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大全:文言固定句式复习!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也是许多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特别是文章翻译和解释。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希望对考试的时候文言文翻译能够有一定的帮助!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 何(以)…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4.岂……哉(乎,耶)?(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5.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6.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表示感叹
1.何其……也 (可译为 “多么”“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无他,惟手熟耳。欧阳修《卖油翁》
4. 一何 (可译为 “何等”、“多么”)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没有......吗”(兼表反问)”等)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晏子避席对曰:“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子故事两则》
3.其……欤?(兼表反问,译为“恐怕……吧”)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晏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2.……欤(耶),抑……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六、表陈述语气
1、无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4.比及(可译为 “等到......的时候”)
子路率尔而对曰:“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八、被动句
1、见……于……:(可译为“被”。)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所……:(可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九、宾语前置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可译为“只”。)
唯命是从。
2.何……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
3.其……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其佝偻丈人之谓也。
十、假设
1.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2.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3.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十一、转折
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虽然:(可译为“虽然(即使)如此,但)”。)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魏策》十二、其他
1.未尝:(可译为“没有”,“不曾”)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2、非唯……抑亦(译为“不仅仅……而且也”)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