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

来源:易榕旅网
农业经济展望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

杨碧波李华何临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新农村建设基地北京102206)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2016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关于“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部署要求。通过研究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申请与保护现 状,发现目前中国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院农业;文化遗产;文明;标准;保护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Yang Bibo, Li Hua, He Lin

(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Research Base of Beij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s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eritage.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for people, the 2016 Central Document No.1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deployment requirements of \"to carry out the census and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studying the status quo of appli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the authors fou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 agri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civilization; standard; protection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做好 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对于促进农业 可持续发展、增加遗产地农民收入、保护农业生态环 境、传扬中华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较于欧美 等发展国家,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步较 晚,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内 涵,加强重视,做好本职工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 多方参与的社会机制,切实加强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的发掘与保护。

收稿日期院2017-07-11

基金项目:北京市创新团队家禽团队

作者简介:杨碧波(1993—),女,天津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畜产品品牌。E-mail: 289467558@qq.com;通信作者李华

(1962—),男,浙江嵊县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项目管理与投融资评估。E-mail: Hhuaa1962@126.com

ii

.

1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

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

文化遗产是指世代流传下来的对人类生活方式的

有形或无形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多为人类习俗、 人类建筑、物品、艺术等[1]。农业文化遗产隶属于文化 遗产,具备文化遗产的所有特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 世代在农村地域内基于农业而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农 业自然与人文景观,其景观具有多样性、地域性[2]。

AO农业展望2017年第8期

农业经济展望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农业文化遗产 也应包括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 其中,物质农业文化遗产是生产手段;非物质农业文 化遗产是生产技术。1.2农业文化遗产的标准

为了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首先要建立一套 评价体系和遴选标准。在不违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 织(FAO)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的自然、社 会和经济条件,参照FAO的标准形成了评选我国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标准:(1)历史传承至今仍具有 较强的生产功能,为当地农业生产、居民收人和社会 福祉提供保障;(2)蕴涵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或水 土保持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与景观价值;(3)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蕴含劳动人民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4) 面临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 镇化、农业新技术、外来文化等人文因素的负面影 响,存在着消亡风险。

业生产技术高,所以相较于其他省(市)拥有较多的 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吉林省是全国拥有农业文化遗产 数量最少的省,只有i项。天津、海南、西藏和青海 拥有的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也比较少,只有3项。

云南省位于我国第一阶梯上,地势较高,利于发 展山区农业和立体农业。云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多样 的生态资源、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世居的26个民族所 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造就了其丰富的农耕文化。在 云南省63项农业文化遗产中,既包括蒙自甜石榴、 云南腾冲银杏栽培系统、腾冲水牛、云龙黑山羊、云 龙仔猪养殖系统,还包括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如云南 腾冲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云南宾川核桃作物复合系 统、云南云龙沟渠灌溉农业系统等。

北京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现代化水平高, 各区县都拥有特色农产品,如延庆葡萄、昌平草莓、 平谷大桃和门头沟樱桃。虽然现阶段农业在北京所有 产业中占比偏低,但是北京市拥有的农业文化遗产数 量居全国前列。北京市相关部门及农业工作者应重视 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2.2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为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促进我国农业 可持续发展、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和促进农民就业 增收,农业部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发掘和认定一 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已公布了4批中 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共计91件。

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不仅包括已经入选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项目(GIAHS)的大面积山区稻作 农业生产体系一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传统稻 鱼共生农业生产模式一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还有 世界旱作农业源头一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陡坡 山地高效农林生产体系一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竹 林、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一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 系统等。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各部门或各 种作物的生产要素按各种比例、采用不同方式结合而 成的系统,根据波兰地理学家J •科斯特罗维茨基于 1982年对世界农业系统的划分[3],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 遗产既有高度专业化的牲畜饲养业,如:农、林、牧 循环复合生产体系一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 统、传统稻鱼鸭共生农业生产模式一贵州从江侗乡稻

2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农业历史发展悠久,在长期的农业耕作进程

2.1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申请现状

中,各省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文 化。这也造成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分布不均,各 省数量不一。云南省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数量高居榜首 为63项。其次为北京市50项,浙江和山东都为46 项(图1)。上述四省(市)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

图1全国29省(市、自治区)农业文化遗产分布数量

鱼鸭系统;也有传统的集约化农业,如传统核桃与农 作物套作农耕模式一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干 旱地区山地高效农林生产体系一陕西佳县古枣园、大

Fig.1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29 provinces

(municipality,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O农业展望135 2017年第8期

农业经济展望

型地下农业水利灌溉工程一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 统;还有大庄园式农业,如传统漏斗架葡萄栽培体 系一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湿地山地循环农业生产体 系一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古梨树存量 最多的梨树栽培体系一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世界茶 树原产地和茶马古道起点一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 系统等。

第二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第一批农业系统 的基础上,划分更为细致。有茶类种植系统,如福建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 统、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湖北羊楼洞砖茶 文化系统;梯田系统,如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江 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广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稻作 系统,如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云南剑川稻麦 复种系统、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 系统,如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河北宽城传统板栗 栽培系统、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四川江油辛夷花 传统栽培体系、甘肃岷县当归种植系统、宁夏灵武长 枣种植系统、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 其他复合系统,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和北京京西稻作 文化系统入选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北京地 区第1次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为北京市 其他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 良好榜样。除此之外,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包 括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 化系统、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等茶类系 统类;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广西隆安壮族“那 文化”稻作文化系统、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 等稻作系统;吉林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江苏泰兴银 杏栽培系统、浙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山东枣庄古枣 林、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 四川苍溪雪梨栽培系统、四川美姑苦荞栽培系统、甘 肃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宁夏中宁枸杞种植系统等 传统农作物种植系统;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 统、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安徽寿县芍陂(安丰 塘)及灌区农业系统、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等 农业复合系统。

第四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河北迁西板栗复合 栽培系统、河北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山西稷山板 枣生产系统、内蒙古伊金霍洛农牧生产系统、吉林柳

AO农

河山葡萄栽培系统、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 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 培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安 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 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江西南丰蜜橘栽培系 统、江西广昌莲作文化系统、山东章丘大葱栽培系 统、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湖南新田三味辣椒 种植系统、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广西恭 城月柿栽培系统、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海南 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四 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 统、云南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陕西凤县大红袍 花椒栽培系统、陕西蓝田大杏种植系统、宁夏盐池滩 羊养殖系统、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等。

3

中国农业遗产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现

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正 经历着复杂而全面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的转型与发 展、对立与矛盾使传统农业文化遗产面临不断流失的 严重威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农业科技 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传统古老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方 式逐渐被现代养殖技术与耕作技术取代,传统饲料也 逐渐变为了农药和化肥。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 久,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大,民族众多,在形成众多丰 富灿烂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造成了农业文化遗产 数量统计不确定、对农业文化遗产不能进行有效发掘 与保护,以及不能进一步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 估和等级确定等冋题。

从微观层面看,各级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 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各层主管人员对文化遗产的保 护存在片面性,只重视文化遗产的申报,申报后并没 有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开发,没有从关 乎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认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只单 一重视文化遗产的开发,其独特的物种资源、生产技 术、生态环境和文化效益并没有相应地得到开发。虽 然有些遗产地积极寻求传承和保护有关农业文化遗产 的方法和途径,但不能有效地结合开发与保护、眼前 与长远、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遗产地农民的利益和 农业的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难以实现遗产地文化、 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化目标。由于城乡一体 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背土离乡、进

2017年第8期

农业经济展望

城务工、放弃农活,转移至其他行业,留在农村的多 为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世代相传的 技能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意识亟待提高,但目前上至国家政府,下至普通 百姓,都还没有对农业文化遗产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鼓励培养农业技艺接班人。利用街头媒体和公益广告 全方位加大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 加强公众的保护意识,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 承和发展创造一个的良好氛围。

4建议

4.1政府主导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在 国际上,继续加强与FAO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向 FAO派遣科研学者与专家,不断巩固和加深我国在 该领域的话语权;推动相关保护条例的制定,扩大我 国的国际影响力;把握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时 代机遇,与其他国家交流和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 发展经验。在国家内部,应该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相关 职能部门的职责,包括明确农业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 制定和执行主体及其职责。逐步完善我国农业文化遗 产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制度体系,完善农业文化遗产 相关法律法规,如在《农业法》及与农业文化遗产相 关的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和增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开发和利用等内容。4.2多方社会参与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在不损害遗产所在地居民经 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把遗产地居 民放在主体地位,带动遗产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使 其加入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因此构建多方 社会参与尤其重要。构建多方参与机制,可借鉴学习 法国政府的经验,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机构在保护文 化遗产方面的作用。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关心 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人士发挥自身积极性,倡导社区 人员积极参与遗产保护活动;在有力的科技支撑下, 企业给予资金、人力、资本等方面的资助,同时引入 媒体进行全程化跟踪宣传。4.3人才建设

在人才建设方面,借鉴日本和韩国在培养专业 人才方面的经验,在农业院校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机构,在多个领域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农业类博 物馆定期举办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展览与讲座; 同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业博物馆和地方政府部 门之间应建立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培养出一批研 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政府应 该对农业传统技艺传承人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

AO农

5结论与展望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一部分,继 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虽然我国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方面存在难以确定数 量、技能技艺后继无人的问题,但只要政府提高重视 程度,构建多方参与机制,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我 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我 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政 府与社会团体共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健全法律法 规、加大执行力度,完备保护制度,建立长效保护机 制,开展立项前的保护工作,培养专业人才,在全社 会营造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如此,在良 好社会氛围的影响带动下,公众也会提高对农业文化 遗产的感知度与关注度。

参考文献

[1]

闵庆文,钟秋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稻鱼

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多方参与机制研讨 会[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 钟萍.浅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传承[J].古今农业,2007 (2冤:90-97.

[3] J Kostrowicki.P..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A shared vision of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nd tradition al societal sustainablitJJ.Reso证ces science 2009, 31(6):905_913.[4]

王思明,卢勇.中国的农业遗产研究:进展与变化J].中国农

史,2010(1):3-11.

[5] 韩燕平,刘建平.关于农业遗产几个密切相关概念的辨析——

兼论农业遗产的概念J].古今农业,2007 (3): 111-115.[6]

闵庆文,赵立军,叶明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罗马会议及

其主要成果J].地理研究,2007,26( 1): 211-212.

[7]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

的探讨 J].地理研究,2006,25(4): 561-569.

[8] 赵立军,徐旺生,孙业红,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与建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8-692.

(责任编辑吴培)

2017年第8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