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可归结为内圣与外王两大纲要,在内圣方面,重视自己内在的修养,要完成像圣人一样的德性人格,所以勉世人说:“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舜何人斯?有为者亦如斯。”因此,儒家讲道德,做圣人,是理想主义的精神,以圣人做模范,以提高自已的行为。
在外王方面,要求为政者,修德爱民,实行仁政王道,孔子痛斥苛政,告诫弟子要铭记“苛政猛于虎”。执国家大政者,要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太平。而不能要求百姓,衣不足暖,食不足饱,住不足避风雨,在恶劣的物质生活中追求做圣人。
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是“物本”,不是“神本”,而是“人本”。
西方国家的哲学思想,以“物为本”,正视自然,如古希腊。以“神为本”,正视上帝,如古希腊。中国哲学思想以“人为本”,所以正视人,以人为中心,建立人本哲学思想。
天下合一的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互相回应,敬天爱人。
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对于弟子的问仁,他的解释虽然因为弟子资赋悟力差异而有不同的解释。但孔子曾经解释“仁”的意义是“忠“、“恕”,忠:忠于自已忠于朋友忠于事。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宽谅别人。人民都能行仁,则社会必定和谐无争。
儒家的伦理思想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两句话,最能表达儒家伦理思想的精义。
在亲亲上:就是表现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悌,对子女的慈爱。
在仁民上:在社会表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政治表现“修德爱民”,为民制产而能安居乐业,最后迈向世界大同的境界。
在爱物上:是表现“民胞物与”而达到与天下万物为一体,实现儒家所主张的仁,推广无限量的爱。
在生活上:立身处世,待人接物,都能履行伦理道德,并从“修身齐家”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礼治思想
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以礼规范社会,以礼开导人民,以礼规范人民日常生活。执政者与人民都能遵守礼的规范,那么国家就可以臻于“礼义之邦”。
儒家的礼,表现在各层面,如祭祀、政治、社会、日常生活等等。
在祭祀层面:儒家的三祭之礼,包括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天地是宇宙生命之本,
祖先是个体生命之本,圣贤是文化生命之本。三祭之礼,虽然不同于一般宗教,但实俱宗教性。
在政治层面:儒家强调以礼治国,拿礼法上的谦让精神来治理国家,以礼来开导人民,感化人民,使人民知道错误而有羞耻心,并能即刻改正,而达到至善,那么国家即能安定,人民和谐。
在社会层面:礼是维持杜会生活的秩序,也是人伦活动的规范,人民立身处事,待人接物,都应遵守礼的规范,使社会弥满祥和。
在生活层面:人生从幼小到终老,都离不开礼,婚、丧、喜庆都以礼规范,其他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和日常居处的礼节,以及人伦生活中的孝慈、友悌、恭顺、爱敬等等,全都遵守礼的规范。
儒家的政治绩效
修德爱民:圣王仁君,悯念苍生,向为天下百姓所称许所尊崇。所以为政者,必先修养自已的品德,把品德臻于最完美,这就是尧舜千百年为人民所景仰。历代明君贤相,处处为百姓除弊兴利,治洪水防灾害,施行轻薄赋,开发山林薮泽荒地,增进产业,为民造福,凡此种种都是爱民的措拖。
选贤与能:贤能政治,为历来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从古至今,从不懈怠。历代政治透过推荐,或科举考试,选取贤能士人进入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汉唐以来都是这样的。
天下为公:儒家最向往的政治,就是礼运大同篇所描绘的“天下为公”的世界,也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境界,所以倡导不辍。汉唐盛世,政权是开放的,通过举孝廉制度,科举制度,让士人进入中央政府担任官吏,执掌国政。
天下的资源由天下人共享,政权由全国人民共管,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政。
儒家思想的优越
融化外来的佛教:佛教是印度人创立的一个大宗教,向四方传播,同化力很强。在东汉初年传入我国,经过魏晋时期的弘扬,到了南北朝盛行,但无论南北双方,社会上,对于中国儒家传统“家族组织”,以及“家族礼数”,却一样严格保守,没有丝毫摇动。佛教出家思想,多半侧重个人方面立论,中国传统家庭精神,早已超个人的。所以佛教出世思想,摇撼不动中国家庭的根本精神。
隋唐以来,佛教便在中国文化园地上生根结果,完全成为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开创了许多印度原来没有的新宗教。
如天台宗,是隋代高僧智额所创,是中国人自创一宗的开始,华严宗是隋唐间中国人自创的,两个宗派的理论,都把中国人传统观念所看重的现实人生,融入了佛教教义,这些全都是中国化的佛教了。禅宗的兴起,佛教教理完全应用到实际人生的伦常日用方面来,再不
是印度原来的佛教了。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曾经吸收而且融化一个外来的大宗教,只有中国,一千多年前中国人能够做到这一地步,可见儒家思想的优越。
其次,把宗教狂热降温:中国人不像西方世界人民有宗教的狂热,因为我国有儒家的思想,儒家主张礼治,尤其是三礼,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儒家的伦理道德,重视个人的修养,行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一系列的修养功夫。孔子主张“仁”,帮助别人,孟子主张心性,同情别人。两位圣贤主张仁主张善,劝人行善,早在西方传教家倡导“善”之前,所以中国人行善,早已根深蒂固,不待外来传教士东来劝导。不像中国以外世界的人民,一接触宗教弘扬,即狂热不能自拔。
儒家以其治瀚深厚,明敏高超的思想,把宗教狂热把脉降温,使国人过著着宁静清淡的现实人生。
再次,儒家思想贯注到现代人精神动力:西方的评论家,认为东方世界的中国、日本、南韩以及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因素,那就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他举出的伦理原则,有“勤劳、和谐、关怀、互助、中庸之道,和平改革,日新又新。”由这一段评论,可见儒家的伦理思想,久植人心,又贯注到现代人心中,为发展工商企业赋予精神活力。足证儒家思想的优越性。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一个伟大思想家,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占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他和他的信徒儒家学者,充当了中国社会模式设计者和教学者的角色,他们的思想支配和影响了中国社会二千多年,这都是无容置辩的事实。孔子不单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也是更广义的社会哲学家。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无论在中国还是全人类,都是屈指可数的。
历史进入本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次大的动荡,两次伟大的革命,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但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并未与时俱去,它仍然具有生命力,不只是中国,也不只是中国人,在亚洲地区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亦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在欧、美、非洲乃至全世界也有影响。
一、孔子思想的特点
1、重视伦理教化,建立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在重视教化的思想指导下,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
2、致力于社会安定,建立以守业为主要内容的“礼”的政治学说。有人说法家学说是“夺取天下学”,而儒家学说则是“社会管理学”。
3、提倡“中庸”之道,树立以调和为特色的哲学思想,和“仁”的精神相一致,孔子主张待人接物要不偏不倚,处理事物要恰到好处。中庸思想是一种协调的学问,它既是一种
德行,也是一种方法。
4、崇尚先王之业,重视古代典籍。在孔子祟尚先王之业的思想特点中,有很大厚古薄今的成分。
5、热心教育事业,并取得空前的杰出成就。不论在教育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还是师生关系以及求知的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孔子都有突出的历史性贡献。历史上形成了尊师重教,必须要尊重在这方面有贡献的孔子和儒家。
二、人生立志是首要
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意思就是说,15岁就要立志,30岁要有人生的基础,40岁一定要主见, 50岁前一定要努力工作、学习,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读书是修身的目的,修身就能治国,平天下。因为学而知(学习就能知道),知而定(心理安定),定而安 (心理才能安心),精神、物质都找到了归宿,安而立 (安了以后人才有思考),立而得 (人思考以后才会得到方向),所以要想“齐家”,先修其身。
“齐家”,不是小家,而是要“治大家”。
三、道德的要领——慎独
《大学》不仅强调了道德修养的社会功用,同时也强调了道德修养的社会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慎独”,意思是在无人监督的闲居独处时,对自己的行为尤需谨慎,诚心诚意地格守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
《大学》强调了“慎独”在人们修养中的作用,认为“慎独”既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也是修养成败的结果、标准和试金石。
“慎独”就是说,无人时也能克守自律。天不看时,在细微之处,还能去保持道德,假如一个人不能克守就完了,比如许多腐败的大官,从他们的交代中可以看出,最怕第一次,有了苗头,然后就会继续发展。
许多人干坏事,你认为别人不知道,古人云:“诚于中,必形于外。”真诚在心中,他一定会表现在行动上,所以说,任何坏事,你根本不能瞒过的。
——君子必“慎独”!
四、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的人性理论表现在“仁”是指天赋的道德精神、人性品质。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品质,“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认为天赋的人性是相同的,但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不同,才形成了行为习惯的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继承了“和”的观点,君子善于与不同的人交往,看到人们不同的方面,吸收大家的长处,而小人只注意与自己相同的东西,出于狭隘的利益与人交往,排斥与自己不同的因素。孔子认为“和”是君子品质的表现,是理想人性的内容。
五、从儒家学说中得到的启示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儒家“中和观”与现代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以和为贵,致中和,以求社会和平发展。“和为贵”,中庸之用贵在“求和”。万物得中和而生,失中和而亡。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宇宙万物,社会人事得中和,即符合其存在发展规律,才能生长、发展。
第二,恰倒好处,讲中庸,以求掌握真理。中庸,作为方法论其要害是恰倒好处、适时适合,中庸之道是儒家对“至德至善”的追求,也是其对真理的追求。
第三,修身为本,讲忠恕,以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中和观”在处理自身与他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修身为本,养仁爱之心,行忠恕之道,以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四,主德求和,讲德治,以求社会健康发展。
第五,和而不同、讲原则,以求坚持正义。儒家“中和观”是执中与时中的结合,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结合,而并非无原则;的调和折中。持守中道,须强调坚持原则,这中道的原则就是儒家的善德、仁义。
第六,天人合一,讲求“天道”,以求生态平衡。
总而言之,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加深了我对各家学派的了解,尤其是对儒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