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 4 第三章 村庄人口规模预测 .............................................. 5 第四章 村庄布点规划 .................................................. 7 第五章 附则 ........................................................ 12 附录 .............................................................. 13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规划目的
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XX县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规,贯彻落实省住建厅和省新村办2015年《关于做好全省中心村布局选点和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为实现XX县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提供指导。
第2条 规划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号起施行); (4)《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自2000年2月14日起施行); (5)《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自1993年11月1日起施行); (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7)《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2006年);
(8)《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
(9)《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11)《XX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12)《XX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X建字[2006]4号);
(13)《关于做好全省中心村布局选点和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X建村[2015]7号); (14)《全省中心村建设操作八法(试行)》。
2、相关规划及研究成果
(1)《XX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9-2020)》;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2)《XX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3)《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4)《XX沿江交通综合运输体系规划》; (5)《XX沿江四大板块产业园区规划》; (6)《XX沿江四大板块土地利用规划》; (7)《XX沿江港口码头规划》; (8)《XX沿江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9)《XX地区电网规划》;
(10)《大XX城镇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1)《XX港总体规划修编》;
(12)《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3)《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4)《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5)《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16)分乡镇城镇总体规划;
(17)分村调查资料和其他有关统计资料、规划材料等。
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村庄的空间布局,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2)协调区域发展
适应XX湖生态经济区和XX沿江开放开发的新机遇,加强区域联系与合作,促进XX县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有效地引导村庄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城市职能、生态协调等方面。 (3)调整产业发展
依托长江沿江国家级战略和省级战略的大背景,对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新整合,以区域为整体,实现经济的城乡分工协作、社会的有效组织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2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布局,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5)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合理调整农业布局,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并考虑适当迁村并点,逐步向农业机械化的要求靠近,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6)强化资源保护和利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村庄的土地利用要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对非农建设用地的控制和对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的保护。
第4条 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
强调区域的整体性,建立以区域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空间观,实现经济的分工协作、社会的有效组织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节约土地、集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城乡稳定、持续的发展。
(3)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地域文化,挖掘村庄特色,明确需要保护的文化载体,围绕村落传统布局模式的保留和地方文脉的延续,打造县域文化软实力。
(4)社会公平性原则
在城乡关系上,考虑城镇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兼顾农村的发展需要,加强统筹城乡稳步发展,共同推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在利益关系上,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第5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近期:2015-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第6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XX县域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为1544平方公里,包括11个镇、3个乡、1个开发区、1个建材厂、1个农场:龙城镇、棉船镇、马当镇、芙蓉墩镇、定山镇、天红镇、杨梓镇、东升镇、浪溪镇、黄花镇、上十岭镇、浩山乡、太平关乡、黄岭乡、太泊湖开发区、红光建材厂、1个芙蓉农场。
3
第二章 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第7条 总体思路
坚持三农基础地位不动摇,重视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稳步推进大宗作物改水、改种、改杂,继续开展粮、棉、油高产示范创建,进一步加大蔬菜、水产、畜禽等基地建设,保持传统农业优势。进一步推广圩区“板块化”、山区“碎片化”土地流转经验做法,发挥土地经营规模、特色和品牌优势,带动农业发展,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组织、流通市场和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力争在重特大农业项目引进上有新突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第8条 产业发展重点
XX县第一产业以棉花种植、渔业、林业为主,其中棉花种植所占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包括重工业及纺织服装,主要集中在沿江四个镇区;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
进行农地流转试点,通过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企业等形式,将农地集中化、规模化,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品,推动第一产业加速发展。
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农村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
(1)农业与工业:良好的农业基础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原料,发展加工业为农产品提供销售的渠道,保证农业稳步发展。
(2)农业与旅游业:特色的种养殖业可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供给的保障,为游客提供独特的餐饮、住宿、购物等多种选择,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独特的农产品也会吸引客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工业与旅游业:独特的民族工艺品能够吸引客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能带动消费,促进民族工艺品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第9条 农村产业布局
1、基础型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商贸服务业。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现代农业要发挥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抓好“棉、畜、渔、茶、竹”五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精品农业种植基地、雷峰尖茶种植基地、黑木耳植基地、花椒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东湖麻鸭养殖基地、东升酱豚养殖基地、XX鲫养殖基地、中华绒螯蟹养殖基地、珍珠养殖基地、莲藕养殖基地十三个农业产业园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创建特色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独特的自然地质景观、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及野生动物资源、悠久的革命历史文化将是XX县发展旅游业的三大抓手。以龙宫洞和国家级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结合丰富的森林资源,XX县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区域旅游联合,实现互利共荣。全县分为人文红色缅怀区、野生动物互动区、自然地质体验区三大旅游区,结合景点与体验区,发展可停留、常态化的休闲旅游经济。各行政村可结合附近的旅游景点发展农家乐,农家生活体验等。
商贸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提升住宿和餐饮业服务品质,着力推进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
2、构筑“一带、三区”的县域产业总体布局结构:
“一带”指沿江产业发展带:包括中心城区、XX湾工业园、泉山工业园、矶山生态化工园、帽子山核电园等,是县域内工业发展密集带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沿江重点发展棉纺服装业、精细化工产业、核电产业、港口物流业等,是XX县融入XX沿江开放开发的主轴。
“三区”是指沿江产业区(综合经济发展区):包括棉船镇、马当镇、龙城镇、黄花镇、芙蓉墩镇、定山镇、黄岭乡、芙蓉农场、红光建材总厂、太泊湖开发区。重点发展棉纺服装业、精细化工产业、核电产业、港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东部产业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浪溪镇、浩山乡、东升镇、上十岭镇。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水产、畜牧养殖基地和水产、畜产品加工基地。
南部产业区(低碳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包括天红镇、杨梓镇、太平关乡以及芙蓉墩镇、黄岭乡和上十岭镇三个乡镇的南部。优先发展梅花鹿保护区、龙宫洞旅游景区,充分利用沿山丘陵发展经济作物和茶果生产,抓好速生丰产用材林业基地建设,并大力发展山区生态林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业等。
第10条 村庄职能类型规划
根据各村庄现有产业基础,结合经济状况和交通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村庄职能类
4
型主要分为:一般农业型、特色农业型、综合服务型、一般商贸型、工业产业型。
(1)一般农业型: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种植普通农作物为主的村庄。 (2)特色农业型: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作物种植的村庄。 (3)综合服务型: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批发、零售、餐饮等产业较为发达,为周边村庄提供服务的村庄。
(4)一般商贸型:以商业贸易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贸易企业和民营个体的村庄。 (5)工业产业型:建有工业厂区,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工业生产提高整体经济产量的村庄。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第三章 村庄人口规模预测
第11条 县域农村总人口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根据《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综合分析县域历年的城镇化水平和农村人口变化情况,可以得出县域农村人口的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7%,结合各乡镇人口的现状情况和上位规划对于县域农村人口的预测思路,以县域农村人口的综合增长率为基础,通过综合增长率法推算出:近期2020年XX县农村总人口为25.53万人;远期2030年的XX县农村总人口为21.51万人。
2、耕地预测法:由规划期末的耕地容量来计算出人口容量。每个行政村的耕地容量是不同的,结合各镇各村的经济产业状况,得出每个村的每亩耕地的人口容量,最终预测出每个村的人口,相加得出全县的农村人口。通过综合增长率法对推测出的农村人口进行检验,得出:近期2020年,XX县农村总人口为23.55万人;远期2030年,XX县农村总人口为21.08万人。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引导和调控县域镇村空间布局,促进镇村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集约合理配置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科学合理的县域镇村体系、协调有序的经济发展格局、完善齐全的配套服务设施、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综合产业集中化发展,在秉承上位规划对于城镇化水平和农村人口预测的基础上,着重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空间的有序开发,切实做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紧凑型城镇,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综合上述两种预测方法,结合各乡镇的实际发展情况和产业状况,可以得出:
近期2020年XX县农村总人口为23.55万人; 远期2030年XX县农村总人口为21.08万人。
第12条 各乡镇农村人口预测
依据上位规划对XX县总人口的预测,通过综合分析各乡镇的现状经济情况和发展条件,运
用综合增长率法预测出各乡镇近期和远期的农村人口,作为人口预测的检验依据。同时,为了加强土地集约化和人口集中化的发展,加大对于村庄传统文化和特色风貌的保护,建设紧凑型城镇,结合各乡镇经济产业状况,通过耕地预测法的计算和综合增长率法的检验,得出各乡镇近期和远期的人口。
5
至2020年: 乡镇 农村人口(人) 乡镇 农村人口(人) 芙蓉墩镇 21500 太泊湖开发区 7900 黄岭乡 18800 天红镇 11400 龙城镇 8500 浩山乡 10900 马当镇 19000 红光建材总厂 2000 定山镇 7800 黄花镇 20100 东升镇 11600 浪溪镇 11500 杨梓镇 23700 太平关乡 14600 棉船镇 35700 芙蓉农场 6000 上十岭镇 4500
至2030年:
乡镇 农村人口(人) 乡镇 农村人口(人) 芙蓉墩镇 18500 太泊湖开发区 10000 黄岭乡 19500 天红镇 9000 龙城镇 6400 浩山乡 7500 马当镇 14800 红光建材总厂 1000 定山镇 6200 黄花镇 16500 东升镇 10900 浪溪镇 10900 杨梓镇 18900 太平关乡 10600 棉船镇 37200 芙蓉农场 8000 上十岭镇 4900 第13条 行政村人口合理规模分析与确定
行政村人口合理规模的确定主要是通过耕地预测法来确定。依据各乡镇的人口预测情况,结合各行政村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村庄不同的职能、现状拥有的耕地数量,来确定各个村的单位耕地的人口容量,最终得到各行政村总的人口容量。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第14条 政策依据及分析
主要政策依据:《XX县城市总体规划》,《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乡镇总体规划,各级政府历年工作报告等。
原则:
①理好现状人口,依据现状的常住人口,人口的不同职业组成等。
②一定的耕地上是有一个人口的容量极限,预测人口不得超出人口容量的极限。 ③人口预测以行政村为单元,不具体落实到自然村。
结论:人口预测是规划的首要工作,它既是规划的目标,又是确定规划中的具体技术指标与功能合理布局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合理预测人口对农村的布点规划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上位规划对于XX县人口预测的思路,集约土地和集中人口,以行政村为单元进行人口预测,以规划的耕地面积来确定各行政村的人口容纳量,最终得到各村的人口总数。
6
第四章 村庄布点规划
第15条 概念界定与分类
村庄:又称农村或城乡结合地区,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自然村:指各行政村村域内的农村住区空间聚落,是一个或多个家族聚居的居民点。 行政范畴的村庄体系:按行政建制的行政村建立的体系。
居民点体系:居民点体系一般由城镇体系与村庄体系构成,前者一般由中心城区、中心镇镇区和一般镇镇区组成,后者一般由集镇、行政村(驻地)、自然村或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组成。
第16条 村庄布点现状
现状共166个行政村,1496个自然村,其中现状人口小于200人的有1016个,现状人口在200-500之间的有433个,现状人口在501-1000的有41个,现状人口大于1000的有6个。
第17条 村庄布点影响因素
1、产业发展因素
农村地区村庄主要仍以农业型为主导,部分村庄可以在现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二、三产业基础上,继续发挥其优势经济,总体上村庄将呈多元化发展格局进行合理的产业调整,发展多元化农村经济,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较为完善的经济体系。
2、人口发展因素
村庄是最不稳定的人居点类型。因受外界城镇的强大影响,其人口总体上外流应属必然,这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致富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3、政策因素
农村与城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物质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从生态角度而言,农村与城镇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城镇地区离不开具有强大的生态保育功能的农村地区。
XX县域总体规划确定了以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区职能,加强土地集约化和人口集中化发展,建设紧凑型县城,保护乡镇的传统文化和风貌,突出乡镇特色,增加乡镇的吸引力,优化村庄布点,使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得益彰、和谐互补,对乡村居民点的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整合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第18条 村庄布点原则
1、村庄保留原则
(1)区位条件较好,交通的可达性好,至少有乡级公路通过,与外界联系较为简便; (2)有一定经济的基础,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3)人口数量具有一定的规模;
(4)因地制宜的保留和发展具有历史文化遗存和特殊地形地貌的村庄。 2、村庄撤并原则
(1)规模过小的没有历史文化遗存或特色的自然村庄; (2)区位条件差,对外交通不变,用水困难,通电困难的村庄;
(3)镇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考虑,逐步集中到镇区建设。
第19条 村庄布点等级结构与村庄布点规划
遵循“统筹规划,镇村联动,成片建设,跟进管理,建一片成一片”的原则,有效地落实上位规划的等级划分原则,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合理划分村庄等级,加强村庄的集聚化发展。
1、村庄布点等级结构
规划将村庄分为两个等级:中心村和基层村
中心村:指发展条件较好、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特色突出、有一定基础、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行政村,也是镇村体系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发展村庄。通常具有人口规模较大且相对集中,配套设施较全、发展带动能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广等特点。合理规划建设中心村,使之成为相对集聚、功能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居住条件和环境良好的村庄,带动周边村庄的发展并逐步向中心村集中,是当前XX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层村:除中心村之外的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行政村。 2、村庄布点规划
(1)依据XX省《关于做好全省中心村布局选点和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及《全省中心村建设操作八法(实行)》,中心村选点条件如下: ①具备“八有”条件:
1.有建设规划,既要符合《县城村镇布局规划》,又要有科学的《中心村建设规划》。
7
2.有人口规模,平原地区1000人以上,丘陵地区500人以上,山区300人以上,且相对集中。
3.有产业支撑,产业有一定特色和规模,集体实力经济较强。 4.有配套条件,基础设施较好,基本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有一定基础。 5.有发展空间,村庄用地能够满足未来建设发展需要。
6.有组织战斗力,乡村两级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能力强。 7.有农民积极性,建设家园的愿望迫切,筹资投劳积极性高,村风民风淳朴。 8.有示范作用,村庄在乡城乃至县城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典型示范作用明显。 ②实行“五个优先”:
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优先,旅游休闲景区道路沿线优先,工业园区和商贸市场区周边优先,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先,历史文化古村优先。 ③坚持:“五个不搞”:
不符合《县城村镇布局规划》的不搞,已规划移民搬迁的不搞,城镇规划区内不搞,工业园规划范围内的不搞,重大项目规划区内的不搞。
(2)依据XX省《关于做好全省中心村布局选点和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及《全省中心村建 设操作八法(实行)》,中心村确定原则如下:
①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村庄; ②交通与资源条件较好的村庄;
③中心村确定可以是原乡镇行政驻地或是乡镇内某一片区具有中心功能的行政村; ④与镇区和其他中心村之间有合理的间距,服务半径也较适宜; ⑤中心村规划布局结合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各乡镇域的村镇体系规划;
⑥中心村建设对象布局应注重区域协调平衡,数量总体上控制在县域行政村比例的30%内;⑦不得将位于规划区内,存在严重自然灾害安全隐患且难以治理的地区的行政村纳入重点建设发展的中心村建设对象。
根据中心村规划原则,规划XX县域中心村总数为51个。
(3)依据XX省《关于做好全省中心村布局选点和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及《全省中心村建设操作八法(实行)》,基层村确定原则如下:
基层村确定原则: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①人口规模相对较少,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状基础设施的村庄;
②与原乡镇行政驻地或是乡镇内某一片区具有中心功能的行政村联系较为密切,但不具备发 展成为中心的村庄;
③基层村规划布局与各乡镇域组织合理的村镇体系规划乡结合,与未来建制乡行政区划调整 相结合;
④根据合理的农作半径和方便山林管理进行基层村规划布局; 根据中心村规划原则,规划XX县域基层村总数为101个。 XX县县域重点建设发展中心村名单表
所属乡镇 数量 中心村名 龙城镇 3 陈垄村、爱国村、红星村 棉船镇 5 光明村、江心村、朝阳村、金星村、亭子坎村 马当镇 4 茅湾村、和团村、南垅村、湖西村 芙蓉墩镇 3 湖西村、凤凰村、三联村 定山镇 3 东明村、日光居委会、定山村 天红镇 3 先锋村、前山村、大港村 杨梓镇 4 乐观村、马桥村、金丰村、田丰村 东升镇 3 桃红村、大坂村、东升村 浪溪镇 3 百圩村、麻山村、浪溪村 黄花镇 3 裕丰村、东篱居委会、光辉村 太平关乡 4 石涧村、永乐村、灌塘村、太平村 黄岭乡 4 繁荣村、金黄村、长乐村、芳湖村 浩山乡 2 海形村、柳墅村 芙蓉农场 3 一分场、农科所、三分场 太泊湖农业综合开发区 2 金湖村、泊湖村 上十岭垦殖场 2 千人堂村、花桥村 合计 51 8
第20条 村庄发展策略规划
依据XX省《关于做好全省中心村布局选点和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及《全省中心村建设操作八法(实行)》,规划将村庄分为四个发展策略:城镇社区型、聚集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和搬迁萎缩型。
(1)城镇社区型:即位于城市或镇的规划区范围内,在远期由农村改城镇社区,将村庄纳入城镇管理体制,且未来的基础设施或者公共设施都由城市提供,人口逐渐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自然村。
(2)聚集发展型:具有发展前景和空间,有机协调周边村庄,吸纳毗邻而居农村人口集聚的村庄,即本次入选的“中心村”的村委会驻地的自然村。
(3)控制发展型:主要是针对规模较小,位置较偏或距离镇区近,不具备成为中心村但是村委会驻地的自然村。
(4)搬迁萎缩型:不具有发展前景和空间,基础设施缺乏,经济水平滞后的自然村,此类型中的一部分自然村整体搬迁,而另一部分不强制搬迁的自然村,则采用政策导向引导其萎缩消亡。
1、类型选择原则 (1)城镇社区型选择原则
依据上位及相关规划的要求,在远期由农村改城镇社区,将村庄纳入城镇管理体制。 目前位于城市或者镇的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村。 (2)聚集发展型选择原则
经济和产业状况良好,配套设施较齐全,具有辐射周边村庄能力的自然村。 服务周边村庄,能够吸引人口和带动周边村庄发展。 即本次入选的“中心村”的村委会驻地自然村。 (3)控制发展型选择原则
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条件,道路通达性较好,有一定的资源条件。 未入选中心村的行政村村部所在地自然村。
几个小规模自然村聚落形态相连,能够相对集中布局的自然村。
人口较少(﹤100人),但区位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交通方便,建设用地宽裕
的自然村。
(4)搬迁萎缩型选择原则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位于风景区核心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自然村。 因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需要拆迁的自然村。
所处区域环境恶劣、严重缺乏建设用地、道路通达性差、与外界联系不方便、无发展潜
力的自然村。
与规划中心村距离过近或超出中心村服务半径的自然村。 2、建设整治原则与措施 (1)城镇社区型: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村庄建设规划确定保留或新建的城镇社区型村庄建设资
金的投入。
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集镇商业带动、
村庄搬迁合并等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和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等不同类型的建设方法。
执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制度,尽量防止出
现“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现象。
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
做好城镇社区型村庄的产业发展规划,每户能够有一个致富项目或一项稳定收入,实现“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与城市相协调,共享城市配套设施的公共资源。 (2)聚集发展型: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村庄规划要与所在地区的
相关规划相衔接。
村庄建设要与“空心村”的改造,与农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相结合。
村庄建设中应规划相应的产业发展用地,积极鼓励和引导村庄因地制宜,发展养殖、种
植业、无污染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在村庄土地指标、农民建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与村庄联络的道路应该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村庄内部道路硬化率应该达到100%。 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中心村必须配置小学、卫生站、文化活动站、
商店、农贸市场、幼儿园等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电力、电讯、给水、排水、有线电视等
9
市政工程设施。
(3)控制发展型:
制定村庄开发技术导则。明确强制性内容(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公共及配套设施等)、
控制性内容(建筑层高和高度、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其他公用设施等)、引导性内容(建筑风格与色彩、其他需要在村庄建设中注意的问题等)。这部分内容可成立专门的专家小组,负责审议、审批和监督实施。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对村庄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建筑物布置、绿化系统、公共及
配套设施的布点与走线等进行系统布局。
保护性改造村庄应编制村落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村庄建设,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应
落实保护措施。
(4)搬迁萎缩型:
尽量不保留位于风景区核心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村庄; 尽量不保留因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拆迁的村庄; 尽量不保留因中心村建设需要进行合理撤并的村庄; 确定、公布搬迁位置。
该类村庄不再编制建设规划,也不再进行村庄住宅建设或基础设施或配套设施建设。 在村庄搬迁过程中涉及的补偿、安置政策、村庄建设地点的选择、村庄改造的操作模式
等方面的内容,需要与有关居民进行积极磋商和协调。
村庄安置需服从城镇总体规划,与城镇发展统筹考虑。村庄建设按照城市居住区标准进
行建设。
第21条 中心村建设发展情况
规划后,至2020年,中心村建设规模在1000人之下有6个,建设规模在1000-2000人的有28个,建设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有17个;至2030年,中心村建设规模在1000人之下有10个,建设规模在1000-2000人的有29个,建设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有12个。
第22条 村庄布点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依据XX省《光于做好全省中心村布局选点和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及《全省中心村建设操作八法(实行)》做好XX县中心村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升级的主要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方向。科学开展中心村布点规划,是中心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加快提升中心村建设理念、创新村庄建设发展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促进作用。本着集约节约、科学高效、保护耕地的原则,统筹安排好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生态环保用地,适当预留发展用地,避免无序扩张。切实做好行政引导、建设引导、产业引导、政策引导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的实施工作。
1、行政引导
(1)切实履行职责,通过行政村的逐步撤并,使行政村规模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促进村庄集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2)通过经济、建设、就业等行政措施,有计划的积极引导下山脱贫和各类移民安置工作,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3)强化监督指导,在行政上加强建设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肃查处违章建设。要按本规划确定引导的中心村和保留基层村及发展策略,引导新农村建设。
(4)对位于城市(镇)现状建成区内的行政村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村改居,改变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为城市社区管理。逐步改变农村经济模式,引导村民向城市生活方式过渡。
对于城镇社区型的自然村,要将农村社区管理纳入城镇管理体制,将村庄改造费用计入
城镇建设成本。
对于中心村中的集聚发展型的自然村,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分步
实施”的原则,村庄规划要与所在地区的相关规划相衔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施土地流转制度及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出租、入股、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注重行政引导、加强建设管理,注重中心村建设引导,吸引人口向此类型的中心村集聚。
对于中心村中的控制发展型的自然村,要制定村庄开发技术导则。加强建设管理,维护
规划的严肃性,严肃查处违章建设。
对于中心村中的搬迁萎缩型的自然村的安置工作需服从城镇总体规划,与城镇发展统筹
考虑。
对于基层村中的集聚发展型的自然村,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镇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
办法,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加强行政引导作用,增强此类型基层村的人口集聚作用。
10
对于基层村中的控制发展型的自然村,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明确其控制发展的方向。
通过完善人口控制机制的措施,有效地控制发展期内的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 对于基层村中的搬迁萎缩型的自然村,要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措施,确定和公布搬迁位
置,并针对村民搬迁意愿,制定鼓励村庄迁并和基层村建设的优惠政策。
2、建设引导
(1)全面建设小康村,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完善中心村和保留基层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对不保留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增加投资,学校、医疗等原有设施逐步迁并到中心村和保留的基层村。引导村民向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齐全的中心村和保留的基层村居住。
(2)注重中心村建设引导,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适当控制基层村的住房建设,杜绝村民在不保留的村建房。
(3)对已在城市(镇)定居的农业人口,采取有效措施和特定政策,鼓励权益和利益转换。
对于城镇社区型的自然村,根据现有情况,以改善整治为主,加强基础设施和绿化建设,
重点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严格控制无序发展。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服务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并配套完善功能,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对于中心村中的集聚发展型的自然村,通过对道路系统、建设风格、景观环境、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并使之有机协调,快速并大量吸纳毗邻而居农户、接纳移民搬迁人口并居。要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配置小学、卫生站、文化活动站、商店、农贸市场、幼儿园等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电力、电讯、给水、排水、有线电视等市政工程设施。村庄建设要与“空心村”的改造,与农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相结合。 对于中心村中的控制发展型的自然村,应在保护性改造村庄应编制村落保护规划基础上
进行村庄建设,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应落实保护措施。要对规划选址、用地布局、功能分区、设施配套、建筑风格等进行科学设计,体现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
对于中心村中的搬迁萎缩型的自然村,不再编制建设规划,也不再进行村庄住宅建设或
基础设施或配套设施建设。
对于基层村中的集聚发展型的自然村,要合理延续空间格局、保持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
注重整体规划设计,科学拆除、改造和新建;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充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分留有发展余地。加强村庄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周边落后的村庄向其集聚。
对于基层村中的控制发展型的自然村,要根据控制人口的规模对村庄的用地布局、道路
系统、建筑物布置、绿化系统、公共及配套设施的布点与走线等进行系统布局。 对于基层村中的搬迁萎缩型的自然村,按照“安置用房先建后拆、挂钩指标先拆后得”
的原则,做好村民的动迁安置和土地复垦工作。
3、产业引导
(1)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中心城市、城镇和中心村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各类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使更多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2)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前景,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加以扶持和引导,逐步控制有污染和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发展。
(3)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农民就业的实际,因地制宜规划村庄产业发展,引导村民合理选择特色种养品种,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及加工、运输、商贸等二三产业。
对于城镇社区型的自然村,结合城市产业发展的导向和要求,根据实际经济状况和发展
条件,合理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加强产业模式的转变与调整。
对于中心村中的集聚发展型的自然村,要加快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为主
的转变,依托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加快产业升级转化。以市场为纽带密切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产业集中化发展。依托工业园、农业园、商贸物流区等,重新规划建设村庄,安置被征地或移民搬迁农村人口。
对于中心村中的控制发展型的自然村,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满足自身的
产业发展模式,使得此类型的村庄的经济可以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水平。 对于中心村中的搬迁萎缩型的自然村,要逐步撤并其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控制没有发
展前途的小规模的企业。
对于基层村中的集聚发展型的自然村,要紧密联系集聚发展型的中心村的产业结构的转
变,通过产业联动发展的机制,加强自身的二三产的发展,提高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聚集更多的劳动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村庄建设中应规划相应的产业发展用地,积极鼓励和引导村庄因地制宜,发展养殖、种植业、
11
无污染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对于基层村中的控制发展型的自然村,要限制发展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对生态环境污
染大的企业,控制产业的内部稳定发展。
对于基层村中的搬迁萎缩型的自然村,不再进行产业的规划调整,撤并村民个体私营的
小规模店面和摊点。
4、政策引导
(1)进一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人口向中心城市、城镇转移的政策引导,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降低进城门槛。
(2)灵活的资金政策,多渠道筹集以中心村建设为主的村庄建设资金,保障中心村、基层村的建设和发展,广泛吸引民间投资,走由政府引导、村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面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道路。
(3)改革村级集体经济模式为以股份制为主形式的经济实体。
对于城镇社区型的自然村,要将村庄建设纳入城镇管理体制中,合理落实城镇建设的政
策导向。
对于中心村中的集聚发展型的自然村,降低户籍转入门槛,加强人口向此类型中心村集
聚的政策引导。在村庄土地指标、农民建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施土地流转制度及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
对于中心村中的控制发展型的自然村,要通过运用资金政策,保障村庄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中心村中的搬迁萎缩型的自然村,要通过经济、法规手段保障失地村民的利益。适
当预留集体土地,调整征地返回政策,返还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村庄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村民就业等问题。
对于基层村中的集聚发展型的自然村,要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的改革,
将周边发展较为落后的村庄人口都聚集到此类型的村庄中。完善村民迁入安置和就业安排的政策。
对于基础村中的控制发展型的自然村,要通过政策手段来控制人口的增长。
对于基层村中的搬迁萎缩型的自然村,通过政策手段使原属于不同地域的村民逐步达到
心理上的共识,并相互在情感上调和,最终融合在一起,自愿迁移集中居住。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第五章 附 则
第22条 作为附件的规划说明书是对本文本的解释性文件。
第23条 规划图纸是本文本的图示性文件,同文本一样具有法律效力。 第24条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实施。
12
附录 各乡镇村庄布点规划一览表
乡镇 行政村 现状人规划人口 口 近期 远期 分级 职能 备注 余粮 1772 13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陈垄 1038 700 5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南阳 2326 - -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土桥 1128 900 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九一 1236 10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龙城镇 西垅 1588 1300 12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流芳 7700 - -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爱国 2862 1800 13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双合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南阳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红星 2358 1500 12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茅店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太阳 1300 1100 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杨柳 3828 2800 23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金山 1754 1500 1300 基层村 一般商贸型 马当镇 湖西 2775 2000 17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茅湾 1657 1700 18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四联 1909 2000 2100 基层村 特色农业型 船形 1876 1200 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13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乡镇 行政村 现状人规划人口 口 近期 远期 分级 职能 备注 和团 2662 2200 19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荆桥村 1822 1900 14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丽山 822 600 5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跃进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南垅 2363 2000 16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马当街居委会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莲花村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复排 5200 4200 3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江心 6308 6300 64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金洲 4171 3800 3500 基层村 一般商贸型 金星 3194 3100 31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光明 3130 4000 50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新洲 1231 2500 40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棉船镇 亭子坎 960 1000 13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粮洲 1067 1000 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朝阳 1848 1400 11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新红 630 600 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新淡 2369 2100 1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日新 2971 2900 30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升洲 2902 2800 2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乡镇 行政村 现状人规划人口 口 近期 远期 分级 职能 备注 芦丰 1619 1600 17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上十岭镇 社区 1420 1400 15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秋林 1242 1500 1700 基层村 特色农业型 良田 913 9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金湖 791 1500 2000 中心村 特色农业型 太泊湖开发区 白山 667 1000 12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泊湖 1798 2500 3500 中心村 一般商贸型 泊桥 1718 2000 2500 基层村 一般商贸型 前山 1629 1300 10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天红 1067 800 700 基层村 工业产业型 凤鸣 2247 1700 14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团结村 1710 1300 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冯山 1904 1500 10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天红镇 大港 1053 1000 10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先锋 1480 1000 7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农科所 1309 1000 7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武山 1640 1400 12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五峰林场 565 400 400 基层村 特色农业型 庙前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定山镇 日光居委1976 1900 16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 14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乡镇 行政村 现状人规划人口 口 近期 远期 分级 职能 备注 会 型 响水行政村 2437 1800 10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春光行政村 1639 1500 1000 基层村 特色农业型 定山行政村 781 1100 12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东明行政村 1684 1500 14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响山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联塘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莲畈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东光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堰塘 1213 1400 1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大坂 1376 1100 8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坂上 1611 12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曾山 1215 1000 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东升镇 型 郭桥 2011 1900 1800 基层村 特色农业型 桃红 2028 2200 34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松林 1266 1000 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东升 2264 1800 13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太字 4674 2600 1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湖西 1956 2100 26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芙蓉墩镇 长山 1884 1400 12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湖山 2053 2100 20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白莲 1593 1600 1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 乡镇 行政村 现状人规划人口 口 近期 远期 分级 职能 备注 型 凤凰 2177 1600 13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红桥 1129 1100 12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柘林 1616 1700 1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江河 1812 1000 4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三联 1851 1300 9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凉亭 - - - - -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 西峰 1650 1000 7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田丰 1590 1200 8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双彭 2598 1600 11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龙桥 2319 1500 10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邓畈 1375 10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红旗 2855 2000 15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杨梓镇 邻波 1507 10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杨梓 2422 1500 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青峰 1826 1600 15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黄港 1033 10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椿树 1345 10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金丰 1780 1400 11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黄桥 1742 1500 12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15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乡镇 行政村 现状人规划人口 口 近期 远期 分级 职能 备注 乐观 879 1200 15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马桥 1015 1000 11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邻都 2680 2000 1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双丰 1337 1000 7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彭坳 1520 1200 10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双垅 1778 1800 1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白云 1936 1900 1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建山 981 1200 14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新春 992 1000 12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黄岭 1613 2000 2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黄岭乡 型 长乐 2093 2000 19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芳湖 1347 1300 14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金黄 3009 2500 20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繁荣 3141 3100 32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三畈 2013 2000 20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新岭 1051 600 4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同升 1319 1000 7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浩山乡 型 岚陵 736 500 4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乔亭 2052 1500 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乡镇 行政村 现状人规划人口 口 近期 远期 分级 职能 备注 柳墅 2329 2000 15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海形 1221 1300 12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小山 998 600 4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岷山 1464 1000 600 基层村 特色农业型 梅岭 1481 1000 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浩山 1219 800 4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盘谷 871 600 4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红光建材总厂 红光 3530 2000 1000 基层村 工业产业型 东风 2057 1800 1600 基层村 特色农业型 新民 2270 2000 1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裕丰 1766 1700 17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东篱居委会 2740 2000 12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东红 2450 2200 2000 基层村 特色农业型 黄花镇 光辉 1921 1700 15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大塘 1511 1300 12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黄坂 1887 1900 2000 基层村 特色农业型 马路 1701 1700 17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爱民 1927 1900 1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峨峰 1932 1900 1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16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乡镇 行政村 现状人规划人口 口 近期 远期 分级 职能 备注 港下 1608 12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浪溪 2210 2100 20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大桂 1481 1000 4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浪溪镇 丰岭 1243 1200 12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百圩 1973 1900 20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麻山 2325 2400 25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阳光 1503 1700 20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谷塘 2152 1300 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双港 1140 900 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石涧 1375 900 6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横山 1977 1400 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平坂 1334 1200 9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康庄 2476 1500 11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太平关乡 型 大岭 2332 12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望新 2135 1200 8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太平 1948 1400 11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灌塘 1067 900 7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古楼 1179 700 600 基层村 一般农业型 永乐 1835 1600 1300 中心村 综合服务型 XX县中心村布局规划 文本
乡镇 行政村 白沙 一分场 二分场 三分场 现状人口 581 4948 3047 1686 1404 653 378 规划人口 近期 远期 400 2500 1100 1000 1000 400 - 300 3400 1300 1400 1400 600 - 分级 基层村 中心村 基层村 中心村 基层村 中心村 基层村 职能 一般农业型 综合服务型 特色农业型 综合服务型 一般农业型 综合服务型 一般农业型 备注 芙蓉农场 四分场 农科所 水产场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