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4 @韩彩芳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从音乐教学中挖掘歌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 把握音乐要素等几个方面为切入点,阐述了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 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音乐性;挖掘;采用;把握;渗透德育教育 在人类进入2l世纪的今天,我们引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而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 展起来的新型课程。它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 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在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指出: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 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 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 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 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_卜 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 师,如何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人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 感教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呢? 挖掘歌词中的思想内涵。渗透德育教育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苟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 行、广教化、美风俗”。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 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 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 在教唱歌曲时,可先把歌曲背景和歌词给学生讲清,尽力从歌词中 挖掘那些思想性较强优势和学生现实表现的内容与学生对话、融会贯通 地讲解。如《小乌鸦爱妈妈》、《小红帽》、《蜗牛与黄鹂鸟》、《唱给妈妈的 摇篮曲》,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 挖掘、发现和理解。根据教学内容、音乐艺术特点,制定出恰当的思想教 育方案。这样,才能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 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一课时,在歌曲律动、表演 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孝德教育,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提问:如果你们的妈 妈上班累了,或者有一天病了,你们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要象歌曲中 的小朋友学习,照顾妈妈。而《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懂得不能象黄鹂鸟 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 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德育的渗透点在不知不觉中 被学生接纳,并化为自醒自悟。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 一中学 孕 辅乎 新课程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 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 了对音乐作品理想,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捉迷 藏》、《小青蛙找家》、《咱们从小讲礼貌》、《小乌鸦爱妈妈》、《大鹿》等游 戏、歌表演中,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从中受到启迪,而 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加深了 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三、把握音乐要素,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 己独特的音波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五彩缤纷的感 情波涛。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 合训练等,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 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人情入境,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 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中抒发美好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使 音乐艺术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如:欣赏《只怕不抵抗》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 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 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 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四、率先垂范。教师自身形象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教师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导者。教师 的人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 的影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 这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广博的 科学文化知识、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 的师德修养。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 影响,教师在各方面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 正做到以情动情、以爱育爱、以德育德,有效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 先是培养人”。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 刻意地培育一些少效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 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 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还有很多,如课堂以外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等 等).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 全过程,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二小748500) 谈谈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陈玉春 摘要: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师生双方积极参与,特别 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但这就需要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激发 学生兴趣,把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提高 十年课改,我们积攒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特 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更是为我们创建有效课堂指明了方向。现目前,提 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正如火如茶地开展着,大家都在不停的觅方法、找途 径,为创建高效想方设法。但由于教师对其认识存有差异,经验有别,导 致创建过程“花样百出”,其有效性也在不同程度打着折扣。所以,我们 有必要在此商议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下面,经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 化学教学,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学知识转变为魔术,展现在学生面前,将表演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 内心里面,真正喜欢化学。时时感受化学的魔力,常常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显然不适 合我们现在“0o后”学生学习需求。新课标为此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没有兴趣作保障,学生学习是被动的, 是痛苦的,更没有良好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就要充分认识兴趣在学习过 程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师的 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所以,我们要 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 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学习兴趣,使他 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兴 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 的、持久的兴趣呢?为此,我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就是深入挖掘化学趣味因 子,联系生活实际,时时穿插学生关注的热点,及各种新型材料;将某些化 ・生互动、探究创瓶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求 异创新,自我构建知识。 1.建立合作学习模式合作是相对于自主学习而提出,是化学学习 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标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 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而且要求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这 样,学生能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 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使其学 会合作学习,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 2.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 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 件’止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 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 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 又把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 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 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 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 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