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易榕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语文复习】2023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真题练习

【高考语文复习】2023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真题练习

来源:易榕旅网
2023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

1

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翻译】

学习古诗,逐字翻译,却发现学起来越来越难。遇见每个人,他们都在谈论曾子和颜回的故事。但是要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表面的皮毛,而是在心里的领悟和体会,不是在口耳相传的常识里。求学参禅,需要自己亲身体验、思考、印证;修仙炼道,需要亲自修炼、实践,等待丹药炼成。在卖花担子旁欣赏桃李之花,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鹤山,想起了那里的美景和人生哲理。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阐述了自己的治学观点,并对友人的论述作出了答复。首联“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如果想通过对每个字进行注释来学习儒家经典,并领悟儒经真意,反而会很艰难。当今,一个个的“儒学大师”,每逢遇到他人, 张口曾参,闭口颜回。写诗人对“逐字笺来”的治学方法的态度。逐字笺,即一个字一个字地注释,并以此方式来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奥义。学转难,学习起来反倒是难以领悟儒家真谛的。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治学方法的否定。

颔联“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哪里知道,这正暴露出他们的浅薄与无知。儒家经典的真意,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相传的话语之间。诗人认为很多后世读者经常断章取义,却容易忽略那些关键要素,还会以讹传讹,更加曲解先贤作品中的原意。作者在此运用了比喻,言下之意,人们应该尽量地阅读原 作,而不要一味地相信经过摘抄和口述的作品,不然就可能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颈联“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将求学比作参禅,修炼者必须首先得到佛家的印证和认可,然后还要在实践中感悟;求仙之人也需要亲自体验

2

如何炼丹,才能逐步地羽化升天。只有经过“自参、亲炼”的过程,方可深刻地懂得禅理之深奥、以及仙境之美妙。求学也是如此,就像唐代大文豪韩愈所言,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只是浅尝辄止,或者望文生义,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我直至今还记得鹤山先生对这些“儒学大师”的绝妙评价:他们只是在卖花人的担子上见过桃花李花。援引魏了翁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观点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强调阅读儒家典籍并在其中参悟儒家真谛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对友人作出有力、有理的答复。

高考试卷中的第16题由此设题,启发考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钱锺书《容安馆札记》四百四十六则,引林希逸《答友人论学》,并解释说:“末二句本《鹤山大全集》卷三十七《答周监酒》,即为劝读朱子书而发。”

“卖花担上看桃李”为当时常用语。魏了翁《答周监酒》是这样说的:“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不如一一从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正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也曾说:“京师辇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这首诗语言质朴,却饱含哲理,读完令人深受启发。作者通过“卖花担”的故事,讽刺一些人见识浅薄,经常避重就轻,无法体会文章或作品的妙趣。 【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3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C

16.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4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翻译】

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长桥卧波,霜叶似火,秋色怡人;夕阳如血,云峰斜倚,晚晴正好。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湖上归途的景色,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和美好的幻想,营造出了一种极其恬淡宁静的氛围,即使过了千年,依然令人沉醉不已。

5

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描绘了一幅宛如仙境的湖上泛舟图。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眺望远处的景色,仿佛是仙境蓬瀛。

颔联“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描写眼前的景色。长桥卧波,霜叶似火,秋色怡人,夕阳如血,云峰斜倚,晚晴正好。小桥、流水、林木、远山、寺庙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幽远宁静。小桥与寺庙都是静止的,诗人以“横”和“倚”两个动词修饰,整个画面便显得更加鲜活灵动,炼字绝妙。

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嫋似相迎”,以拟人手法描绘湖上的动植物,侧面烘托了诗人此时的愉悦心境。诗人的小舟惊动了栖息在水边的鸟儿,它们振动着翅膀,急急忙忙地飞走了;鲜红的荷花,迎风招展,姿态袅娜,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仿佛在欢迎着诗人。“翠羽湿飞”“红蕖香嫋”都是湖上常见的一幕,诗人赋予了它们以人的情感,生动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此时诗人心情之喜悦。

尾联“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诗人从听觉角度着笔,描写了居所环境。诗人的居所渐渐清晰可见,鸡犬的声音隐隐约约从林中藤蔓中传来。正如桃花源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便跃然纸上。途中景色宛如仙境,固然令人陶醉,但那鸡鸣犬吠的田园居所更是诗人心中的乐土。

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眼前的景色与仙境蓬瀛相联系,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个人感受。以归途为线索,截取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刻画了傍晚湖上风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隐居田园、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浪漫情怀,自然景物与人情感的交融,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境界。

(2023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6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答案】12.D 13.B 14.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错,原句是“今来已恐邻人非”,一个“恐”字写出诗人的担忧,而不是“看到”。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四联皆对”错,诗歌首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没有对仗,“锦官城西”是偏正结构,“乌皮几在”是主谓结构;“生事微”是主谓结构,“还思归”是偏正+动宾结构。

C.“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错,第一句是说自己在锦官城西的生计艰难,而尾联是说渴望回到草堂隐居,没有形成呼应。

7

D.“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错,这里的“芰荷衣”应指隐者衣,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只求能安稳活着,“甘息机”的心态。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大意是,惶恐置身天地更怀念古代的太平日子,反思战乱过程便甘愿息灭机心不入世。

“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更表达出对当下战乱的厌恶,战乱不仅让杜甫这样的百姓流离失所,战战兢兢生活,担心随时失去生命,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

“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入世之心。但对于杜甫这样的人来说,真的甘心做一个隐士,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吗?不见得,因此这里的“甘息机”,一方面可见出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无奈之语,并非不想入世,并非不想有所作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壮志难酬的隐痛跃然纸上。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d.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