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实验室用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取氧气,下列装置组合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⑤
C.②③
D.②④
2、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C的质量为( ) A.6.8g
B.9.6g
C.8.8g
D.4.4g
3、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4、苏州盛产杨梅。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l9Hl9N7O6。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 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
1 / 9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5、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因此过滤后的水一定是软水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不锈钢虽然是金属材料,但它属于混合物而不是金属单质 7、对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氧化汞受热后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氢气和液氢都可以作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8、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C.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9、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3.2g氧气,生成4.4g二氧化碳和1.8g水。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化合物的质量为3.0g
B.该化合物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2 / 9
C.该化合物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4:1 D.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 10、下列对化肥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KNO3是一种复合肥
B.施用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 C.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 D.化肥能提高粮食产量,施用越多越好 11、在M+N→盐+水的反应中,M和N不可能是 A.HCl和NaOH C.H2SO4和Fe2O3
B.CO2和Ca(OH)2 D.AgNO3和BaCl2
12、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灼烧一定时间,测得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8.8g,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反应放出CO2的质量为( ) A.1.1g
B.2.2
C.4.4g
D.5g
13、在下列四种含有氯元素的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 A.Cl2
B.NaCl
C.HClO
D.KClO3
14、下列清洁用品中碱性最强的是( ) A.厕所清洁剂pH=1 C.肥皂pH=10
B.牙膏pH=8
D.炉具清洁剂pH=13
15、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 )
A.长劲漏斗 B.量桶
C.坩埚钳 D.椎形瓶
16、下列试剂瓶应有标志的是( ) A.氯化钠
B.蒸馏水
C.浓硫酸
D.葡萄糖
17、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H ②Fe2+ ③Cu ④P2O5 ⑤Fe3+ ⑥NaCl
3 / 9
A.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18、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较,含量明显降低的是( ) A.稀有气体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19、下列关于水净化过程中常用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明矾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 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的所有杂质 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成淡水 D.过滤或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
20、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g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g; C.无数实验证明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①三个氩原子_____。②两个三氧化硫分子_____。③碳酸根离子_____。④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_____。
(2)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含义:①Al3+中“3+”表示_____。②NO2中“2”表示_____。
2、取用药品应注意操作规范。
(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先使试管_______,用_______把药品送至试管底部,
4 / 9
再直立试管。
(2)某同学向量筒倾倒液体时的操作如图,纠正其中的两处错误:________,_______。
3、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和二氧化氯(ClO2)是常用消毒剂。
(1)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ClO2属于____________(填序号)。
A 混合物 B 化合物 C 氧化物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_____ 25mL 15mL 9mL (2)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________(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5 / 9
(列举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盐酸、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酸,下列是探究酸性质的实验。
(1)能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是____(选填“实验一”“实验二”),此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2)若实验二中稀硫酸和硝酸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如图是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前后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示意图,则“”代表的离子是___(填离子符号);
(3)实验三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稀硝酸中的现象为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蓝,并有气泡产生,反应为3Cu+8HNO3===3Cu(NO3)2+2X↑+4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
(4)实验室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后,试管内壁上常附着一些铜,清洗方法是____。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中和73g的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1)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需要水_____克。
(2)当a为80g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6 / 9
2、在烧杯中加入2.14g久置的铝箔,再滴加稀硫酸(H2SO4),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H2SO4)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氢气(H2)_____________g,刚开始滴加稀硫酸(H2SO4)没有氢气(H2)放出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计算所滴加的稀硫酸(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 / 9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A 2、C 3、A 4、B 5、A 6、D 7、A 8、C 9、C 10、D 11、D 12、B 13、B 14、D 15、C 16、C 17、B 18、B 19、A 20、C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3ArCO32-2SO3O2 一个铝离子带有三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2、倾斜 药匙或纸槽 把瓶塞倒放 手持量筒,使量筒倾斜
8 / 9
3、+1 BC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5% 装置二 能让空气更易流通,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装置内铜粉的量不足 未降至室温就读数(合理即可)
2、实验二 稀盐酸中没有明显现象,稀硫酸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H2SO4+Ba(NO3)2===BaSO4↓+2HNO3 H+; NO; 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用水清洗或先将试管中的铜加热成氧化铜后,然后将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用水清洗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1)50 克。(2)3.8%。 2、(1)0.2g;
Al2O3+3H2SO4═Al2SO43+3H2O;(2)10%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