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四华/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摘 要:《开讲啦》嘉宾演讲精英的视角平民的表达,演讲主题励志主流,能引导和塑造青年人的价值观,构建健康的青年文化。关键词:《开讲啦》嘉宾演讲 榜样示范价值导向 正能量
《开讲啦》作为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自2012年8月首播以来,迄今已邀请了两百多位来自文娱、体育、政界、商界、科学、国防、医学、科技等不同领域的精英们开讲,一度掀起了收视狂潮。这档演讲节目的受众是青年人,嘉宾们的演讲也“不端着,说人话”,真诚真实传递正能量,曾被誉为是“一股吹过荧屏的清新之风”,成为思想界的“中国好声音”。
《开讲啦》“它不是课堂,却在普及知识;它不是宣讲,也在传递价值观。”本文将从塑造青年核心价值观和构建青年健康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开讲啦》嘉宾演讲的导向作用。
一、开讲嘉宾对青年人有榜样示范作用
《开讲啦》的演讲嘉宾都是各个行业的成功者,也是青年人心中的榜样,但是他们并没有讲述自己成功的经历,反而还原为普通人,讲述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思考,让青年受众在嘉宾的演讲中审视自我,获取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英视角,平民表达”获得了目标受众———青年人最大程度的认同。“所有的演讲嘉宾都不系领带,不穿正装,他们分享最多的是在人生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抉择时的心路历程与感悟,而不是头顶上的那些光环。”[1]
比如陈坤在《人生路,莫慌张》里讲到2010年他与自己的经纪公司十年合约已满,何去何从,他当时连续十五天没有睡觉。在面对抉择的时候他也迷失了。后面他通过不断地自我追问,不断地寻找内心的答案,通过创办“行走的力量”用最简单、最笨拙、最慢的办法找到了内心的快乐和平静。他的演讲没有说教,也没有为青年设定“成功的模式”,只是提供一种参考,一种由他的探索带来的思
38
考。这种非鼓动性的演讲给青年人更多相似境遇的共鸣和感召,在看似平淡的个人叙事中,嘉宾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青年人,其榜样示范的力量指引着青年人。
《开讲啦》从开播至今,受邀嘉宾由文艺界、体育界的明星逐渐过渡到科学、国防、医学、科技等领域的领军人物,由知名度高、受人瞩目的成功人士逐渐过渡到知之甚少、冷僻高深的行业翘楚,由从高校学生征集调查选出的演讲嘉宾到紧跟时代方针推出的国之脊梁,无论是众星捧月的明星们,还是十年磨一剑的科学家们,他们对自己人生不断超越、不断突破的精神都给青年受众一种无形的指引和激励。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网络上演讲形式的平台不少,知名的就有《开讲啦》、《超级演说家》、腾讯《星空演讲》、《一席》和《LED演讲》,其中通过讲述个人经历来凸显演讲主题的只有《开讲啦》和腾讯《星空演讲》。腾讯《星空演讲》(2016年6月首播)邀请嘉宾主要是娱乐圈的影视明星,相当于早期的《开讲啦》嘉宾阵容,是走到台前的公众人物。这些公共人物本身就有“聚焦”能力,受到青年人的追逐与热捧。但是,《开讲啦》的嘉宾并没有局限于聚光灯下的文娱界,也没有停留在呼风唤雨的政企界,后期节目也紧跟时代方针,集结了一群在科技、国防、医学和科学界默默工作勇于创新的行业领军人物来演讲,比如范瑞祥的“探索航天梦的未来”、丘成桐的“我为什么选择数学”等,这些嘉宾忠于职守十年磨一剑,给青年人打开不一样的视角,重新定义国家荣誉感和使命感,重新谱写责任与担当,深刻诠释传承与创新。
二、嘉宾演讲的主题和内容,激励和引导青年人的价值观
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之中,即将或刚刚进入社会的青年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迷茫,遭遇挫折,难以摆脱负面情绪,而《开讲啦》演讲的主题与内容通过嘉宾真诚真实的讲述娓娓道来,犹如深夜大海上的灯塔指引和激励着青年人,以全新的思
维和视角为青年人打开一扇思考未来、接触未来的大门。
比如关于理想(梦想)的主题就有:冯仑的理想丰满;刘岩的梦想不凋零;王力宏的梦想造就软实力;王潮歌的梦
想非得实现吗;林志颖的做一个梦想实现家;巴兹.鲁曼的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林志炫的给理想一点时间;肖恩巴蒂尔的被嘲笑的梦想;郑智的我有一个未完成的梦想;王中军的没有梦想不会有兄弟;孙涛的远航的梦想;谭盾的让梦想回到梦想的源头;林书豪的被嘲笑的梦想;刘强东的让梦想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蔡俊的大飞机的梦想。
又比如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13年5月便受邀和杨振宁、范曾一起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尽管科学与文学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是杨振宁、莫言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赞同“真情妙悟著文章”,“先要有真情,就是浓厚的兴趣,然后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结果:著文章。”聆听大师们的对话,引导青年们以全新的视角,从兴趣出发,细致打磨专业技能才会有所获。
再比如2013年7月5日推出“毕业季”专题:“我和未来有个对话———支招最难毕业季”。据官方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毕业季”特别专题,就是为了疏导青年人就业、创业的心理压力,特别邀请任泉、董明珠、王潮歌和张亚勤开讲,与青年人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与思考,引导和激励青年人立足现实勇于面对,厘清梦想与现实的区别,脚踏实地地求职与工作。嘉宾们演讲聚焦在青年人关注的毕业、就业与创业的热点话题上,现身说法地引导青年人理性思考,切实应对“史上最难毕业季”。然而,从2013年起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开讲啦》连续三年在7月—8月期间推出“毕业季”专题,比如2015年8月就特别邀请余秋雨和李稻葵开讲,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和思考,帮助正在这个世界找自己位置的青年人。
《长江丛刊》2018.06
此外,2016年的“乡愁特别节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之脊梁”,
“健康中国”,“传承与创新”一系列专题,既切合“一带一路”时事热点,又满足青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在引导青年开拓视野扩展知识的同时,塑造了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开讲啦》嘉宾演讲传递正能量,构建健康积极的青年文化在全媒体时代,“表面上新的传播媒介使传播的信息大大增加,青年人在信息传播环境中眼界开阔,形成了开放的性格;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双刃剑,在大量信息塞满生活的时候,他们已经来不及思考抑或已不会思考,看见的似乎就是真的,想要的似乎媒介上都有,接受就变成了被动的、简单的活动,同时也容易形成缺少自主性的需要“他人引导型”的性格。”
因此,媒体节目的定位和引导方向
[2]
就更加举足轻重了。“优秀节目的核心都是价值观的输出。《开讲啦》从形式、内容等各方面散发出真实、真诚、正能
[3]
量的基调。”
《开讲啦》嘉宾演讲“谐趣其表,守正其中”,传递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励志进取,符合主流价值观,是自己人生经验的提炼与升华。比如成龙说没人能替你奋斗;黄豆豆说为自己争取机遇;徐小平说出发,什么时候都不晚;赖声川说走别人不走的路;濮存昕说人生不是只有第一起跑线;李彦宏说抉择改变人生;李宁说不要轻易放弃……
嘉宾的演讲让青年人“聆听思想的声音”,除了分享经验和人生感悟,更多是传递正能量,倡导健康向上的青年文化。
四、结语
在泛娱乐化的全媒体时代,《开讲啦》嘉宾演讲始终真诚、真实、正能量,凭借个人的榜样力量和励志的演讲主
题,通过个人叙事化的表达,滋养与抚慰青年人的心灵,激励和鼓舞青年人的意志,引导和塑造青年人的价值观,构
建健康的青年文化。
参考文献:[1]杨晖,唐剑聪.中国电视人文价值的构建———以央视综合频道《开讲啦》节目为例[J].电视研究,2013(4):61.[2]魏南江.节目主持艺术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82.[3]周晓懿.真,传递无限正能量———以《开讲啦》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13(23):8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央视《开讲啦》谈心式演讲的特点及其技巧研究(项目编号:17C1062)。
-作者简介:谭四华(1979),女,湖南常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上接第28页)
的积累之下,从而形成一套建筑的手段
和技术。日本设计理论家佐口七朗认为,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只是融入古物当中,而是在于继承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设计师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传统文化的元素主要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文化,主要的目的就是为整个建筑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以及现代人生活要求的服务。
四、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创作非常适合以及展现中国本土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作品。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环境的设计进行比较后进行和谐与完美的融合,还要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艺术设计当中进行比较自然的体现出来。本着符合居住者的内心,来对现代的建筑和传统的文化的内心层次的需求进行满足,并
且设计师也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现代设计的理念进行充分的理
解,从而就可以设计出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以及比较完美的作品。参考文献:
[1]王海峰.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探索———以传统水墨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为例[J].艺术教育,2012(05):44~47.[2]钟丹,许禾惠,陈实光,徐强.课程教学中闽台文化艺术元素的表现及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艺海,2016(06):55~58.
[3]吕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探究[J].现代园艺,2017(01):66~69.[4]彭砺志,黄建国.城市书写:西安书法景观现状与城市形象关系研究———以西安大遗址曲江文化景区中书法元
C].2013中国旅素运用得失调研为例[
游科学年会论文集,2013(04):103~106.[5]熊晨.京剧脸谱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C].Proceedingsofthe2008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dustrialDesign(Volume1),2008(12):133~136.[6]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超.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136~139.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度项目:民俗文化开发中的立足聚落的原真性保护与再利用(项目编
-号:HNSK(JD)1626)。
-作者简介:冉旭(1969),女,吉林长春人,三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
艺术设计研究。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