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100分 答卷时间:90分钟)
一、书写习惯(3分)
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答题,要求书写端正、美观,行款整齐。 二、积累与运用。 ( 30分) 1.看拼音写词语。( 5分)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回想革命年代,大批来自wǔ hú sì hǎi( ▲ )的革命先烈们,为了chè dǐ( ▲ )将被 yā pó( ▲ )的人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不怕牺牲。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牢记使命,把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作为奋斗mù biāo ( ▲ )和社会zé rèn( ▲ )。 2.选择。(12分)
(1)下列四组词语中,带点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店铺(pū) 蜡肉 B.徘徊(huí) 严竣 C.苦刑(xíng)唯恐 D.剥削(xuē) 辨论 (2)“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 )地睡着,他们的呼吸均匀而( )。”选用恰当的词语补充句子( ▲ )。
A.平静 安静 B.宁静 平静 C.寂静 宁静 D.安静 平静
(3)这本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但人们进行改革,不断进取,最后过上了好日子,这正是( ▲ )。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C.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表述中,与原著相符的一项是( ▲ )。
A.《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经过努力,终于种植出了大麦和稻子,烘出了面包。 B.《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爱丽丝掉进鼹鼠洞中,开始了一段如梦如幻的旅程。 C.《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是个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爱捉弄小动物的男孩子。 D.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汤姆·索亚是法国作家马克· 吐温作品里的人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 )。
A.这本书对我很有亲切感,因为它是反映小学六年级学生生活的书。 B.《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
C.读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D.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B.有些文章,借助题目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C.读文章时,一定要一目十行,加快阅读速度。 D.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可以突出中心。 3.填空。(13分)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春天,我们吟“ 最是一年春好处, ▲ ”;
1
中秋时,我们吟“ ▲ ,不知秋思落谁家。” 表明志向时,我们吟“ ▲ ,任尔东西南北风。”暴雨突袭时,我们吟“ ▲ ,白雨跳珠乱入船。”
(2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 ,如薄雾, ▲ 。”作家朱自清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 ;一人虽听之, ▲ , ▲ 。”结果后者学习不如前者。这是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
(3)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爱心是 ▲ , ▲ ;爱心是 ▲ , ▲ 。 三、阅读理解。(37分)
(一)(9分)
①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头了。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②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选文第①段中哪句话描写了“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抄写下来。(2分)
2.选文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 ▲ 描写,写出了 ▲ 。(3分) 3.选文第②段中最能概括“我”的心情的两个词语是 ▲ 和 ▲ 。(2分) 4.选文多处通过光线变化,表达“我”的心情,这种写法叫 ▲ 。(2分) (二)(16分)
①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②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
2
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③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
④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⑤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5.在□处加上标点。(5分)
6.这篇文章主要写了 ▲ 。(2分) 7.第②段\"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中的\"极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 8.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倘若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员,你将给周围的人提出怎样的环保建议?至少写出两条。(4分)
▲ 9.划线句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请你用照样子写一句。(3分)
▲
(三)门边有个位置(12分)
①每次纯净水送过来,这位师傅都匆匆忙忙。在门外脱下鞋子,穿着袜子,绕过过道,进客厅,再到饮水机旁边。我让他穿上拖鞋,他说,没时间,再说地板上很干净。
②一次,我请他抽支烟,坐一会儿。他感激地冲我笑笑,他说他下岗了,到纯净水公司承包了我们这个小区送纯净水的业务。生活还过得去,就是忙,就是累。我说:“我们都是在苦弱中挣扎,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他听了,得到安慰似地笑笑。
③星期天,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位师傅扛着水进来。儿子用手扇着鼻子,“嗯,有一股气味。”我对儿子眨眨眼,示意他别往下说。这小子不肯罢休:“你没闻到啊?一股浓烈的气味。”
④怒火中烧,我伸手就打。不料,这小子揭竿而起:“打我干吗?就是臭,臭脚臭袜子的臭。”我一下子呆住了,尴尬地止住了手。但心里还存着侥幸,希望走到门边的
3
师傅没注意也没听见。可是,他站住了,扭过头来,满脸通红,歉疚地说:“别怪孩子,都是我没注意。”
⑤夜里,我跟孩子说:“儿子,这次我真的不能原谅你,这位送纯净水的师傅,也有一个和你一般大的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他将一桶水送到这里,爬上五楼,一桶水只赚一块钱,流了多少汗?”儿子很委屈,“我只说臭,又没说其他的,你却要打我?”许多事,许多心情,他这个年龄,显然不懂。
⑥再来的时候,这位师傅不再是脱了鞋径直走进来,他在门外窸窸窣窣弄了好长时间。进了客厅——脚上套了两只绿色的、类似塑料袋的鞋套。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在彼此间心照不宣。我劝他无须这样细心,他笑一笑,“服务总是讲究质量的。”然后匆匆地干活,匆匆地走。那双绿色的鞋套,一直让我不安。
⑦门边有个位置!坐在沙发上抽烟,我忽然产生灵感。于是,和儿子把饮水机安置到这个地方。这样不要套什么鞋套,站在门槛一伸胳膊就可以换水。一次次地来,他好像没有在意饮水机位置的变化。我不希望他体察到我的用心,这点小小的方便,还需要别人在意么?
⑧几天前,我在小区散步。楼上的一位老人喊住了我,打量了我好半天,“好人!”一声惊叹吓了我一跳,“为什么啊?大爷!”老人说:“送水的那位师傅见人就讲,你为了让他方便,把饮水机移到门边,让家里人进门出门都不方便。”我脸一红,那点微不足道的方便,竟然被郑重地提起。
⑨老人说:“谁家的门边没有位置?再小的事,也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在心里给别人留个位置。”
10.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 ▲ 和 ▲ 。请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将故事情节图补充完整。
(师傅脱鞋进客厅装水)( ▲ )( ▲ )(师傅直接在门口换水) (过意不去) ( ▲ ) ( ▲ ) ( 感到安慰 ) 11.“心照不宣”的意思是 ▲ ,联系上下文,“我”与“送水师傅”心照不宣是指 ▲ 。
12.文中“我的用心”是指 ▲ ,从这份“用心”可以看出“我”是一个 ▲ 的人。 13.从全文看,题目中的“位置”既指 ▲ _,又指 ▲ 。 四、习作表达(30分)
细细聆听,入耳的有大自然最美妙的鸟语蝉鸣声,有校园里最悦耳的欢歌笑语声;有同学的安慰加油声,老师的鼓励教导声,亲人的关爱唠叨声……声音里,有你的经历,有你的故事,也有你的喜怒哀乐……请以“声音里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围绕中心,把重点部分写具体;②真实自然地表达感情,尝试写出情感的变化;③习作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不少于400字。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