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支出强劲增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类消费品和服务支出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偏好以及对收入、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又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消费结构就越趋向于追求安逸享受的消费结构。在这样的消费结构中,奢侈品支出如精神文化消费、服务性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反之,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日益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对过去而言,居民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在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居民需求的变化。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是经济学家Luch(1973年)在Stone(1954年)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其经济涵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基本需求支出,扣除基本需求支出之后则按比例在各消费支出和储蓄之间分配。称为消费者选择理论。它不仅考虑了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而且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为。同时,它还将居民各项支出区分为基本消费支出和非基本消费支出。并认为基本消费支出与收入无关,居民在基本消费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该方法具有分析比较科学合理、全面和方便实用,是当前进行消费结构分析的较为先进的经济计量方法。扩展线性模型为: (=1,2,3…,n) (1.1) 其中, 为消费者对第 类消费品的支出额, 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商品需求量, 为第 种商品的市场价格,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第 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额的变动。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是一个0~1之间的系数,系数越大,表示增加的收入用来消费的比例越大,相反则表示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的比例较大。 (1.1)式可解释为消费者对第 种商品的支出额可分解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消费者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少支出,后一部分为可支配收入减去对所有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的剩余中用于第 种商品的支出额。在采用截面数据作为样本时,可以假设在同一截面上。商品价格是定值,这样可使ELES的参数估计较为简单。我们可以设:
(=1,2,……,n) (1.2) 则有:
(=1,2,……,n) (1.3)
(1.3)式中,为随机差项,并以收入Y为自变量,第 种消费品的支出额 为应变量的一元线性回
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于横截面数据,利用最小平方法(OLS)可以得到(1.3)式中的参数和。又由(2)式可得:
将上式代入(1.2)式,得:
(=1,2,……,n) (1.4) 从而可得到 的估计。通过上述模型(1.3)求得消费倾向进而分析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各项消费支出的影响,而基本需求的估计可以为国家对低保户进行界定和制定相关的最低保障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2.1恩格尔系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最能反映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它是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因而选取了1996年-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见表2.1)并将其绘制折线图如下: 表2.1 恩格尔系数表(城镇)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恩格尔系数 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http://www.cei.gov.cn
图2-1 恩格尔系数折线图
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向富裕迈进的转变历程。根据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标准(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国民生活阶段,通常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贫困;50-60%表示温饱;40-50%表示小康;30-40%表示富裕;30%以下表示是最富裕)。从表2.1看出,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经过八年的发展,到2005年已降至36.7%,按照这一标志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开始向富裕迈近。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是存在的差异。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数据,在杂项商品与服务所占消费的比重中,中国大大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人收入的1/5用于娱乐休闲,而中国城镇人口平均仅有3.5%的收入用于服务娱乐等杂项。 2.2参数估计及其分析 根据模型(1.3),利用我国城镇居民2005年按收人水平分组的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及构成的截面资料(见表2.2),采用最小平方法可以求得、和的估计值。
表2.2 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1] (单位:元/年)
组可支配收入 总消费支出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医疗保交通通教育文居住 别 备 健 讯 娱 A 3134.88 3111.47 1475.67 243.66 109.21 232.5 228.37 363.61 384.08 B 4885.32 4295.35 1926.01 408.63 171.6 308.13 375.86 518.77 472.21
2005
36.7
杂项 58.28
114.14
C D E F G
6710.58 5574.32 2336.3 565.13 268.81 408.12 536.22 720.4 580.01 159.32 9190.05 7308.06 2838.83 784.56 397.17 561.82 764.7 985.68 745.49 229.81 12603.37 9410.77 3425.91 1010.63 546.06 764.91 1074.9 1336.77 921.67 329.92 17202.93 12102.51 4151.09 1255.95 754.85 997.59 1590.28 1700.23 1195.48 4151.09 28773.11 19153.73 5367.27 1757.59 1287.53 1287.67 3769.58 2907.99 1897.91 878.19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根据2005年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表2.3 2005年各项消费支出需求函数系数表 (城镇)
指标 t Sig. t Sig. F Sig. 食品 0.971 1302.79 7.86 0.001 0.15 13.034 0.000 169.886 0.000 1848.09 衣着 0.972 172.58 2.715 0.042 0.0584 13.202 0.000 174.299 0.000 384.89 设备 0.9996 -39.62 -6.762 0.001 0.0462 113.359 0.000 12850.36 0.000 128.37 医疗保健 0.963 147.87 2.744 0.041 0.0427 11.398 0.000 129.916 0.000 303.24 交通通讯 0.966 -407.78 -2.50 0.050 0.136 11.954 0.000 142.898 0.000 86.62 教育文娱 0.999 55.19 2.572 0.050 0.0988 66.131 0.000 4373.305 0.000 414.17
居住 0.9996 188.12 24.825 0.000 0.0592 112.189 0.000 12586.45 0.000 403.36 杂项 0.994 -48.65 -3.101 0.027 0.0313 28.685 0.000 822.81 0.000 65.13 总消费支出 0.999 1370.51 11.588 0.000 0.623 75.657 0.000 5724.023 0.000 3635.29
同样我们可以得到2002,2003,2004年的消费需求函数系数表如下
表2.4 2002-2004年消费需求函数系数表[2] (城镇)
年份 指标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 医疗 交通通讯 文教娱乐 居住 杂项 总消费支出 2002 870.32 157.24 -49.50 64.95 -101.71 40.57 72.34 -21.20 1033.01
2003
2004
2004
2005
(7.869) (2.67) (-4.668) (3.62) (-5.42) (3.13) (2.51) (-4.2) (6.904)
0.1794 0.0544 0.0569 0.047 0.095 0.1116 0.0725 0.0283 0.6455 (15.82) (9.016) (52.301) (25.7) (49.40) (85.2) (24.5) (54.3) (14.72)
1393.09 315.76 116.31 202.49 175.12 388.35 283.61 61.27 2914.00 1034.22 154.77 -68.35 70.99 -107.95 88.43 54.76 -14.98 1211.89 (8.71) (2.80) (-4.35) (2.78) (-2.91) (2.38) (1.07) (-2.7) (7.785)
0.16 0.0552 0.0568 0.0976 0.0981 0.0997 0.0767 0.0272 0.0621 (15.18) (11.59) (37.93) (21.9) (27.66) (32.7) (18.2) (49.3) (46.66)
1546.18 331.40 113.40 233.30 205.83 407.45 300.18 72.05 3199.80 1234.96 155.11 -55.90 87.07 -232.22 38.80 111.63 -25.39 1314.13 (8.99) (2.63) (-10.25) (2.96) (-2.61) (2.05) (8.51) (-3.5) (10.33)
0.1532 0.055 0.049 0.046 0.115 0.1058 0.0664 0.0283 0.6192 (14.12) (11.81) (114.34) (19.9) (16.30) (70.9) (63.9) (49.9) (61.59)
1763.58 345.232、 114.11 246.82 163.89 403.87 340.77 72.23 3450.51
注:除2003年居住项的常数项不能通过检验外,其他项的和均通过T检验;()内为T值 表2.5 可支配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增量表 (城镇) 可支配收入 食品 衣家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文教娱居住 杂项 总消费 着 庭 乐
设 备
9421.60 2709.60 64528.15 843.62 1032.80 733.53 240.24 7182.1 80
67..739 7
10493.03 2914.39 84600.85 996.72 1097.46 808.66 277.75 7942.88 04
06..
551 2
增量 1071.43 204.79 1372.70 153.10 64.92 75.13 38.12 19
3..175 2
各消费增量占总消费增量的比重 26.92% 159.56% 20.12% 8.53% 9.88% 5.01% 4.
.1955% %
注:表中数据由中国经济信息网经计算得来
通过截面数据分析,不难看出消费支出与人们的家庭收入密切相关,从最低收入家庭到最高收人家庭各项基本需求的支出均相差很大。由表2.1可以得出,收入越高,居民消费也越高。以2005年为例,首先,2005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942.88元。其中,人均年基本支出额为3635.29元,平均每月302.94元,占居民实际平均消费支出的45.75%。其中,食品的基本需求支出为1848.09元,约占总基本需求支出额的50.84%。由表2.2和表2.3可以看出:(1)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占总的基本需求的50.84%(1848.09/3635.29),说明我国的消费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基本需求支出比重较大的是娱乐文教,表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把子女教育和提高自身素养放在重要位置,这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按居民消费的八大项支出,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消费很不均衡,缩小收入差距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值得指出的是为数众多的城镇居民由于就业竞争、企业效益不佳等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形成了城市贫困阶层,因为他们有限的可支配收入都用于吃、穿、住,其余各项支出总和占总支出的32.40%(表2.2) ,因此如何扶贫解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我国城镇居民将新增收入的71.01%(760.78/1071.43)(表2.3)用于消费,其中,在新增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排在前三位的是食品、交通通讯和衣着,它们占总消费的比例为26.92%、20.12%、14.95%,其份额超过了61.99%,处于绝对重要的位置。相反,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等其他方面占用份额相对较少,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杂项商品和服务,只有5.01%,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对杂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较少,这种消费结构有待于改善。再次,按照边际消费倾向大小的排列顺序上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前几位的是食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为0.15、0.136、0.09875;边际消费倾向最小的是家庭用品、医疗保健和杂项,分别为O.04621、0.04274、0.0313。(见表2.6)即我国城镇居民在满足了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将剩余收入更多投向了食品、交通通讯,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更讲究吃得好。讲究生活的舒适度和方便,手机和交通工具面临更大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除杂项以外)最小,反映了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成效不太显著,应该继续下去。
760.78
100%
从时序数据来分析,首先总结得下表: 表2.6 2002-2004年边际消费倾向表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文教娱乐 居住 杂项 2002 0.1794 0.0544 0.0569 0.0472 0.095 0.1116 0.0725 0.0283 2003 0.16 0.0552 0.0568 0.0496 0.0981 0.0997 0.0767 0.0272 2004 0.1532 0.0551 0.0493 0.0463 0.1148 0.1058 0.0664 0.0283 2005 0.15 0.0584 0.0462 0.0427 0.136 0.0988 0.0592 0.0313
注:数据来源于表3和表4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各项消费的变化情况:
(1)在非基本支出的需求中,食品支出还是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其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下降趋势;衣着类的边际消费倾向在2002-2005年间趋于稳定;家庭设备的边际消费倾向逐渐下降主要是家庭设备用品经过90年代排浪式消费,部分家庭设备已经普及,更新换代在逐步进行。由于这三类商品属于居民生存消费的必需品,所以这三类商品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2)交通和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有显著的增长趋势。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是衡量生活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高科技消费对生活渗透的主要领域。发达国家交通和通信支出的比重都比较高。以2002年数据为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交通和通信支出比重平均为15.88%,最高的是英国,为17.64%;最低的日本,为13.17%;美国为14.01%;德国为17.38%;法国为17.01%;加拿大17.29%;澳大利亚14.55%。[3]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增长十分迅速。到2005年,城镇居民交通和通信支出的比重达到12.55%。交通和通信支出比重的迅速上升并占较大比重,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和通信(主要是通信)方面需要满足程度虽然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相对其他消费类别而言差距缩小了。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手机消费国,手机用户超过两亿户,2005年手机普及率每百户拥有量有137部。而在2000年手机普及率每百户只有19.5部,交通和通讯支出所占的比重也仅仅为8.54%。交通和通信支出所占比重增加表明生活现代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满足程度提高。这些无不显示出交通和通讯增长的强劲势头。
(3)医疗保健和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在近四年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医疗保健和住房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文化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波动变化,主要是城镇居民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国家财政和社会对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支出比重过高。2005年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为1097.5元,其中教育支出为571.3元,占了52.05%,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份额。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资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到2003年公共教育投资还只占当年GDP的3.28%,和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政府公共教育支出长期偏低,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大幅提高学费。9O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经常性支出中,学费的比重持续上升。1995年这一比例提高为17.2%,2000年更提高到27%。学费的大幅攀升,使沉重的教育负担落到普通居民身上,这是造成教育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现在,在我国许多居民家庭中,子女教育费用已成为最大的支出,为子女教育
合计
0.6455
0.6213
0.6192
0.623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存钱已成为储蓄的第一动机。不仅如此,居民在教育方面负担过重,就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支出的增加,甚至打乱了一个家庭正常的消费支出,更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层次升级和优化。 2.3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收入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收入的变化对各类商品及服务需求量的影响。消费结构与居民的收入高低密切相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层次也会逐渐提高,因而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变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存资料的消费需求会逐渐减少,而对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需求会逐渐增加。我们可以通过需求的收入弹性来分析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反映程度或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为需求量的变化率与相应的收入变化率之比。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表示为:
(2.5) 在式(2.5)中,为第类消费品的平均需求收入弹性,Y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第类消费品的人均消费支出。计算出来的结果如下表:
表2.7 各项消费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 [4] (城镇)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文教娱乐 居住 杂项 0.47 0.90 1.12 0.856 1.151 0.958 0.891 1.099 0.586 0.765 1.152 0.859 1.137 0.911 0.928 1.063 0.563 0.788 1.122 0.847 1.241 0.966 0.861 1.094 0.54 0.79 1.12 1.19 1.45 0.93 0.78 1.32 通过截面数据分析,2005年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的项目为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和杂项,其值分别为1.12、1.19、1.45、1.32;需求收入弹性小于l的是食品、衣着、文教娱乐和居住,其值分别为0.54、0.79、0.93、0.78。这些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对食品和衣着等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居民对家庭用品,交通与通讯等的弹性大于1,表明大家不满足于温饱水平还要追求较高层次的生活享受,在高档家庭设备和教育投入存在巨大的商机。收入是限制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只要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提高了,市场马上会活跃起来。应该提及的是居住仍然没有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这一市场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
通过观察近四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需求收入弹性变化有以下特点:首先,总体而言,食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的数值为所有项目中最小的,而且有慢慢减小的态势。表明食品需求的变动对收入变动不敏感,这是由食品的消费特点决定的。弹性系数较小的还有衣着和居住,而且四年来它们的变动不大。这是因为它们与食品一样,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消费而言,是属于基本生活的必需品,即居民对这两类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对收入变动不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居住的收入弹性系数在最近三年来有一些下降,主要是最近三年来居住类价格的变动和住宅具有耐久性、财产性、增值性的特点决定的。其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设备用品及杂项商品及服务近年来的收入弹性系数都比较高,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在这些项目上的消费增长幅度较快,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商品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医疗保健收入弹性系数在2005年突破1,主要有以下
弹性系数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两个原因: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二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 2.4需求的价格弹性分析
考虑到商品的价格变动会给自身和其它的商品带来不同程度影响,因而有必要对需求的价格弹性进行分析,用来分析各种商品受到自身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反映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或服务需求量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反映程度或敏感程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反映某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对自身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常称为自价格弹性。其公式为:
(=1,2……n) (2.6)
另一种是反映某类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变动对其它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常称为该类商品或服务的互价格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 ) (=n-1;=n-1) (2.7)
表2.8 2005年需求的自价格弹性和互价格弹性系数表[5](以下值均为负数)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0.4610 0.0198 0.066 0.0156 0.0045 0.0213 0.0208 0.0034 0.0139 0.5480 0.0096 0.0227 0.0065 0.0310 0.0302 0.0049 0.1970 0.041 0.7262 0.0323 0.0086 0.0442 0.0430 0.0069 0.2104 0.0311 0.0146 0.5298 0.0096 0.0471 0.0459 0.0074 0.2559 0.0533 0.0178 0.0381 0.9250 0.0574 0.0558 0.0090 0.1640 0.0342 0.0114 0.0269 0.077 0.6594 0.0358 0.0058 0.1371 0.0286 0.0095 0.0250 0.0064 0.0307 0.5311 0.048 0.2329 0.0485 0.0162 0.0382 0.0101 0.0052 0.0508 0.7737
上表中所有消费品类的价格弹性为负数,说明不管是自身价格上涨还是其他商品或服务类价格上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该类消费品需求的下降。自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居民对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反应越大,该商品富有弹性。上表中,对角线上的数字为自价格弹性。在自价格弹性中,食品自价格弹性最小,说明食品消费受自身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小。同时,医疗保健、食品以及居住类消费支出的自价格弹性较小,表明对价格反应不灵敏。这是因为它们已经逐渐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必需品;而交通和通信支出的自价格弹性最大,其价格变动对居民的消费影响较大,是居民生活消费的“奢侈品”,表明该类商品的需求量受到自身价格的影响较大。应控制价格,以减轻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互价格弹性均为负值,意味着各类商品及服务之间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从互价格弹性的数值来看,其影响都比较小。相对而言,食品类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需求影响比较大,食品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的
需求将下降0.2559个百分点,杂项商品及服务的需求将下降0.2329个百分点,衣着的需求将下降0.139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食品价格稳定时,居民对这三类商品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食品的价格变化将带来居民对这些商品及服务需求量的较大变化,这些商品及服务需求量的持续快速增长还依赖于食品的稳定。因而保持食品类价格的稳定,对促进其他消费需求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和建议
3.1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尽管我国居民消费层次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食品消费比重依然偏大。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近5年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2%、37.7%、37.1%、37.7%、36.7% 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在渐渐提高,并有进入富裕水平的趋势。然而,虽然食品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早在1993年美国恩格尔系数就已经下降到11.4%,法国降至18.3%,荷兰降至14.6%,加拿大降至15.7%。是故我国城镇居民在食品上的消费比重仍有下降空间。
第二,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差距过大。通过表2.2中数据进行对比可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性支出是最低收入户的6.18倍,而最高收入户可支配收入是最低收入户的9.18倍。这从总体上制约了消费的扩大,影响了消费结构的合理性。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低,因为他们的消费需求已经基本上满足。而低收入者消费需求大,却苦于无钱消费。 第三,教育支出的比重过高。在发达国家居民教育支出的比重都很低。其中法国最低,只占0.63%,最高的美国为2.41%。因此,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支出中娱乐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虽然较高,但主要是高在文化和娱乐上,教育支出在娱乐文化教育支出中所占份额是很低的,其中最高的是美国,也只有20.03%,而最低的法国只有6.52%。这些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大量支出代替了居民在教育上的支出,使居民不必花太多的钱在教育上。
第四,居住消费比重偏低。我国2005年的居住消费比重为10.18%,而在西方国家,居住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般占到15%-20%,有的高达25%以上。居住消费比重过低这一状况影响了消费结构的合理性。 3.2改进的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门槛,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会加速转型。居民在满足吃、穿、用的需求后,消费需求逐渐转向衣、住、行、文化教育等方面,居民消费从过去单一型向生存、发展、享受并重的多层次消费结构转移。考虑到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现状和我国的国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使消费结构更趋于合理。
第一,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户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一方面,加快产业调整,广开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进而促进消费。另一方面,采用包括提高职工工资、增加下岗工人补贴和离退休金在内的各种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其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与此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即逐步完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起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增加其购买力。消除居民后顾之忧,减少居民预期支出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保证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数量。可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例如通过法律硬性规定教育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又如,我国目前在各高校虽然也有奖学金助学金,但数额太少,享受的学生面太窄,难以解决学生的上学费用。即使在高校学费较高的美国,都有近一半的学生可得到数额可观的奖、助学金,不仅可以用它来支付学费、书费、伙食费、住宿费,还有余额支付其他生活费用。因此,政府应在高校设立涉及面更广数额更多的奖、助学金,使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毫无忧虑地读完大学。这样才能解决长期存在的公共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和落实科教兴国的重大国策。
第三,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经济适用房本来是为了帮助中低收入家庭的,但现在的情况却有一些经济适用房被高收入者买走了。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之一,就是高收入者将自己的收入状况隐藏起来了,形成了信息不对称,而且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严格把关。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档次和规格过高,使其适合一些高收入者居住。因此,政府旨在帮助低收入者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除了要严格审查购买者的收入状况外,还要严格限制经济适用房的面积和档次,以此形成一个高低收入者的自我选择机制。这样,高收入者就会感到这种住房虽然价格便宜,但面积不大,档次不高,不适合其居住,从而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得到廉价的住房。同时,还应当合理调整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价格,使之与当前市场消费能力相适应。并完善二手房、二手车的交易和流通,以活跃市场.刺激消费。
第四,促进商品消费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目前,全国整体消费信用与生产信用不对称,既影响了消费结构升级,也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应积极发展居民消费信贷。现在中国消费信贷起步不久,由于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较高、贷款范围狭窄等原因,消费信贷还没有从本质上对消费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央银行应在总结前一阶段住房抵押贷款经验的基础上,支持商业银行规范和发展住房、汽车和教育等消费信贷,进一步扩大个人消费信贷的范围,丰富信贷产品品种,积极发展租赁消费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消费。 第五,适当控制家庭设备、医疗保健、和杂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于它们受到自价格弹性系数都比较高。这样有利于刺激它们的消费,使各类消费品支出更倾于合理。同时还应当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 戴中亮等,2006:《四川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11期。 [2] 马伯均,2003:《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消费经济》第6期。 [3] 李泓欣,丁孟春,2005:《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工业技术经济》第5期。
[4]刘兆明,2006.2:《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状况的实证分析》,《沿海企业于科技》第4期。 [5]余明江,2004:《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第4期。 [6]尹清非,2006.8:《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探析》,《消费结构》第4期P89-91 [7]詹蓉,2006:《经济增长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 合作经济与科技》第8期。 [8]Gabriella Berloffa,1997,“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changes in consumption growth”,London: The Economic Journal. [9]Jiangfan Li, 1991,“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Severices”,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
[10]US Census Bureau,Statisf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http:// www.
census.Gov /compendia/statab /
[1] A,B,……,G分别表示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
[2] .表中数据均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中资料运用ELES系统模拟而来。 [3] 尹清非.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结构探析.《消费结构》,2006.8:P91 [4] 表中数据由表3.4中的数据经计算得来
[5] ①A1,A2……A8分别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和杂项
②表中数据根据表3.2和2005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