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150分钟完卷,满分120分) 2015年5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A卷和B卷,A卷共100分,B卷共20分,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相应位置。
3.A卷的第Ⅰ卷答题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外答题无效。
A卷(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语言知识(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给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纤iān维 贮.x..zhù蓄 瞰.kàn望 迸.bânɡ发 塞.sài翁失马 B.玷.zhān污 挑衅.xìn 缄.jiān言 星宿.xiù 忍俊不禁.jīn C.颓.tuì唐 提.tí防 阴霾.mái 拮据.jù 鲜.xiǎn为人知 D.滞ɡào 徘徊.dài笨 污秽.huì 地窖..huí 随声附和.hã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迷底 臆测 叱咤风云 自怨自艾 B.暇疵 装璜 舐犊情深 并行不悖 C.翘首 陷阱 负隅顽抗 前倨后恭 D.恫吓 五采斑斓 食不裹腹 按奈不住 3.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杜小康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 。 ②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十分 这座桥。 ③ 你能坚强,我 一辈子放了心。 A.胆怯 推崇 只要„„就„„ B.胆小 崇拜 只要„„就„„ C.胆小 推崇 只有„„才„„ D.胆怯 崇拜 只有„„才„„
1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走到屋外,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冷战,我的头脑也清醒了许多。 B.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想置身局外做一个旁观者是不行的,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C.我们在进行企业内部机制改革的时候,选择纺织业做试点,正是由于纺织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D.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人类的起源,提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
5.下面一段话的顺序被打乱,调整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比起事事都凭一己之力的项羽,刘邦更懂得用人之道。 ②刘邦比起项羽几乎没什么优势。
③但他也有出众的地方,就是知人善任和体恤臣下。
④相比力拔山河的项羽,刘邦既没有武勇,又缺乏主张,对平天下的哲学又知之甚少。 ⑤秦末,刘邦项羽相争。
A.③②①④⑤ B.⑤③①②④ C.⑤②④③① D.③⑤①④② 6.下列名著内容及相关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冰心写的这首格律诗,深情歌颂了纯洁的童真。
C.鲁滨逊出海经商遇险,流落荒岛28年,白手起家,历经磨难,将荒岛建造成美好的家园,后带仆人“星期五”回到了家乡。
D.《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艺术成就很高。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绝巘/多生怪柏 D.故渔者/歌曰 8、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82分)
三、课内文言文翻译、诗词阅读、古诗文积累(16分)
10.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后面的小题。(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句“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济”的意思是(1分)
(2)诗中最能表现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激荡起伏的诗句是(1分)
(3)“闲来垂钓碧 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分)
3
12.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诗句。(6分) (1)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蜀汉当时处境进行分析的句子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
(6)毕业在即,挚友李想在你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赠言,请你选择有关友情、志向、祝愿的古诗词名句回赠李想。 四、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议论文阅读(10分)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l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入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
4
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 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 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原文有删改) 13.段②中的画横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分) 14.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
15. 第⑤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寻 春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
5
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6.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____________→ 遥见草色:_____________ 17.品读下面句子,体会第①句中加点词及第②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18.文中划线句“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2分) 19.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4分)
6
五、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十五岁的人生路,诗一般的青春梦。那过往的和未来的许多影像,曾让我笑过,哭过,感动过,盼望过,沉思过,也纠结过。那些我曾看到过,听到过,想到过的一切,怎么总是在心中变成挥之不去的情愫?如:我也想当上班干部,争做志愿者;我也想登上泰山顶,重游舞阳河;我也很善良,很孝顺,不是笨孩子;我也曾后悔过,伤感过,失败过;我也同情孔乙己,怀念那个人,坚信那个理;我也„„这就是真我,这就是我灵魂深处的一支支心曲。 请以“说句心里话,我也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要求:(1)将填充好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相关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
B卷(共20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言默戒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21.翻译句子: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22.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二、语言表达及综合性学习(7分)
23.认真观察漫画,给它拟一个标题(8个字以内) (2分)
7
24.阅读材料答题。(5分)
材料一 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 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材料三 《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2分) (2)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请你用对偶句的形式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分) 三、名著阅读(7分)
有一次,巴扎诺娃因公出差,到了莫斯科,前来探望他。他们谈了很久。他热情地向她讲述了他所选择的道路,正是通过这条道路,他将能回到战士的行列。
巴扎诺娃发现他两鬓已有银色的发丝,便轻轻地说:“我看得出,您经受了不少痛苦,但是您仍然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您已经准备了五年,现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但是您怎么写呢?”
他笑着安慰她说:“明天他们会给我送一块刻好格子的板子来,是用硬纸板做的。没有这块板子我没法写字,会把不同行的字重叠在一起。我想了很久,才想出这么个办法,就是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这样我的铅笔就不会写到直行的格子外面。我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是很困难,但也不是没法做到。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我试了好长时间,开始一直写不好,但是现在我慢慢地写,每个字母都仔细地写,结果写出来的字挺不错了。”
他开始工作了。他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书名不假思索就出来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25.这段文字选自
。(2分)
(国家名) (作者名)写的《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是
26.请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句子,然后分析选文中表现出主人公的主要性格。(3分)
27.选文的主人公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这样写作的?说说你读了这段文字的突出感想。(2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