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及发生机制分析

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及发生机制分析

来源:易榕旅网


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及发生机制分析

摘要: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儿童时期形成的优良自控能力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从自我控制的结构及发生机制研究两方面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自我控制;结构;发生机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表现为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儿童自我控制是其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是心理的整体功能。儿童时期形成的优良自控能力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对自我控制的结构和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利于提高理论的可操作性,同时可以为在家庭、幼儿园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一、有关儿童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

自我控制并非单一的心理因素,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儿童自我控制的维度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有比较简单的自我控制结构分析,如Deborah在研究中将自控分为认知控制和社会情感的控制;Jutta Heckhausen等将个体的控制分为基本控制(Primary contr01)和第二控制(Secondary contr01)两种形式,基本控制指努力改变外部世界使之适合于自己的控制,第二控制指控制自己的内部心理过程,使其更有利于保持基本控制。另外也有较为复杂的研究,将自我控制分为若干层次的结构。

(一)三因素结构

lilian J,Lengua采用母子报告法从儿童的注意力、抑制控制和冲动性三个因素对自我调节进行了研究;Mark Muraven等人将自我控制进行划分为三种方式:作为知识结构、作为机能、作为一种有限的能力;Berkowitz(1998)等研究认为自我控制由抵制诱惑、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三个维度构成;而Elizabeth等将自控分为人际自控、个体自控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郭晓飞则从自我控制行行为类型角度出发,将自我控制分为矫正型自我控制、改良型自我控制和成长型自我控制三个维度。

(二)四因素结构

Eisenberg(1997)认为自我调节由注意转移策略、关注、禁止控制和冲动性四个因素构成;Zimmerman提出自我监控的”WHWW”结构,认为自我具有动机自我监控、方法自我监控、结果自我监控和环境自我监控等四个维度。刘金花、庞美云等主要从认知、行为习惯、情绪体验和社会交往四个范畴为理论框架对自我控制进行研究,并编制了儿童自我控制学生自陈量表。

杨丽珠、董光恒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儿童自我控制理论结构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儿童的自我控制具体是由坚持性、自觉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组成的。其中自制力,表现为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的能力。坚持性,表现为在某种困难情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自觉性,表现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对禁止体验的认识和与看护人期望相一致的动机及相应的行为上。自我延迟满足,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控能力。它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重要技能,在自我延迟满足的过程中,儿童自己做选择并在延迟的过程中不断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抵

抗诱惑。

(三)多因素结构

Kopp等人认为,自我控制能力主要指制止和引发特定行为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抑制冲动行为,抑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谢军以3—9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将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分为外显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内隐行为的自我控制,外显行为的自我控制由对情绪的控制、坚持性、自制力和独立性四个因素组成,内隐行为的控制包含对动机控制和自觉性两个因素。

上述对儿童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划分标准并不一致,所以也没有得出一个公认的科学的结构,并且研究在方法上都多少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造成研究结果也不尽科学合理。因此,很有必要运用先进的,比较公认的研究方法,对儿童自我控制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更加科学的幼儿自我控制的结构,为进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二、有关儿童自我控制发生机制的研究

(一)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早期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将良心和规则的内化作为儿童自我控制获得的重要机制,并且强调个体的自我控制就是对其本能情绪冲动的控制,因此,弗洛伊德更多使用ego-control-词强调自我的控制功能。强调无意识过程和动机驱力的作用,用价值内化和内部心理冲突来解释延迟满足的自我控制现象。

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1953)利用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研究了儿童自我控制。他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改变变量以改变某一反应的发生可能性(该反应是变量的函数)的过程,并认为儿童自我控制是可以习得的。他在阐释其思想观点的小说《沃尔登第二》中对自我控制技能的获得予以了充分说明,儿童们通过训练学会了控制自己而以适宜的行为方式应对挫折。斯金纳的这种理论观点为后来班杜拉、坎佛、卡洛里等人的自我控制理论模型的提出奠定了理论根基。

在对儿童自我控制的早期探讨中,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存在相当的分歧,但各派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儿童自我控制进行的研究大都是单纯的研究自控行为倾向或外在的自控行为表现,随着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当代心理学家对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解释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细致,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随着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兴起,人们对儿童自我控制研究重心从单纯的研究自控行为倾向或外在的白控行为表现,转向考察儿童自我控制发生的机制。

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控制是与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相关,大脑前额叶是参与抑制过程的重要生理基础,儿童出生后,大脑兴奋过程占主导,因此表现为冲动性。随着儿童的成长,皮质抑制机能迅速成熟,才有了逐步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Gifiord认为自我控制本质上是个体在具有不同价值的行为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脑前额叶的工作记忆系统和情绪的动机系统是个体在意识层面进行选择的主要机制,两种系统通过给可供选择的行为进行不同形式的赋值来发挥作用。因此Gifford提出了以生理因素为基础的自我控制模型,Gifford认为自我控制本质上是个体在具有不同价值的行为中进行选

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脑前额叶的工作记忆系统和情绪的动机系统是个体在意识层面进行选择的主要机制,两种系统通过给可供选择的行为进行不同形式的赋值来发挥作用。

社会学习学派把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从早期关注惩罚、奖励、榜样等外部因素对儿童自控行为影响,转向研究认知、注意以及儿童的内在动机等个体内在因素对自控行为的影响。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的理论模型从环境和认知相互作用理论出发,更系统地考察了自我控制形成的机制。班杜拉强调自我调节并非仅仅通过意志控制来实现,它的进行要借助一系列子功能的发挥,这些子功能包括自我观察、判断过程和自我反应三个阶段。个体对经自我观察所得到的信息依据所选择的标准和所采取的比较方式进行价值评价。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的判断,会导致个体不同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而自我激励或者评价性的自我奖赏和惩罚又可以为自我控制行为提供动机性的来源。过去自我控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进而影响今后行为目标的确立。

Kuhl的行为控制理论将个体的自我控制过程解释为个体放弃以情绪偏好为基础的选择和使用意志策略(volitional strategies)促进以认知判断为基础的选择的过程。Kuhl将意志界定为一系列解决冲突的机制和策略,Kuhl(1996,1998)将意志过程分为两种模式: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其中自我调节是以民主方式为主要风格的自我整合过程,而自我控制则是强调权力的自我管制过程。Kuhl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平行发展的情绪和认知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并强调只有当个体的认知判断和情绪判断协调一致时,个体的自我控制才会最富成效。在行为控制过程中,自我调节者和自我控制者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策略。其中自我调节策略主要包括外显注意控制、内隐注意控制、动机控制、情绪控制、激活唤醒控制、平静唤醒控制和决策控制;自我控制策略主要包括计划、发起、监督性意图控制、策略性意图控制、过度控制和冲动控制。自我调节者更多使用与积极情绪相联系的奖赏系统,而自我控制者则更多使用与消极情绪相联系的惩罚系统。Kokkonen(1999)等的研究也证实了个{奉所使用的不同情绪调节策略(Reepair,Dampening,Main[enanee)与其高水平的

情绪自我控制相关。Kuhl的行为控制理论为更好地理解个体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Mischel等人从认知和情绪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了自我控制行为发生的内部机制。尤其强凋了注意控制机制在实现自我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seh-el认为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指有助于个怵实现目标的认知和注意机制。并进一步提出自我控制过程中双系统启动模型。他们认为,在自我凋节过程中,个体策略性注意分配会影响冷/热两个认知控制系统的激活水平(热系统主要指以杏仁核为基础的情绪系统,它促使个体产生接近一回进或者攻击一远离的反应,而冷系统是海马为基础的认知系统,它推动个体进行反思和认知调节),进而影响儿童延迟满足和抵制诱惑结果:对奖赏的注意会启动热系统而削弱儿童延迟能力,反之,用分心策略,不去想诱惑物或把诱惑物想象成其他东西就会激活冷系统,从而增强延迟满足能力。因此,Misehel认为自我控制中,对注意的调节和分配与个体对行为的控制有密刀的关系。关于儿童自我机制的发生机制,目前所做的研究尚不深入,也没有得出一个公认一致的利学结论,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不同结果。有些还处于假说阶段。随着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有关儿童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研究也会更加深入更加科学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