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易榕旅网
第21卷第7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VO1.21 No.7 (2009年7月)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0F SHANXI (Ju1.2009) 论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与可持续发展 张晓晨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100073) [摘要].-j- ̄续发展是由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j-#续发展三个方面 构成。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反对针对自然和女性的.z- ̄L论思维方式,积极倡导建 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衡量标 准,成为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精神信仰,同时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人文基础。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社会思潮;可持续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9)07—0041—04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 国都把经济发展作为基本国策,以调整本国的经济 许多国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因而,把女 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为手段,就是为了实 性解放和全球生态问题联系起来的生态女性主义思 现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自己能够适应世界发 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女性主义努力展示人 展的脚步,不断提升本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类各种压迫之间的联系,着重探讨女性与自然之间 其次,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 的关系,不仅致力于女性解放事业,同时也为可持续 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 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 指人类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 各种资源,使生态环境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永续保 一、可持续发展的 证和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载体, 具体构成 人无时无刻不处于自然环境的包围之中。而自然也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在1987年出版 在不断接受人类的改造,使之能更加符合人类以及 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 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自然环境被摧毁,地球 念: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 资源被耗竭,人类也终将走向尽头。 的发展。同时,《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也提出了可持 最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 续发展所具有的五个原则,即发展原则,公平性原 目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要实现人类社会的不断 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共同性原则。据此,我 进步,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人们总体的生活水平得 们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 到不断的改善。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相 发展。这是一种把人类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 辅相成的关系。单个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是 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 由单个的个人所构成的。人的发展以社会的发展为 下三个具体方面来看待可持续发展。 前提,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发展空间;社会 首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 的发展以人发展为主要内容,没有个人的发展,社会 前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为国家的富强和人 的发展就会变得空洞。因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 民生活的富裕提供永续的经济支撑。从社会结构角 会的发展进步,并需要以社会的发展为目的。 度来看,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 以上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 构,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支持,社会发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所 展就会变成空谈,更何论可持续发展。而且,经济实 以,“可持续发展就是综合调控经济一社会一自然 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国家实力的象征和社会财富的 三维结构复合系统,以期实现世世代代的经济繁荣、 体现,也是构成国家地位的基本前提。当今世界各 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 。 [收稿日期]2009—03—03 [作者简介]张晓晨(1983一),女,天津人,法学硕士,中国戏曲学院教师。 41 第21卷第7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7月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特征 “生态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974年法国 论的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彻底根除男性中心论。 最后,生态女性主义者都倡导建立新的人与自 女性主义学者费朗索瓦・德・埃奥博尼的《女性主 义或死亡》一书中。生态女性主义者努力展示对女 性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之间的联系,认为女性主 义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对人类与 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 然的关系。在她们看来,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 是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生态问题和女性问题的 关键。不同的生态女性主义流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观点上具有比较大的差别。例如:精神生态女性 主义致力于强化女性与自然的联系;自然或文化生 态女性主义认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内在联系;社 人们对生态问题、妇女问题的关注,这种思潮也得到 逐步蔓延,涌现了众多的生态女性主义流派,如:哲 学生态女性主义、自然或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 态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生态女性 主义等。他们呈现以下三种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更加接近自然, 女性与自然有着更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女性的生 理特征决定了女性能够孕育生命,而大自然也同样 孕育着万物生灵,二者同是创造生命的母体,在这里 有着共通性。女性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的奥秘,更 加适合从事保护自然的工作;当自然受到破坏,女性 也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著名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 人物凯伦・沃伦(Karen Warren)就曾举过类似的例 子:“砍伐森林和重新造林就是女权主义者问题,因 为土生土长的森林和复杂多样的树种确已经很大地 影响了农村的印第安女性的维持家庭生存的能 力。” J6¨另一方面,女性和自然同样受到压迫。人 类压迫自然,女人从属于男人,因此,二者都要寻求 解放之路。社会主义生态主义代表人物苏珊・格瑞 芬(Susan Grififn)说:“大地是我的姐姐,我爱她日常 的优雅和静静的勇气。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失 落。” 可见,女性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工程,在寻求解放的过程中,二者也会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其中一方的解放不能脱离另一方的解放。 其次,生态女性主义者都反对男性——女性、人 类——自然界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她们认为,这种 二元论思维根源于传统的父权制,即男性中心论。 马尔蒂・基尔(Marti Khee1)就在《从英雄的伦理到 全面的伦理:生态环保的女权主义》一文中说到: “自然被想象为女性的,已经被描绘为‘他 者” 。在这种等级制的世界观中,人类改造自 然,被视为人类征服自然,优于自然;女性被迫从属 于男性,被视为男性优于女性。这样就产生了性别 歧视和自然歧视,成为女性解放和生态解放的主要 障碍。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人类和自然是平等的, 男性和女性也是平等的,人类要逐步摆脱这种二元 42 会生态女性主义则尝试削弱自然与女性的联系;社 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切断女性与自然的联系。 但总的来说,生态女性主义就是要通过构建新的人 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其女性主义原则和生态原则, 使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保证。 由此可见,生态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对于自然 环境的保护和女性解放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三、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对 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对生态问题和女 性问题的关注,生态女性主义思潮逐渐显示出她的 生命力。特别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可持续 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凭借其基本特征对可持续发展 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经济、资源和 生态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了一个新的衡量标准。经济发展不仅仅涉及经 济结构是否优化,经济质量是否有所提高,经济总量 是否有所增长,同时也要考虑女性的基本生存环境 是否得到保证和女性是否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实际 利益。 随着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 进,女性逐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劳动,实 现自我价值,因而,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支主要 力量。但是,由于父权制的存在,繁重的家务劳动依 然更多的由女性承担;在就业领域,性别歧视也依然 存在,女性的相对收入和相对地位也都低于男性。 可见,女性参与了经济发展,受到了来自家庭和工作 的双重压迫,但是她们所付出的代价却没有得到相 应的利益。相反,正是由于女性承担了过多的家务 劳动以及社会压力使女性的健康更加容易受到环境 恶化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受到负面的 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法实现。 生态女性主义针对上述的“发展”概念提出质 疑。“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基于父权制的基础上形 第21卷第7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7月 成的,这种“发展”,特别是生产和经济的增长都是 以男性为中心,而且这种“发展”常常以破坏自然资 说,生态女性主义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最后,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出了维护多样性的原则,避免了社会发展的局限 源和环境为代价,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哲学女性 主义就试图摆脱针对女性和自然界的二元论的思维 方式,批判父权制,认为人类和自然是平等的,男性 和女性也是平等的。马尔蒂・基尔也曾提到:“女 性。马尔蒂・基尔说:“生态环保女权主义者和其 他的自然作家经常声明一种‘全面的’世界观的重 性和自然在父权制下被认为是客体。客体不能说 话,客体不能感觉,客体没有需要,客体的存在仅仅 要性。通过‘整体论’,他们提出了‘所有的生命相 互依赖’的概念。”E21638社会的发展本来就囊括政 是服务于他人的需要。但是,尽管我们的社会拒绝 倾听,自然已经日益对我们传递她的需求。” J6弘也 就是说,要在尊重男女两性平等的基础上,考虑两性 差异;在承认人类与自然平等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 然资源。所以,经济的发展也不应以男性为中心,过 于追求竞争和侵略性,而应营造适合女性生存和发 展的经济环境,使女性在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切 实得到相应的利益。只有使女性的生存环境和实际 利益得到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其次,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精神支柱。当今社会发展 的速度是惊人的,但却常常使人忽视了发展的同时 要顾及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人们过度重视眼前利 益,而没有从长远角度看待我们的生存环境,虽然国 际社会也不遗余力地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并 没有在人们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信念。生态女性主 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致力于从观念上改变人们对 环境的看法,进而影响人们的实际行动。他们认为, 经济的增长不一定带来社会整体的发展,因而必须 强调生态原则,倡导社会的平衡发展,为资源和生态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与此同时,生态女性主义还从宗教角度来营造 人类对自然的精神信仰,其中以精神生态女性主义 为代表。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基督教等宗教都带 有“父权制”的性质,女性应该摆脱这种宗教压迫, 寻找一种新的精神信仰。因而,他们提出了“盖娅 (大地母亲神)复兴”,即通过复兴以女神为中心的 古代仪式来颂扬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在他们看来, 女性的角色与盖娅的角色相似,具有繁衍后代创造 生命的能力,所以,应该被赋予最高的社会价值。而 且,人们可以从这种以大地为基础的精神信仰中吸 收力量,女神便成为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 神支持。这里地球已经被当作女神而备受尊崇,因 此,人们不会再为了一时的发展或短期的利益而肆 意破坏环境、耗竭资源。进而,可以从观念上把我们 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视为真正的保护对象。所以 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因此,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是一个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而非个体层次 或个别种群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人们对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理解常常局限在人类社会公平、社会繁荣 的层面上,不仅忽视了社区层面的发展,而且也忽略 了与我们同处在地球上的其它物种的繁荣发展,使 可持续发展在观念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 性对维持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运转体系是不利的。 为此,生态女性主义提出,一个健康的社会运转 体系,应当包括人与非人类生命在内,并且应尽可能 地保持这种多样化状态,强调维持人类之间、人类与 非人类之间的差异。例如,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就提 出,人们应按照女性原则组织生产。所谓的女性原 则即尊重生命的神圣性与存在的多样性、整体性,注 重人类的能动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这种原则 下,人与人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 以形成协同互惠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之所以提出 上述类似的生存原则,一方面是由于地球上的人类 和非人类生命的繁荣都具有其内在的价值,人类无 权减少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是由 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一种生命 形式受到伤害,也必然会影响其他生命形式的生存 状态,所以生命并无所谓的等级之分,应该反对“自 然歧视”和“性别歧视”b总之,只有承认不同物种 以及同一物种内部的这种多样性,才有可能实现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凭借其独特的观 念和原则对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她不仅通过反对二元论思维和父权制, 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衡量标准,使 女性的实际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还通过倡导 生命多样性原则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了局限 性;同时,还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 种新的精神支持,使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深入人心。 虽然生态女性主义的某些观点过于偏激或不具 有可实施性,但我们必须肯定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 43 第2l卷第7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VO1.21 No.7 (2009年7月)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Ju1.2009)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暨“杭州模式’’的建构 马利峰 ,胡 悦 ,罗思荣 (1.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国内逐 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且这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国内逐步得到了推广。杭州市儿童 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制度化的操作,但尚未形成一种模式。本文通 过对国内外家庭寄养典型模式的研究,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模式——“杭州模式”,以期对杭州市开展孤残儿童家庭 寄养有所裨益。 [关键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285(2009)07—0044—04 20世纪50年代,西方的社会工作和实证研究 监护权不变,户籍仍然在原来的儿童福利机构,政府 发现,在孤儿院内对儿童进行集中养护会给被养护 仍然负担寄养儿童的生活费、医疗费和教育费,但儿 的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儿童的年龄越小,在孤儿 童可以生活在家庭的氛围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 院内生活时间越长,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的伤害越 已经开展家庭寄养的社会福利机构占有儿童收养任 大。因此,在一些西方国家,在儿童的替代性养护领 务的福利机构50%以上,家庭寄养已成为照顾孤残 域,先后发生了“非院舍化”的运动¨ 。 儿童的主要模式。 家庭寄养,是目前我国一些儿童福利院在探索 孤残儿童“非院舍化”养育模式中形成的一种新的 一、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产生及进程 养育模式,是指儿童福利院为在院的儿童选择合适 在中国,家庭寄养模式最早可追溯到清代。新 的家庭,由家庭来提供生活照料和服务,寄养儿童的 中国成立后,一些没有设立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地 并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和原则报有一种正确的认 版社,2001. 知态度,合理发扬、倡导其思想中的积极方面,以为 [2][美]詹妮特・A・克莱妮.女权主义哲学问题,理论和应用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基础。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3]苏红军.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出版社,2006:85. [1]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气象出 Eco—feminist Tre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Xiaochen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Belling 100073,China) [Abstra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of ersou ̄e and environment and of society.According to eco—feminism,female has much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It opposes the thinking ways of dualism that are against female and nature and promotes to establish a new human—nature relation.Because of these points,eco—feminism provides a new criterion for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fers a new belief ofr environ- 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gives a broad groun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Key words]eco—feminism;socila tre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fluence [责任编辑唯舜] 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杭州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建构的调研”(2008R40G2150178)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09—03—03 [作者简介]马利峰(1985一),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罗思荣(1962一),男,浙江武义人,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