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1月第】9卷第】期 JETCM.Jan.2010,vo】.19.N0.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143・ 当归lOg,车前子lOg(包煎),泽泻10g,生甘草6g。气滞血瘀证予 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6g,柴胡6g,川芎8g,香附10g,枳壳10g, 炒白芍10g。肝肾阴亏证予一贯煎加减:北沙参lOg,麦冬lOg,当 归10g,生地黄30g,枸杞12g,川楝子10g,芍药12g,甘草5g。以 上均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两组均治疗10d为1疗程,1 正气耗散,正不胜邪,以致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病。故治疗以 清热泻火,祛湿解毒,通络止痛立法…。速效救心丸主要成分为 川芎、冰片,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外用对感觉神经有轻微刺激作用,呈局部温和止痛疗效,现代研 个疗程结束后第2日即评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按文献[1】执行。治愈:皮疹消退,体征消失, 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 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究认为,川芎、冰片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 J。由于本病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发,而西医无针对这一病毒的特效药物, 在治疗上只是对痢 疗,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则标本同治,通过两 组患者对比发现,治疗组治愈率和治疗时间治疗组均比对照组 更优,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平,罗威.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蛇志,2007, 19(3):194~195. f2]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929. (收稿日期2009—06—09)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体会 仇 洪 中图分类号:R752.1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0)01—0143—02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 效。方法将9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病毒 药物常规治疔,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 证分型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 f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带状疱疹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 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近年来笔者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16~81岁,平 均46岁;病程3~1Od;胸背部56例,头颜面4例,上肢5例,下 肢2例,腰骶部20例,会阴部4例,臀部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 疗组49例,男性20例,女性29例;年龄16~81岁,平均47岁; 肝经郁热证15例,气滞血瘀证16例,肝肾阴亏证17例。对照组 49例,男性21例,女性28例;年龄18~80岁,平均45岁。两组 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抗病毒药物常规治疗(阿昔洛韦口 服,每次0.4g,每H 3次;维生素B。口服,每次20mg,每日3次; 另予阿昔洛韦软膏外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辨证施治“ :肝 经郁热证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5g,柴 胡10g,生地10g,赤芍10g,木通10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全 浙江省余姚市中医医院(余姚315400) 2 结果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t'(%) 与对照组比较,△P<0 05 3 讨论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如儿童)中引 起原发感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即 水痘。水痘症状消失后,病毒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髓神经或 颅神经的神经元细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后,病毒从一个或数个 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在神经末梢迅速繁殖 并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发炎、出血、死亡而发病,引起复发感染, 即带状疱疹。中医学认为,本病与情志有关,或因饮食不节,脾失 健运,湿蕴化热,以致毒邪易感,湿热火毒蕴积肌肤发病;或因外 感风寒湿热毒邪未清,气血不畅所致;或因肝郁化火外窜皮肤或 肝经湿热下注,后期则因肝肾阴虚,气血不通所致【2 J。年老体弱 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本病初起 多属肝胆湿热型,日久或年老体弱多属气滞血瘀或肝肾阴亏。其 发病率高,各个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尤其是老年人多见。目前 此病的治疗方法颇多,单用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有一定局限性,往 往症状消失时间过长,老年患者易遗留后遗神经痛。阿昔洛韦为 抗核酸生物合成的抗病毒药,具有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优点, 多年来被认为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首选药物 1。但现已证明,该药 常规用量血药浓度达不到ID 。的水平,多年应用临床上已发生 对阿昔洛韦的耐药n,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多因情志不遂,肝 气不舒而化火,又湿热内蕴,同时又外受毒邪而诱发,毒邪化火、 与肝火湿热搏结以致肝胆湿热,故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湿 热蕴结皮肤,壅阻经络,出现疼痛。治疗组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 方,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胆之热,车前草、泽泻、木通泻肝 胆之湿,赤芍、玄胡、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板蓝根、大青叶、生地 清热解毒。以上诸药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解毒止痛之功。中 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既有西医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作用, 以治其表;又有中药清肝利湿解毒、通络止痛、补气和中之功效, 以治其本。总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见效快, 疗效稳定,能明显缩短病程,并能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无明 显副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1994:144. 【2]钟萍,冯丽谦.带状疱疹的中西医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8,28 ・144・ (11):808. 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1月第19卷第1期 JETCM.Jan.2010,Vo1.19,No.1 日2次。两组均以10d为1疗程。治疗1 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 [3] 虞瑞尧,乐光熙.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痛【J].岭南皮肤病杂志,2000,7(2):5O~53. [4】 王吉荣,师彬,孙国栋.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临床研究 概况[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12):884. 【5】赵贵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6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8,17(12):171. 评定。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停服其他药物。治疗期间对照组稍有嗜 睡外,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1.4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评定疗 效。治愈:瘙痒已止,继发皮疹全部消失,睡眠正常不口干,大小 便正常。好转:瘙痒消失或减轻,夜晚偶有瘙痒,继发皮疹大部分 消失,睡眠在4~5h以上,大小便基本正常。无效:瘙痒无明显减 轻或加重,继发皮疹未见减少或加剧,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复 (收稿日期2009—05—22) 养血祛风汤剂并健康教育防治老年性 皮肤瘙痒症临床体会 李丽霞徐文江 中图分类号:R758.3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0)01—0144—01 【关键词】养血祛风汤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健康教育 老年性皮肤瘙痒多发于秋冬寒冷季节,西药疗效差,且易复 发。我院依据其病因病机研制的养血祛风汤剂并健康教育在临 床广泛应用,取得确切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8例均为我院2002年3月一2009年3月 门诊患者,排除糖尿病、肝胆疾病、尿毒症、肾病、肿瘤、甲状腺功 能异常等疾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性33例,女性 27例;年龄57—85岁,平均68.3岁;病程1年内18例,1~3年 31例,3年以上11例。对照组58例,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 龄58—86岁,平均67.8岁;病程1年内19例,1~3年29例,3 年以上10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现代皮肤病学》…相关诊断标准:全身 皮肤瘙痒,部位以肩背部、四肢伸侧为主,皮疹以脱屑、结痂等继 发皮疹为主,一般无原发皮疹,有或无口干、尿少、大便干结、失 眠、神经衰弱、舌质红干裂苔少、脉细数。排除虱病、蚧螨、局限性 湿疹、神经性皮炎引起的皮肤损害及继发性皮肤损害。 1.3 治疗方法观察组口服自拟养血祛风汤,药物组成为黄 芪3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2g,熟地15g,防风10g,蝉蜕 10g,麦冬12g,制何首乌20g,僵蚕15g。若瘙痒日久不愈加乌梢 蛇、川椒;若口干甚者加芦根、天花粉;若伴皮肤灼热加白茅根; 若口干,皮肤灼热又兼大便干结者加石膏、知母;若伴失眠多梦 者加枣仁、夜交藤;若伴有渗出加五倍子;若因搔抓过度伴皮肤 感染者加金银花、黄连。每日1剂,分2次口服,药渣可包装后热 敷病灶局部。为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实施规范的健康教育及护 理指导:给患者简单介绍瘙痒症的成因及治疗方法,树立配合治 疗的信心;嘱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经常外涂护肤润燥剂,不要搔 抓;内衣宜柔软的棉织品,不穿羽绒衣裤及化纤内衣;避免接触 碱性强的肥皂;忌食腥发及辛辣食物,最好不吸烟饮酒;保持精 神愉快和足够的睡眠,加强营养,并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对照 组121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rag,每日1次。若顽固性瘙痒,男性加 服甲基睾丸酮片5rag,每日2次;女性加服己烯雌酚片0.5g,每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廊坊065000) 发:症状消失,1周至1月后原有症状复发。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x 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见表1。结果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尸<0.0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 01 3 讨论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临床可见 皮肤干燥瘙痒。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大多与老年期内分泌 性腺机能减退,导致皮肤老化、干燥,退行性萎缩,皮肤弹性减 退,皮肤油脂和性腺分泌减少有关,冬季室温过高或湿度偏低都 可使表皮角质层所含水分过度丢失,致使老年人的皮肤进一步 干燥,故本病以冬季发病率为高。西医一般采用抗组胺药治疗, 但因本病不是因组胺释放或前列腺素形成引起,因而抗组胺药 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临床效果不令人满意。中医学认为,风、 燥、热三气均可引起皮肤瘙痒症,本病属中医学“风瘙痒”、“血虚 生风”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为老年人气血不足,皮肤干燥或久病 后,气血两虚,血虚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气虚则卫外不固,风 邪易袭。老年人气血已虚,不能滋养肌肤,则皮肤干燥,萎缩退 化,风湿从内生而引起瘙痒。本病以风、燥、热为其标,以气血虚 为其本,因此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故本病宜益气养 血,祛风止痒。方中重用黄芪、当归益气补血,使气足血旺,以濡 养全身肌肤;再配以熟地、麦冬、制何首乌、白芍滋阴益肾,养血 润燥;更加防风、蝉蜕、僵蚕以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 血、祛风止痒之功,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且疗程短,无副反应 发生。另外,瘙痒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病理的因素外, 精神因素、饮食、日常保养等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对患者进行必 要的健康教育,可以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避免情绪 波动、紧张加重瘙痒,也有助于药物治疗的巩固和康复。老年人 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干燥缺水,过勤洗澡、水温过高更加重皮肤 干燥、瘙痒。辛辣刺激性食物、浓茶、烟酒等也刺激皮肤而加重瘙 痒。生活中注意这些因素,对老年皮肤瘙痒症的预防、治疗及痊 愈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 社.1996:505~5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s】. 1997:99一l00. (收稿日期200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