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那么如何实施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呢?
一、教为主导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事业。
1.设计得体的教学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我在教学《可能性》时,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你们认为老师会乘哪种交通工具来上班,为什么?课件演示只剩下飞机和汽车,现在你认为老师会使用哪种交通工具呢?为什么?这样的导入新课不仅紧扣教学内容,还联系了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带微笑,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孩子们多交流,让孩子们用充满渴求的双眼围着老师转,这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在评价作业时,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例如: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再加上一颗星,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加油!”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下,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打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个体的潜能也才能
得以释放。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二、学为主体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进行教学。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2.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支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几”时,我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卡片,让学生进行“找座位”比赛。学生先拿标有第2组第3个等字样的座位卡片,开始寻找座位。稍后绝大部分孩子已经找到座位,但有三个孩子依然站立。
师:需要帮助吗?
生1:我这个座位号不对,上面写着第3组第_个,我知道我在第3组,但不知道是第几个。
生2:我的也没写全,座位号只写着“第_组第4个”,但不知道是哪一组。
生3:我的座位号问题更大,上面就写着“第_组第_个”,等于什么也没写。
师:他们说的有道理吗?
生4:有道理。但只要想想,还是能找到座位的。像第3组还有一个空位,一定是生1的位置。
师:生1,你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
这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数学味浓,真正使学生丰富了情感,完善了态度,又感悟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