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

来源:易榕旅网
政党公信力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所构 成:第一,执政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任何政党 上台执政,如何组织政府、运作公共权力的过程 需要有广大的自由行动空间。政党如何执政以 及执政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具有很大的 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公众可能削减对执政党信 任和支持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执政党为了持 续地获得公众的信任,就必须在广大公众之中 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第二,执政党塑造 民众信心的能力,其核心构成要素是信心。民众 在无法明确预料和完全控制政党的执政行为的 情况下赋予执政党以信任,意味着民众对执政 党充满信心,相信执政党的执政行为会符合自 己的意愿,并且相信执政党不会滥用自己的信 任。执政党若要赢得民众的信任,就必须有效地 塑造民众的信心。第三,执政党兑现承诺的能 力。民众对执政党的选择,对执政党权威的承认 和服从,对执政党的行为符合自己良好愿望的 信心,都与执政党的承诺有关。执政党能否兑现 其承诺,是一个政治诚信问题,“政治诚信是基 本的政治道德。”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金碚撰文认为,“发展中国家”这个概念,是 从“落后国家”、“贫穷国家”、“不发达国家”、“欠 发达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等称谓逐渐演变过 来,使之更具有积极含义。但称谓的改变并没有 改变“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含义中仍然保留着与 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贫穷、落后、不发达”和“经 济社会尚不成熟,现代化尚未实现”的基本含 义。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是真真实实的客 观现状。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确实 让国家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经济规 模上看,已经是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和经济大国。 但是,众所周知,如果按人均收入或人均GDP 计算,中国至多处于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 家的边界上,即按通常汇率计算中国属于低收 入国家。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刚刚够得上 中低收入国家水平。再看中国经济中规模最大 《9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5期 的工业,虽然占了GDP的60%左右,但是同美 国只占GDP15%左右的工业规模相比,中国工 业仍然远远小于美国。中国有占世界四分之一 的劳动力,而生产的GDP尚远低于10%;即使 说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其实,中国出 口产品占全球的比重也不到10%。也就是说, 中国的生产能力和经济规模远低于人口规模所 具有的比例。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 本的民生事业仍然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因此, 在任何意义上中国都还不是一个发达和成熟的 现代化国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点不足 王乾厚撰文指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 力主要表现为若干家文化企业集团以雄厚的资 本、技术和人才实力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 的能力。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企业 数量虽然很多,但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主要 表现为文化产业的总量和规模较小,大企业、大 集团较少,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 弱,文化体制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不相 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文化产业 市场集中度较低,文化企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 低。我国的国有文化企业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 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 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企业很难发展壮大, 市场集中度难以提高,很难实现规模经济。二是 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缓慢。我国 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水平较低,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含量不高,文化 产品的生产大都停留在传统的工艺水平和制作 流程上。三是文化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文化企业 的管理和经营意识不强。我国文化市场机制的 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 机制,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文化产业进入和退 出机制。 当代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 周采撰文指出,传统的西方教育史学主要 j毒| _ :≮l l是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物,以直线进步史观描述 近代民族国家学校教育的发展并关注大教育家 的思想。在战后国际史学两次转向和师范教育 机构转型的双重夹击下,传统西方教育史学模 ◇ 黛翻 作,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新闻舆论 导向工作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 业有了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较 为突出的就是新闻秩序问题。例如,新闻舆论导 式发生了两次嬗变:20世纪50年代末在历史 学社会科学化潮流的影响下向新社会史方向发 展,在美国率先出现了新教育史学,几年后影响 向偏差时有发生,各种新闻媒介的新闻宣传不 协调行为时有发生,新闻宣传中的越轨行为时 有发生,新闻纠纷日益增多。所有这些情况,都 到欧美其他国家。20世纪8O年代以后受新文 表明我们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新闻秩序,必须 化史学的影响,在英美等国出现了新文化教育 史学,后逐渐向欧美其他国家发展。进入2l世 纪,一方面,运用传统教育史学模式研究教育史 的仍大有人在,许多教育史家为捍卫教育史学 的独立性而努力;另一方面,新文化史取向的教 育史学与新社会史学取向的教育史学既相互博 弈又取长补短,形成了战后西方教育史学三足 鼎立和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技术精神的求效思维 刘道兴撰文指出,传统的价值追求是基于 科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思维进行 的概括。随着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影响和 作用的日益加深,技术精神中独特的“求效思 维”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和独立地位的人类 思维方式,应当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一个国家 只有重视技术文化,崇尚对职业技术技能的掌 握、对技巧方法的拥有,而不是仅仅了解科学知 识,才能使劳动者同样得到尊敬,提高社会发展 质量和效益。技术精神和科学精神有着本质的 差异,科学精神是求真思维,技术精神是求效思 维,两者之间不能比较,各有各的社会价值。求 真是认识论要解决的问题,求效就是方法论要 解决的问题。求效思维的独立价值是康德“真善 美”的三维价值体系无法概括的,把“真”“善” “效”“美”并列,不仅是要提高对技术思维和价 值的认识,也是为了用真善美制约技术力量导 致的功利主义倾向。 新闻阅评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包东喜、徐楚桥撰文指出,加强新闻阅评工 加强新闻事业的管理,加强新闻舆论导向的宏 观调控,以优化新闻媒介的整体结构,协调各种 新闻关系,提高新闻舆论导向的整体效率。 有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新闻阅评 的重要作用:一日新闻阅评好比汽车方向盘上 的一个校正器,只有不断地校正,减少和消除误 差,才能使汽车前进的方向保持平衡。新闻阅评 就是把握舆论导向的一个校正器。二曰新闻阅 评好比是护林员、啄木鸟。它培育幼林,削剪枯 枝,啄出害虫,托起一片新绿,繁荣社会主义新 闻事业的丛林。 作为政府监管的“新闻阅评”在操作规程上 更加注重政府管制的程序性。它们有着十分完 整的管理规章制度,有着十分严密的上下级隶 属关系,作为组织而言它们既要对上(党和政 府)负责,又要对下(下级新闻监管部门或新闻 媒体)负责。 中国历史上五次文化大变革 王晖撰文指出,“文化”的定义很多,过去有 人统计有30多种,但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它包括 的内容要素有思想、制度、物质、习俗四个方面。 从这四个要素来看,中国历史上有五次文化大 变革:公元前2300至2000年左右的尧舜到夏 初(龙山文化晚期);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清末民国时期。这五次文化大 变革中,有两次变革只是涉及到了文化的某些 方面,如商周之际、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思想文化 大变革;还有三次则是全面的文化大变革,如尧 舜禹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清末民国时代的文化 大变革。这些大变革是对四千多年来中国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