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在建设规划中的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概念及其规划概念与内容的详细论述,深入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原则,特别强调了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农村 居民点 规划 原则
一、居民点的概念
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公用设施、行政、文教、园林绿化等多种系统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一般居民点是由建筑群、街道网、绿化系统以及其他公用设施等物质要素所组成。
居民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劳动分工加深和生产关系改变所决定的。
根据居民点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人口规模的不同,目前我国把居民点分为城市和农村居民点两大类。一般来说,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工商业和手工业集中的居民点称为城市。以农副业生产和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一般均属农村居民点范畴
农村居民点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定居场所,是除土地以外各种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地方。农村居民点一般分为乡所在地的农村集镇,村所在地的中心居民点和规模小而分散的一般居民点三种类型。农村居民点所担负的任务则必然以农副业生产为主,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它要充分适应组织与发展农副业生产的要求,其次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大小分布情况都与其外围的土地情况和耕作的半径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农村居民点规划必须很好考虑它的特点,不要盲目造搬城市的规模,必须考虑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地区的差别,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二、居民点的规划的概念
居民点规划乃是一个时期内居民点建设的纲领和目标。具体来说,居民点规划就是在一定的规划年度内,根据合理地组织农业和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科技、福利与生活水平的要求,在一定的土地及空间范围内,对居民点内的各类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和其他各种工程设施进行合理的配置。
三、居民点规划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1、进行居民点的分布规划。
2、选择居民点的用地。
3、确定居民点的发展性质、规模、各类建设项目与定额。
4、对居民点内各项要素的规划与设计。
以上居民点规划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规划的准备工作。如成立规划机构,深入调查研究,收集规划有关的原始资料,并对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编制居民点建设的远景规划。如确定居民点的发展性质、规模、各种发展项目的确定,并进行规划设计所需要的各项技术经济依据的计算。
3、进行居民点的分布规划与用地选择。
4、居民点内部规划设计。
5、规划的实施阶段。编制施工图,现场放样。
四、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原则
居民点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它是具有广泛范围和长期过程的工作。居民点的规划涉及的面很广,既有自然的一面,又有经济的一面,既有生产的一面,又有政策的一面,规划的实现又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般都要按生产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来实现。可见,居民点规划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地区性、政策性和阶段性等的特点。
居民点规划的主要原则有;
1、统筹安排,远近结合。
农业企业中各居民点之间,居民点与各企业用地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故村镇规划首先应以山、水、田、林、路、村镇相结合的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即应在居民点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各村镇的规划,规划应将农、林、牧、副、渔、工商各业统筹安排,生产与生活一起考虑,一方面应从目前现实的可能出发,另一方面又要体现远景的理想。规划要按生产发展的可能,量力而行,分阶段实现。
2、贯彻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
规划应与现有的管理体制相适应,规划和建设要贯彻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具有超前性。
3、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勤俭节约。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不一样,因此,居民点的规划必须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反对忽视地区条件的机械套用做法。在规划中不要安排脱离实际的项目与盲目的高标准。对原有村屯及建筑物,能保留的尽量充分利用,积极改造,逐步更新。建设投资不能依靠国家,要立足于发展生产,壮大经济,自力更生上。当前规划中应特别注意节约居民点的用地,尽量不与耕田争地,节约用地。
4、为提高生产,改善生活创造条件。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为生产和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这是居民点规划的目的,也是重要的原则,生产和生活二者并不矛盾。在进行居民点规划时,首先应从生产入手。生产是基础,发展生产是提高生活的中心环节。所以不能脱离当前生产水平而过多过早地进行生活福利设施的建设。当然,也不能只强调生产而不顾生活。
以上就是本人多年从事村镇规划工作中的体会和认识,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