘肺病中诊断质量优于HKV,CT能明显提高尘肺病的检出率,将来替代HKV、DR诊断尘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关键词】尘肺HKV、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尘肺病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19-0063-02尘肺病(pneumoconiosis)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矿物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我国2016年5月1日以前诊断尘肺的影像方法主要靠高千伏胸片(High Kilo Voltage Chest Radiograph,HKV),但是HKV影像质量干扰因素多,影响了尘肺的准确诊断。我国2015年出台了《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15[1],确定2016年5月1日将DR应用于尘肺病的诊断。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它具有较DR更好的影像质量,已经被大家作为尘肺诊断有力的辅助手段广泛应用,尤其是HRCT对尘肺诊断更具优势[2]。我院近年来严格执行GBZ70-2015标准,为了提高临床诊断尘肺的准确率,将135份尘肺病例进行了HKV、DR及CT(平扫+三维)三种影像检查,将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纳入我院(门诊、住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确诊为尘肺的病例135例,全部为男性患者,患者年龄为31~72岁,平均年龄为大约48.6岁,粉尘接触工龄时间为2~33年,平均工龄为(15.3±2.4)年。其中
15例煤矿工人,87例黑色金属矿工人(铁矿、锰矿),29例有色金属矿工人(金矿、银矿),3例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工人,1例电焊工尘肺,31例患者为尘肺壹期,41例患者为尘肺贰期,63例患者为尘肺叁期。
1.2 方法
所挑选研究对象必须在3周内完成HKV、DR胸片及CT(平扫+三维)的拍摄,最好是在1周内完成全部拍摄,具体的影像质控由高年资技师把控,胸片质量不达标的予以重新拍摄。读片小组成员共3人,由临床医师和影像学专家组成,均有国家级尘肺诊断资质。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15对HKV和DR进行读片,然后参照CT(平扫+三维)的立体影像,进行尘肺分期鉴定,最终结果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主要针对这三种检查方式的肺部影像学进行观察与分析,内容包括:小阴影累及肺区数及密集度、胸膜病变、纵隔淋巴结、矽结节融合灶、空洞、钙化、肺部并发症等情况以及胸片质量,统一表格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值检验数据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血流速度降低使头晕的最主要血流动力学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血流速度降低可能为头晕的血流动力学病理因素。3 讨论
头晕是常见神经内科病症之一,与头晕联系最为密切的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流速增加或降低,也可能是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引起,但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如血流速度降低可能引起头晕也可能是不会引起头晕,具体情况还与患者的个体因素有关[4]。
在本组研究中,共选取100例头晕症状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00例患者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发现,引起头晕症的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有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速度降低和双侧血管不对称三种,其中血流速度降低使最容易引起头晕的影像学特征,
而血流速度增加以及双侧同名血管不对称则容易引起头痛症状。【参考文献】
[1]吴正成,夏德雨,姚生,等.神经梅毒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21(2):81-84.[2]范晓颖,唐光健,蒋学祥,等.基底动脉的CT表现与眩晕或头晕的关系:151例常规CT与临床表现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12):1272-1274.
[3]刘猛,吴坚,盛世英,等.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8):830-832.[4]唐建生,胡珏,周俊杰,等.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血管影像学特征和预后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25(1):47-51.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