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说课稿-14《沸腾》青岛版

来源:易榕旅网
《沸腾》实验教学说课稿

一、实验教材

我进行实验说课的《沸腾》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循环》的第 14 课。 二、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50ml烧杯、厚质铝箔、温度计、火柴、秒表。 三、实验改进与创新点 (一)原实验器材的不足

在教学中,发现原实验器材有以下几点不足:

⒈烧杯杯口较大,热量散失多,实验耗时长,消耗燃料多。

⒉大烧杯如果减少水量,水浅无法清晰地观察到水沸腾前、沸腾时气泡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⒊温度计悬挂不稳固,在沸腾过程中容易碰到烧杯壁。 ⒋使用自来水加热耗时长。 (二)实验创新点

针对上面的不足之处,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以下创新性改进:

⒈选用50毫升的小烧杯,40毫升的水量。

⒉小烧杯口用厚质铝箔封住,中央留孔插入温度计,减少热量散失的同时又可以固定温度计。水沸腾时,水面能翻出大的剧烈水花,更有利于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

⒊通过多次加热比较,纯净水要比自来水加热时间短。

总之,通过以上改进,有效地缩短了给水加热的时间,并且实验现象清晰明显,课堂效果非常好。 四、实验原理及设计思路 (一)实验原理

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这种现象

叫做沸腾。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 100℃。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即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会随外界大气压强的改变而改变。) (二)实验设计思路

为丰富和深化学生的感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我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上升的变化,鼓励学生动脑大胆猜测,通过亲自设计、动手做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猜测。实验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成折线图。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很容易使学生发现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发现水的沸点以及水沸腾后温度不会再继续上升。 五、实验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目标是由分析教材、课标和学情得来的。所以,要想确定实验教学目标,就要先分析教材、课标和学情。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蒸发现象后,继续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以探究水的沸腾现象为载体,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搜集、记录观察实验中的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解读,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发现新问题。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本单元在科学探究方面提出的要求有: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釆集数据,做好记录;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式整理有关资料;学会分析和解读数据,并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有: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水循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不利。科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有: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基本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进行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分析判断。

基于以上课程标准分析、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总结提炼出本课要达成的实验教学目标是:

1.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 性的科技作品。

2.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体验合作探究 的愉悦感。

3.认识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实验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沸腾现象,亲历沸腾的过程,知道水的沸点。 实验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实验教学内容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现象的引领下展开探究活动,以探究水的沸腾现象为载体,采用记录数据的方式收集信息,经历一个把数据整理为直观可视形式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质疑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积极思考,大胆猜想:筛选问题,讨论猜想。 (三)动脑动手,实验探究:设计实验,小组合作动手探究。

(四)分析数据,验证猜想:观察并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测。

(五)生活应用,课后拓展:总结实验原理,了解在生活中的运用。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图入手,提问:你是怎样么判断水开了呢?学生畅谈自己的判断依据。(冒白气,顶壶盖,跳灯,发出小哨等。)继续追问:水在加热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我们看不到的变化呢? 得出:水的温度不断上升。联系生活实际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二)积极思考,大胆猜想

针对“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上升”这句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

质疑。学生发表完自己的疑问,教师归纳、总结三个问题,即:⑴温度上升的速度是怎样的?⑵温度上升到多少摄氏度,水就烧开了?⑶水烧开以后,继续加热,温度还会上升吗?先鼓励学生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测,再填写表格,班内汇报。

那么怎样验证自己的预测是不是正确呢?学生会说做实验! 根据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动脑动手,实验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是要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根据这一理论,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完成水的加热实验。 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铁架台、(能使烧杯均匀受热的)石棉网、(给水加热的)酒精灯、(测量水温的)温度计、(带有小孔的)厚质铝箔纸、火柴、一杯凉水、(计时用的)秒表、一块湿毛巾。

⒉教师示范组装器材:组装仪器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先把酒精灯放在铁环的下面,石棉网放在铁环上,把装有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厚质铝箔纸盖紧烧杯口。把温度计插进铝箔纸正中的小孔里,温度计的上端固定在上面的铁环上。调整温度计的高度,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注意液泡不能碰到烧杯壁和杯底。

⒊学生组装器材,教师检查。

⒋出示实验表格,讲清观察实验要求:为了大家能清晰地记录水烧开的过程,请同学们看这张实验表格。(出示表格)0分钟的温度就是水加热前的温度,加热前杯内的温度是多少,请你快速记录下来。给水加热后,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同时把你看到的现象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另外,把你观测的

温度在折线图中表示出来。在水烧开后请继续加热一到两分钟。

⒌学生互相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教师补充:例如酒精灯的安全使用,不要用手碰加热的烧杯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动手之前一定要先动脑。 ⒍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其中。 (四)分析数据,验证猜想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数据,说说实验中的发现,师生共同总结。 ⒈揭示概念,板书课题: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水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水发生剧烈气化,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就叫做沸腾。(板书课题:沸腾) ⒉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图,引导学生继续发现:水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水升温是先快后慢,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会再升高。

⒊揭示沸点:水沸腾时的温度就称为水的沸点。让学生汇报各小组的沸点。提

醒学生每个小组的沸点不同,原因可能温度计的误差,还有可能是与大气压有关。

告诉学生: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即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会随外界大气压强的改变而改变。如在海拔1900米处,水的沸点是93.5℃。 (五)生活应用,课后拓展

⒈出示资料卡,认识其它液体的沸点,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

⒉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以下现象:油锅捞钱,在高原煮饭要用高压锅 ⒊出示瓦特的图片,让学生课下看书了解英国科学家瓦特改良蒸气的故事。 ⒋展示玩具蒸气小船及制作方法,鼓励学生课下尝试制做。 八、实验效果评价

本节实验课不是直接给学生讲什么是沸腾,什么是沸点,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自主探索沸腾和沸点。通过高效的实验教学促成和提升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讲解和亲自动手组装,不仅了解到组装仪器应自下而上,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尝到了动手实验的乐趣。

(二)改良后的实验装备不仅缩短了给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而且使学生能近距离清晰地观察水中气泡产生、变化的过程,丰富和深化了学生原有的感知,有效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促成了高效课堂的生成。

(三)学生不仅收集记录了实验数据,并且整理成折线图,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需求也得到了激发。

(四)通过对数据和折线图的分析,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沸腾的相关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实验中的发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描述的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了科学实验课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