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具体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积累喜欢的语句”,进一步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的丰富性。教材以学习伙伴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归类摘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注明出处”等要点。其中,“注明出处”的要点,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来源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词句段运用”有两项内容。第一题呈现了几个“得”后带补语的例子,引导学生想象例句中描写的情形并照样子写句子,旨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语感,今后能够自然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并正确使用。第二题是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续说这样的句子。“书写提示”以八个字为例,提示了“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采莲曲》,描写了少女采莲的场景:她们穿着与荷叶颜色一样的裙子,隐入了茂密的荷叶中。人们听到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古诗朗朗上口,富有意境,旨在让学生积累背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三、教学重点
1.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3.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4.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四、教学难点
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自己的摘抄本。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题导入
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1.教师引导:读课外书的时候,其实有许多好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交流平台”看看课本是怎样讲解阅读摘抄的。
预设:我发现这些都是积累词语和句子的好方法,学会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归纳:摘抄的这些方法概括起来就是①画出来,摘抄;②分类摘抄;③
摘抄新鲜的,旁批感受;④注明出处。
教师追问:大家还有什么摘抄的方法和心得?一起说说吧!
预设1:阅读中,我也有一些积累优美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比如,我会分修辞方法积累句子,然后会试着仿写句子。
预设2:在写日记或作文的时候,我会试着运用这些好词好句。
预设3:我给自己的摘抄本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采蜜集》,提醒自己要像小蜜蜂一样,积少成多,采集好词佳句。
教师小结:大家说的非常精彩,你们不但有很好的积累方法,还能学以致用。 2.优秀摘抄展示。
(设计意图:学习摘抄的方法,学会更好地摘抄。)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荷花是什么样的?先看图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适时播放荷花图)
预设1:荷叶绿油油的,像一个大圆盘,又像一把遮阳伞。一朵朵荷花从荷叶里冒出来,有粉红的,有白色的。有的花只有花骨朵儿,有的花开出了二三片花瓣,还有的已经完全盛放,像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
预设2:荷花很美,长出花骨朵儿后,外面的花瓣慢慢张开,然后中间那一层花瓣也会展开,最后里面那层花瓣随之打开,等到花瓣凋落,就会长出小莲蓬。
2.过渡:这葱绿的荷花美景常常使许多人迷恋,我们看看古人眼中的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吧。大家借助拼音朗读《采莲曲》,边读边圈出难懂的诗句,简单说说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
3.自由读古诗《采莲曲》,教师正音。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4.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交流“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引导思考:“罗裙”“芙蓉”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小结:罗裙是丝罗织的裙子;芙蓉是荷花的别称。前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说的是采莲少女穿的裙子像荷叶一样绿。“芙蓉向脸两边开”说的是女子的脸艳丽得如同出水的荷花。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荷塘中是什么样子的?女子是什么样的?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荷塘中盛开着一朵朵鲜艳美丽的荷花,穿着绿色罗裙的采莲少女隐藏在荷塘中与绿叶红花浑然一体,分不清彼此。
(2)交流“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引导思考:最后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是谁在唱歌?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采莲少女隐藏在荷花丛中,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找不见踪影,只有听见荷塘中传来的歌声,才让人想起这荷塘里还有人。这景色真是太美了。
5.背诵并摘抄古诗。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阅读积累佳句的方法;学习了日积月累,收获了一首美丽的《采莲曲》。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阅读方法和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3.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感受“得”的用法,联系生活仿写。 1.引导: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 它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这三个句子都有一个“得”字。
2.创设两组句子,对比分析:请学生比较读一读,说说更喜欢哪一组句子,为什么?
第一组 第二组 ◇ 它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它的声音小。 ◇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王老师很着急。 ◇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他跑了。
学生朗读并交流。预设:喜欢第一组句子。“得”字和后面的内容能让被描述的情形更加具体生动。
3.联系生活仿写。
引导:知道了“得”字和后面的内容的作用,大家再来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下面的句子吧。
·妈妈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苹果红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妈妈累得直不起腰来。
·背上的书包重得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天上的云彩黑得像墨水一样。 ·苹果红得像小女孩红扑扑的脸蛋。 (二)借助范例,续说句子。
1.引导: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学生交流,预设:用前面结尾的词语做下文的开头,感觉连绵不断,这种句子真有趣!
2.出示第2个句子。
(1)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引导:大家听听这是什么歌曲,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感受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接着往下说,并展示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弯弯的小桥下面是(哗哗的溪水),(哗哗的溪水)惊醒了树上的小鸟,(树上的小鸟)唧唧喳喳唱了起来。
(设计意图:在言语积累上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不必要讲解什么叫顶针的修辞手法,给他们提供有意思的顶针的例句,学生会在朗读、记忆中熟能生巧,并学会积累和正确运用。)
二、学习“书写提示”
1.引导:仔细观察八个字,找找它们的书写规律及书写特点。
预设:这8个字都有笔画撇、捺,撇捺都很舒展。
2.让学生读读泡泡中的提示语,结合例字解释:一个字中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能使字显得比较平衡、优美。
3.教师范写指导:“蒙”“翅”。 蒙:四个撇长短高低不一样。 翅:平捺平拖出去,拖住“羽”。
4.学生自主练写、互相评价,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评价分析。
6.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撇、捺的字,如“边、处、定、是”,自己练写,主要把撇和捺写得舒展。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词句段运用,知道了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加具体生动,知道了如何让句子更好地表达意境美;学习了书写提示,让我们更好地写撇和捺。
四、板书设计
①画出来,摘抄;
摘 抄
②分类摘抄;
③摘抄新鲜的,旁批感受;
积累词句
提高理解与写作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