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子CAD与实训》课程标准

来源:易榕旅网
.

《电子CAD与实训》课程标准

一、 课程名称:电子CAD与实训

二、 对象:三年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三、 课时:68

四、 学分:4

五、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电子CAD设计软件、PCB设计流程、设计方法以及制作过程等技能,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应用电子技术工作大好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

 能够应用Protel软件进行原理图和印制线路板图的设计。

 掌握PCB设计的各项规则及制板要求。

 会检查原理图和PCB图中的错误,会测试PCB板的正确性

 养成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敬业与团队精神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精品

.

六、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遵循学以致用原则,因此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使每一教学内容有具体的事物、形象的描述、明确的任务,强调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

七、 内容要求

项目一 初识原理图与印刷电路板图 10课时

课程内容

1. 初识原理图与印刷电路板图

2. 绘制简单原理图

3. 绘制简单印刷电路板图

教学要求

掌握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库的建立、打开与关闭、设计数据库中的文件管理、

新建原理图文件、加载原理图元件库、简单原理图绘制、新建PCB文件、印刷电路板的结构、工作层的概念、元件封装的概念、元件封装在PCB文件中的表示、手工绘制印刷电路板图的基本方法。

精品

.

活动安排

在机房上机练习绘制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图,在实训室设置工作现场,搭接、安装、调试电路。

项目二 原理图设计进阶 14课时

课程内容

1. 复合式元件认识与在软件中的表示

2. 绘制具有复合式元件的原理图

3. 元件符号编辑于应用

4. 学习原理图其他编辑功能

教学要求

掌握复合式元件的放置、输入、输出端口的放置、新建原理图元件库文件、元件符号的编辑和使用方法和原理图其他编辑功能

活动安排

在机房上机练习绘制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图,在实训室设置工作现场,搭接、安装、调试电路。

精品

.

项目三 印制电路板图的自动布局与自动布线 12课时

课程内容

1. 标准元件封装认识与在软件中的表示

2. 学习自动布局与自动布线的基本步骤

3. 在自动布局、自动布线中的其他设置

教学要求

正确绘制原理图、创建网络表文件、掌握印刷电路板图自动布局和自动布线的基本

方法、元件布局与布线的基本原则、自动布局和自动布线中的其他位置。

活动安排

在机房上机练习绘制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图,在实训室设置工作现场,搭接、安装、调试电路。

项目四 PCB元件封装的编辑与使用 16课时

课程内容

1.绘制带总线的原理图

精品

.

2.根据实际元件确定元件封装

3.元件分和装的编辑

4.元件封装的使用

教学要求

学会根据实际元件确定封装的方法、掌握新建PCB元件封装库、编辑和使用PCB元件封装、进一步掌握印刷电路板图的绘制和编辑方法。

活动安排

在机房上机练习绘制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图,在实训室设置工作现场,搭接、安装、调试电路设备,进行接线、安装、调试。

项目五 综合应用 16课时

课程内容

选择典型产品—电话防盗报警器,该产品有多个常用元件和非典型元件的封装需确定和编辑,需根据外壳要求确定电路板形状和尺寸。

教学要求

根据外壳要求确定电路板形状和尺寸的方法、掌握印刷电路板图的设计与制作全过程

精品

.

活动安排

在机房上机练习绘制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图,在实训室设置工作现场,搭接、安装、调试电路。

八、 教学情境设计与建议

1、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的内容;明确学生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讨论的要求,也应作出明确规定。

2、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成就感。

3、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结合。

4、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既讲理论更能指导实践,组织现场教学,师生多互动。教师示范操作动作要规范,理论讲解方法要得当,要善于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及时指正。

5、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

九、 评价方法与建议

1、教学应作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方法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观察、口试、笔试与实践等评价,教师可按单元的内容和性质,针对学生的作业、

精品

.

演示、心得报告、实际操作、作品和其他表现,相互配合使用。

2、学生学习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3、教学评价在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时,应考虑学生的资质和原有知能,以建立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

4、未通过评价的学生,教师应分析、诊断其原因,并适时实施补救教学;对于资质优异或能力强的学生,可增加教学项目,使其潜能获得充分发挥。

5、本课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精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